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魯特(Al Root)
在關稅問題上,我們已經(jīng)處于一個新的時代。
5月10日,在最近一輪貿(mào)易談判沒有達成任何協(xié)議后,美國決定對價值2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的關稅從10%提高到25%。以后可能還會推出更多類似措施。
但這些關稅到底是誰在支付呢?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Donald Trump)過去曾稱,中國會因此付出代價,但真的是這樣嗎?
總部位于華盛頓的保守派倡導組織FreedomWorks負責立法事務的副總裁杰森·派伊(Jason Pye)稱,支付關稅的不是國家也不是企業(yè),只有消費者為這些成本買單。提高關稅本質(zhì)上是對個人的增稅。
這句話有很多地方需要解釋。派伊稱,關稅是一種稅項。關稅也被稱為美國的收入來源、對不公平貿(mào)易行為的罰金、美國消費者的負擔。那么實際情況是什么樣的?
這讓我想起了一次全家人去迪士尼樂園游玩后回家的經(jīng)歷。
那是在20世紀80年代,我那時十幾歲。一家人從加拿大多倫多南部的一個小鎮(zhèn)乘坐一輛克萊斯勒K型車往返,汽車的座椅是乙烯基材料制作的,車內(nèi)沒有空調(diào)。
我出生在加拿大。我這一代的加拿大孩子總是期待著穿越美國北部邊境,從耐克(Nike, NKE)那里買到最新款的球鞋,從Gap(GPS)那里買到最酷的襯衫。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也算是走私犯吧。你可以處理掉舊衣服,穿上在美國新買的衣服,這樣就不用在回加拿大時在邊境申報購買商品了。買回國的商品有個人購物補貼,但是如果超過消費限額,就得繳納關稅。
在一家人接近邊境的時候,母親變得越來越焦慮。她擔心她這幾個愚蠢的孩子們意識不到納稅的問題,會在加拿大海關官員詢問父親時脫口說出我們度假時都買了什么。
母親反復要求我們幾個孩子在后座上保持安靜。
海關官員問:“有什么需要申報的嗎?”
隨后雙方進行了簡短的談話,然后我們就走上了回家的路。整個過程不到一分鐘。
這個故事的關鍵是進口商(就像我的家人一樣)才是支付(或不支付)關稅的人。而這些稅金歸政府所有。
現(xiàn)在每個人在新聞中談論的都是關稅的第二級和第三級影響,就像前文中派伊談到的那樣。
這些影響包括,進口商會轉而尋求從低關稅地區(qū)采購貨物,這就會對征收高關稅的國家造成傷害;或者,進口商會在新關稅政策實施之前,對定價進行談判,并提高自己的售價,試圖獲得和加稅之前數(shù)量相當?shù)睦麧櫋?/p>
在這樣一個動態(tài)的影響下,出口國制造業(yè)的利潤率會因此承壓,而當消費者被迫在國內(nèi)支付更高的價格時,這種動態(tài)又反過來會給他們的購買力造成打擊。
更重要的是,進口商品價格上漲意味著消費者將不得不控制他們的消費。這才是經(jīng)濟學家在談到關稅時“關稅”一詞中“稅”的意義所在。
也許關稅就是一種稅收形式。正如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所說:“不管你向什么征稅,你最后從中得到的都會更少。”
更高的關稅意味著貿(mào)易減少,這不是、或者不應該是一個有爭議的說法,也許貿(mào)易減少是好的,也許是壞的,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需要自己去考慮并且下結論的。
(翻譯:小彩;《巴倫》2019年5月13日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