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漢申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手捧一卷《楚辭》,讀之雖拗口異常,卻唇齒留香。大約是緣于歲月的沉淀與屈原心境的復(fù)雜,一句句楚辭擺在那兒,總縈繞著威嚴(yán)的感覺,仿佛沾滿了繁雜紋路的禮器,只能供人參拜,不可褻玩。
初識屈原,也有些年份了。從《史記》《楚辭》《戰(zhàn)國策》中,雖支離破碎但也能窺探到他的影子。我所看到的,不過是一個衣冠不整的老人,瞧著有些失心瘋,捧著碑位,一人在汨羅江邊吟誦。僅此而已。
隨著年歲的增長,他一生的歲月也如拼圖般一片片被我拾起。猶如一盞琉璃海燈,當(dāng)歷史的光芒照射而過時,留給我們的,只剩下些斑駁的殘影。1
屈原的一生,坎坷難當(dāng)。許多人都說,他這一生,砸在了他的倔強、他的認(rèn)真之中。
但我覺得,他一生的磨難應(yīng)歸根于“明白”二字。
他把自己活得太明白。他把自己的美政理想,當(dāng)作了信仰般的追求。他雖落泥淖之中,卻不墜青云之志?!跋悴菝廊恕笔撬淖杂鳎讶诵亩磸氐锰逦?,倒多了幾分隔岸觀火的意味。
他的一生,把世事人情看得太過明白,他把賢君名主看得太過明白,他把百姓蒼生看得太過明白,才使得自己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他這一生,太過明白。明白得有些過頭,倒又是不明白了。
他不明白,自己作為臣下,直諫君王的過失,何錯之有?他不明白,自己作為官員,關(guān)心黎民百姓,何錯之有?他不明白,自己作為王兄,關(guān)心兄弟,何錯之有?
他這一生,不明白的東西太多。壓在他的肩頭之上,讓他喘不過氣來。
倒有點像李清照的詞所言:“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他于明白與不明白中交錯行走著。猶如在白夜中行路,雖有光芒,卻照不明來處,照不清去路。2
我常常在想,如果他的一生,能再多一些不明白,是否能將他變成一個庸庸碌碌、尸位素餐般的人物?是否可以讓他趨炎附勢,沉湎于現(xiàn)實之中?是否可以從他肩上卸下那些美政理想、百姓蒼生?
但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一個人的信仰,就如同烙印般,深深地、一筆一畫地刻在了他的心里。就算被烈日灼瞎了雙眼,就算被黑暗籠住了去路,就算被太多的“不明白”阻擋住了腳步,它也能無數(shù)次地提醒你,認(rèn)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若是可以,我也想如屈原般做一個明白之人。笑對世間風(fēng)云變化,淡應(yīng)沉浮寵辱。山云作霧,攀巖觀火。3
1 屈原這個名字對每個中國人來說應(yīng)該都不陌生,但在絕大多數(shù)人心中,屈原只是一個模糊的影子。重讀并深挖屈原,作者生發(fā)了新的感悟,也找到了寫作的興味。歷史人物其實是一座富礦,好好深挖便能寫出新意。
2 作者把屈原一生的磨難歸結(jié)于“明白”二字,明白的太多,不明白的也太多,造成了他生活和思想的困頓。如此見解頗為新穎、獨到,也必是作者廣泛閱讀、認(rèn)真思考后得出的結(jié)論。
3 文末幾段集中表達了作者自己的觀點。讀懂了歷史人物,更應(yīng)從其身上吸取經(jīng)驗,洞見自我。作者也借此明志,表明自己想做一個如屈原般的明白人,使主旨得以升華。
課堂內(nèi)外·創(chuàng)新作文高中版2019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