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 芳
增強現(xiàn)實技術,是一種將真實世界信息和虛擬世界信息“無縫”集成的新技術,是把原本在現(xiàn)實世界中一定時間空間范圍內很難體驗到的實體信息(視覺信息、聲音等),通過電腦等科學技術,模擬仿真后再疊加,將虛擬的信息應用到真實世界,被人類感官所感知,從而達到超越現(xiàn)實的感官體驗。從2019年第一期開始,本刊以增強現(xiàn)實(AR)技術為手段,以防空、防災為主線,開設媒體融合專欄。親愛的讀者們,你們可以利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智能終端,到360移動開放平臺、百度手機助手搜索“小海衛(wèi)撤離震區(qū)的‘真實’記錄”,或直接掃描下方的二維碼,安裝并打開APP,就可以學習防空、防災知識,體驗真實的救災場景啦!
地球上每年約發(fā)生500多萬次地震,也就是說,每天要發(fā)生上萬次地震。不過,它們之中絕大多數(shù)因為震極太小或震中距離太遠,讓我們感覺不到。真正能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的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約有一二十次;能造成像唐山、汶川這樣特別嚴重災害的地震,每年大約有一兩次。
人們感覺不到的地震,須用地震儀才能記錄下來;不同類型的地震儀能記錄不同強度、不同遠近的地震。目前世界上運轉著數(shù)以千計的地震儀器,日夜監(jiān)測著地震的動向。
廣義地說,地震是地球表層的震動;根據震動性質的不同,地震可以分為三類:
1.天然地震,是指自然界發(fā)生的地震現(xiàn)象;
2.人工地震,是由爆破、核試驗等人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動;
3.脈動,是由于大氣活動、海浪沖擊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層的經常性微動。
狹義而言,人們平時所說的地震是指能夠形成災害的天然地震。
構造地震:是由于地下巖層錯動和破裂所造成的地震,全球90%以上的天然地震都是構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作用(火山噴發(fā))、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這類地震占全球天然地震總數(shù)的7%。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層陷落、礦坑下塌等原因引起的地震,約占天然地震總數(shù)的3%。
通常我們所說的地震是指構造地震。它是怎樣發(fā)生的呢?這就要從地球的內部構造說起。地球是一個平均半徑約為6 370千米的多層球體,最外層的地殼相當薄,平均厚度約為33千米,它與地幔(厚約2 900千米)的最上層共同形成了厚約100千米的巖石圈。
在構造力的作用下,當巖石圈某處巖層發(fā)生突然破裂、錯動時,便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在瞬間急劇釋放出來,巨大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由該處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直到地球表面,引起地表的震動,這樣便造成地震。
地震發(fā)生時,地下巖層斷裂錯位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激發(fā)出一種向四周傳播的彈性波,這就是地震波。地震波主要分為體波和面波。體波可以在三維空間中向任何方向傳播,又可分為縱波和橫波。
縱波 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一致的波,傳播速度較快,到達地面時,人感覺到顛動,物體會上下跳動。
橫波 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垂直,傳播速度比縱波慢,到達地面時,人感覺到搖晃,物體會來回擺動。
當體波到達巖層界面或地表時,會產生沿界面或地表傳播的幅度很大的波,這就是面波。面波的傳播速度小于橫波,所以跟在橫波的后面。
地震按震級大小可分為:
弱震 震級小于3級。如果震源不是很淺,人們一般不易覺察這種地震。
有感地震 震級大于或等于3級、小于或等于4.5級。有感地震人們能夠感覺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
中強震 震級大于4.5級、小于6級,屬于可造成損壞或破壞的地震,但破壞輕重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種因素有關。
強震 震級大于或等于6級,是能造成嚴重破壞的地震。其中震級大于或等于8級的地震又稱為巨大地震。
增強現(xiàn)實動畫用你的AR設備掃一掃右圖,了解地震原理是什么
我國地處歐亞大陸東南部,位于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之間,有些地區(qū)本身就是這兩個地震帶的組成部分。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擠壓作用,我國地質構造復雜,地震活動的范圍廣、強度大、頻率高。在全球大陸地區(qū)的大地震中,約有1/4~1/3發(fā)生在我國。自1900年至20世紀末,我國已發(fā)生4級以上地震3 800余次;其中,6~6.9級地震460余次,7~7.9級地震99次,8級以上地震9次。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中國河北省唐山市發(fā)生了7.8級地震。整個唐山市頃刻間被夷為平地,全市交通、通信、供水、供電中斷。唐山地震造成24.2萬人死亡,16.7萬人重傷,直接經濟損失130多億元,死亡人數(shù)在20世紀世界地震史上列第一。
1995年1月17日當?shù)貢r間5時46分52秒,日本關西地方發(fā)生了7.3級地震。阪神大地震是日本自1923年關東大地震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都市直下型地震。據官方統(tǒng)計,有6 434人死亡,4 3792人受傷。阪神大地震在日本地震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引起日本政府對于地震科學、都市建筑安全、交通防范安全的進一步重視。
2004年12月26日當?shù)貢r間7時58分55秒,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fā)生了9級大地震并引發(fā)海嘯,造成印度洋沿岸各國30萬余人死亡或失蹤,經濟損失保守估計約100億美元。此次地震是發(fā)生在板塊邊緣的逆沖型地震,其成因是地層斷層的上部上移。蘇門答臘以北地區(qū)位于印度板塊邊緣,板塊邊緣的一個長距離破裂帶通過長時間積累,蓄積了巨大能量,最后這些能量在12月26日集中釋放出來,這就是此次大地震的直接原因。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發(fā)生了8.0級大地震,共造成6.92萬人死亡,37.46萬人受傷,1.79萬人失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傷亡最嚴重的一次地震。地震帶來了諸多的次生災害,其中山體滑坡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曾嚴重威脅下游數(shù)萬人的安危。
2011年3月11日當?shù)貢r間14時46分26秒,日本東北方向日本海三陸沖區(qū)域發(fā)生了9.0級大型逆沖型斷層地震,造成1.58萬人死亡,3 000多人失蹤。地震帶來的海嘯、核泄漏等次生災害極為嚴重,海嘯最大高度達到20米,此次核泄漏造成部分地區(qū)的土壤核污染水平與切爾諾貝利事故相當。
增強現(xiàn)實動畫用你的AR設備掃一掃右圖,了解我國的地震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