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名和字以外有另取別號的習慣,其中尤其以自號居士為多,例如青蓮居士(李白)、香山居士(白居易)、六一居士(歐陽修)、東坡居士(蘇軾)……為什么古代有這么多文人喜歡用居士作為自己的別號呢?
居士的含義主要有兩種:一是稱呼有才德而隱居家中不肯做官的人,一是指在家信佛的人。舊時代很多人覺得社會污濁,自己不肯同流合污,往往也自稱居士。
因為有這種種含義,所以很多文人自號居士的原因也就各不相同。以蘇軾來說,元豐三年,他被貶到黃州,以罪人的身份被看管。次年開始,他在一片荒地上經營開墾。為了表示仰慕白居易在四川忠州墾地種花的事跡,就把這片地取名為東坡,并自號“東坡居士”。我們由此可以體會他當時的心情和志趣,而不能據此認為他決心“隱居不仕”或“居家信佛”。又如歐陽修,自號“六一居士”。他自己的解釋是:“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指夏商周)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是(此)豈不為六一乎?”可見他的情趣和追求都是很高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