鐘力 東保吉
【摘要】筒欽是藏族佛教中的樂器,其渾厚、低沉的聲音為任何一種樂器所不能相比。除了低音樂器筒欽外,藏族人在誦經時也使用較低的聲音,這些低音聲響的頻繁使用,體現了藏族人對低音的特殊喜好。本文將以拉卜楞寺的低音樂器筒欽為例,通過筒欽的歷史、形制、用樂方式等面向。來探討藏族人低音聲響的審美特征。
【關鍵詞】拉卜楞寺;法會;低音;筒欽
一、銅欽的歷史與形制
(一)筒欽的歷史
筒欽是藏傳佛教樂隊中十分重要的低音樂器,筒欽, 或寫為銅欽、同欽等, 是藏文發(fā)音的漢字書寫,拼寫為 Dungchen。筒欽僅用于寺院的法會和誦經中,專屬于寺院,屬于宗教樂器。對于它的記載和史料非常之少,目前可查詢到的,是在一副唐卡畫中繪有這種樂器。其出現于明代西藏畫師所做的《八思巴進京唐卡畫傳》中,有一軸是表現元代第一位帝師,在西藏藏傳佛教薩迦派的祖師八思巴(1235-1280年)從內地返回西藏時的畫面中,出現有銅欽樂器的形象。這是目前可看到的一張繪有筒欽的畫面,以此推算在藏區(qū)至少有700多年的歷史。①但在史料記載藏族樂器中,沒有筒欽的記載,只是出現了大號、長角之類的字樣,學者們認為這即指筒欽。②也有資料顯示筒欽是由古代的西域傳入,僅此一句,并未做更詳盡的說明。除此之外,在薩迦阿邁夏為薩班《樂論》所做的注釋中講了有關筒欽的傳說,大意為:著名藏傳佛教譯師從印度學經返回之前,請求導師夏達派一位特殊的護法到西藏,這位護法神的吼叫聲極其威嚴。筒欽的聲音如同猛虎在吼叫,表現了所向無敵的護法神。還有學者認為筒欽是在原始陶制大號的基礎上改造發(fā)展而成的。③
(二)筒欽的形制與制作
拉卜楞寺的銅欽最初是有西藏傳入的,約在16世紀中期。銅欽有三節(jié)銅管構成。分上、中、下三節(jié),上兩節(jié)套入下面最粗的節(jié)中。用時拉長,銅欽一般管身全長348厘米,第一節(jié)長95厘米,第二節(jié)長82厘米,第三節(jié)長176厘米。但有大有小。長度不同,最大的可達到5米。一般3米左右。小的2米左右。此器非定調樂器。④拉卜楞寺的銅欽都是可伸縮的管身,筆者走訪了位于拉卜楞寺附近制造筒欽的作坊,作坊除了制作同欽外,主要制造寺廟上方的雕塑及寺院里使用各種銅器。作坊中的匠人來自于塔爾寺,到此已有兩年,本地已經沒有制造銅器的匠人了。因筒欽在制造上也沒有禁忌且需求量小,所以本地已不在制作筒欽。筒欽使用的材料多以紅銅為管身,黃銅為上面紋飾,需用比較厚的銅制造(0.8公分)長度統(tǒng)一2.6公尺,管口直徑40公分。需要一個月的制作時間。寺院里使用的筒欽多來自尼泊爾或拉薩等地區(qū)。在質量方面,尼泊爾的筒欽最好,其做工較為講究。
(三)演奏的方式與傳授
每件筒欽只可奏出兩個或三個音高。銅欽由受過專門訓練過的喇嘛演奏。奏時,喇叭口一端置于地下或放在木架上,或由一人扛在肩上。奏者雙手持上端,常用循環(huán)換氣的方法吹奏。音色低沉、渾厚,氣氛莊重威嚴,主要用于宗教活動和宗教節(jié)日中,以及誦經文時制造氣氛。
對于挑選銅欽演奏者的要求比較嚴格,必須是要學識淵博、修煉具備一定程度的人,才有資格學習此種樂器。但是發(fā)展到今天,對于學習者應具備的條件不在那么嚴格。其主要原因是筒欽樂器大,吹奏費力,因此寺院大都是要挑選20歲以上的,年輕強壯的僧侶來學習。在學制上要求,銅欽大約需要六個月的學習時間,在考試合格后方才能夠勝任銅欽的演奏。一般挑選4個人,在考核之后留2個人。銅欽的學習是非常嚴格和辛苦的,短短六個月的學習,要求僧侶們熟練地掌握銅欽的演奏,還要保證在以后的演奏中不能出現錯誤。因此學員們在六個月的學習期間,都非常認真、刻苦、謹慎。三年換人。每位練習者每天都要堅持數小時的練習,練習者們常常在訓練時手里拿著紙,一邊擦拭著嘴唇的血跡,一邊繼續(xù)練習。以確保六個月之后能夠順利的通過考試。
筆者在做田調時看到,拉卜楞寺年輕的僧侶們,都是在寺院前面的夏河邊上練習筒欽,有些僧人們拿著一只灌有水的瓶子,插上吸管在做呼吸的訓練,目的是能控制呼吸,將音吹得平穩(wěn)且悠長。筒欽一般的演奏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正常的換氣,另一種是運用循環(huán)換氣的方法,這與其他管樂的演奏方法相同。如此長、大的樂器,能做到這樣的技術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二、筒欽的種類及用樂
(一)筒欽的種類
拉卜楞寺的筒欽有兩種形制,兩種筒欽從外觀上的區(qū)別在于管口之處,一種管口平收,一種管口是外翻敞開式。兩種筒欽的音高也不相同。且分別使用在不同的地方,敞口的銅欽用在醫(yī)學院、下續(xù)院、大經堂這三個經堂中,收口的銅欽用在上續(xù)院、時輪院、喜金剛(密宗學院)和寺主這三個經堂中。雖然使用的場合不同,但是這些場合都是用同樣的樂譜、節(jié)奏和相同的吹奏方法。敞口的是大口喚氣,收口的則是循環(huán)換氣。
(二)筒欽的音高與節(jié)奏
在田野調查中,僧人介紹說,銅欽一般是兩支一起吹,因為一只筒欽吹奏沒有效果,兩支一起吹才能有效果。那么僧人所說的是什么效果呢?據知情人說是因為,筒欽多需要演奏長音,而兩個人同時吹是為了在換氣時,兩位樂手避免在同一時間換氣,而使長音能夠持續(xù)不間斷的發(fā)聲。因此在使用中必須用雙數。另外,在音高方面,兩件樂器吹奏的是同樣的音位,但在實際聲響中會出現一定的音高偏差,此種偏差并非是音程之關系,而是吹奏者演奏時出現的音高偏差。
筒欽有三個音高。同時這三個音有五種不同的演奏方法,即法變音不變,也就是說音高不變,演奏的技術有所變化。這五種分別是“朵兒(dor)”、 “甬(yon)”、 “焦耳(jiaohe)” 、“查(cha)”和“澤合(zehe)”。并有著它們各自的用途?!岸鋬骸背霈F之前有一個鑼開場,“朵兒”一般用在起頭音;“甬”是延長記號,表示不間斷的;“焦耳”是漸強音;“查”是細且高的音;“澤合”是尖銳的不協和音。
在田野調查中僧人介紹,銅欽的節(jié)奏是按照經文的內容及韻律來安排的,根據誦經者誦經語速的快慢來決定節(jié)奏。鈸的速度加快就是樂句的結束。整個樂曲一般有五個樂句組成。五段的樂曲是不一樣的。結束后誦經正式開始,在誦經時有鑼、鼓等樂器開始使用。
(三)筒欽的用樂
拉卜楞寺的佛事活動很多,一年中有2次大型和9次小型的活動,共11次之多。而使用筒欽的并不多。銅欽一般用于誦經和法舞會上,在法舞會上的演奏一年有兩次,分別在每年農歷正月毛蘭木法會的初十四發(fā)舞會(用四只筒欽)和農歷的九月喜金剛院主辦的禳災法會(兩只同欽)上。筒欽必須是雙數使用。
正月毛蘭木法會中初十四的發(fā)舞會上,樂隊由二十余人組成,鼓十一人、鈸八人、筒欽四人、骨笛四人。在佛樂中做完鎮(zhèn)魔儀式,宣告結束。
農歷的九月喜金剛院主辦的禳災法會中,由圖丹頗章院的具有十年以上經驗的表演者四十余人,戴上護法面具,跳起法舞,樂隊有二十余人組成,其中鈸五人,鼓四人、筒欽兩人、骨笛兩人、嗩吶兩人。法會上的樂曲都有固定的倉倉⑤組成,而每一個倉倉都有其固定的順序。
三、低音聲響的審美意義
藏族低音樂器的筒欽專屬于寺院,是宗教樂器。宗教音樂所體現的是佛法拯救生靈, 普渡眾生的救世理念和佛大慈大悲及眾多護法神降妖伏魔的威嚴儀態(tài),而筒欽的聲音低沉、威猛、莊嚴、具有威震四方的效果,能夠滿足信徒的心理。從佛法正音的角度講,雖然筒欽這件樂器只能演奏一兩個音,可是更重要的是,這些音樂都是真如無為自空的載體——樂器發(fā)出的比佛元音更接近的正音,也是方便與智慧完美統(tǒng)一的音響。⑥
除了選擇低沉的樂器,藏人在吟誦佛經的時候也要求用渾厚的低音聲區(qū)的聲響來唱誦, 甚至尼姑寺院的女聲唱誦, 亦強調用低音聲區(qū)的誦經 7 。由此可看出,藏族宗教音樂聲響尤為重視和喜好低音,試圖運用低沉、莊重、威猛、肅穆的聲音來降妖伏魔,保佑眾生。又由于低音聲響的音樂能給虔誠肅然的宗教信仰者,營造出神秘的氛圍,讓人們產生滌蕩心靈的感覺,贏得心靈的寧靜與安寧。
注釋:
①郝毅,張小瑩.拉卜楞寺文化與藝術[M].甘肅文化出版社,2001年,頁271.
②呂鈺秀,陳子平.論低音審美———以藏族同欽聲響為例[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頁20.
③多邊.西藏音樂史話[M].中國藏學出版社,2006年,頁209、52.
④郝毅,張小瑩.拉卜楞寺文化與藝術[M].甘肅文化出版社,2001年,頁271.
⑤倉倉.在法會樂曲中指節(jié)奏的意思,一般一個倉倉的長度是半個小時,由慢到快.
⑥更堆培杰.西藏宗教音樂[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P220.
⑦多杰仁宗,等.青海藏傳佛教音樂文化[M].蘭州大學出版社,2009,頁93 .
作者簡介:鐘力,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東保吉,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