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睿/Liu Yurui
“圣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象。”(宗炳《畫山水序》)
張馳,常用“馳chi”為筆名,天津美術(shù)學(xué)院油畫系教師。囑我寫文,推脫再三,不就,只好勉為其難。
我與馳君相識十余載,彼此甚為相熟。觀馳君作品或可分為兩類:一類以超現(xiàn)實圖式為表征,尺幅較大,為典型西方油畫語言,此系列多為馳君人生經(jīng)歷、記憶的反思;一類為近年抒懷遣興之作,多為小品卻是馳君人生之感悟,貴有“禪意”,能于俗物中寓禪道,我喜稱之為“禪意”系列。
馳君這些“禪意”系列,尺幅不大,卻多精致;內(nèi)容多為一器一枝,為極單純的物象;色彩也非慣勢,素雅為勝;其筆雖簡而意深,直入中國文人畫精髓,可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自古華夏文人多喜用“澄懷味象”之心法修煉內(nèi)心,于一事一物中尋找人生的意義、哲理,即謂“圣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象”。
馳君自幼受中國文化之熏陶,有賞藏古物之雅好,并能于器物觀照中“澄懷味象,靜照忘求”?!俺螒盐断蟆本褪窃谝饽钭兊梅浅G宄蔚臓顟B(tài)下體會事物中蘊含的自然之道;“靜照忘求”則是在深沉靜默的觀照中忘記一切塵世的欲求。經(jīng)年累月,馳君能道存心中而外化于藝。靜觀馳君此類“禪物”之作,可入禪境,有一洗俗塵之效,能于鬧市中至心靈之靜。
馳君這些系列作品“禪意”也體現(xiàn)在作品名稱中,《小雅》《清心》《聽風(fēng)》《無塵》《小趣》《清音》莫不如是。題雖多后名,但雅意在先,多是馳君自然而成。其題有齊圣賢之心的,如《大雅》《無事》;有直抒己志的,如《守一》《一味》;有重情狀的《獨吟》《獨對》;有人生之感悟,如《苦心》《小安》;還有只是一時之興,如《三清》《不見客》《散毒》。不管何如,然都盡顯文人閑逸之境,我尤喜《守一》,畫中只見一唐缽,色白如昨,沉靜如君子。更有《三清》者,畫面只三只青梨,顯一時之生趣。
馳君“禪意”系列作品畫面中多二三物。一物者,多居中一古器,或一缽,或一瓶,如尊者如隱士,如《真水無香》。二物者,有一缽一扇者,有一壺一蘭者,抑或一茗茶配一果或一枝,此類者則有動有靜,有閑有情,如《清香》《閉門》。二物者還多有傳統(tǒng)佳構(gòu)——折枝花,畫多一折枝梅應(yīng)一器,更顯文人畫意,此類畫甚多,如《獨吟》《平靜》《問心》《梅香》。竊以為,此當(dāng)屬馳君得意之作。
馳君“禪意”系列作品中設(shè)色淡雅,亦得傳統(tǒng)文人畫之真廬。西洋油畫重色彩,中國畫則擅素雅,西方文化尚進,重視覺沖擊,中國文化主退,崇心靈溝通。馳君能以油畫表現(xiàn)簡逸與退隱,彰顯其匠心。其多用淺赭輕碧,如嵐似云。
自古藝道崇簡逸,接近大道的藝術(shù)作品多為簡逸之筆。馳君禪意作品遠(yuǎn)觀可取其禪逸之境,近觀可見其用筆精細(xì)、豐富,可得古物之質(zhì),觀而能得古物之神逸,其作品氣韻如“老僧補衲”般閑靜。
“禪意”系列布局為典型文人畫,足見馳君對傳統(tǒng)繪藝之執(zhí)著。馳君這種明顯具有中國文人畫特征的作品的來源主要有兩方面:其一,源自馳君的家學(xué),馳君的父親——問雨(張文學(xué))是燕趙眾人熟知的花鳥畫家,其作品大氣豪放,馳君耳濡目染而默然于心中;其二是隨著人生閱歷的增加,馳君對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悟。二者所加,遂有此系列。
張馳 平靜 布面油彩 75×45cm 2015年
張馳 一覺 布面油彩 40×80cm 2013年
張馳 蘭 布面油彩 80×40cm×2 2017年
張馳 獨吟 布面油彩 100×45cm 2015年
張馳 盛夏清涼 布面油彩 50×50cm 2014年
張馳 文竹 布面油彩 60×40cm 2016年
張馳 清音 布面油彩 40×60cm 2014年
張馳 無塵 布面油彩 40×60cm 2013年
張馳 閉門 布面油彩 50×50cm 2017年
張馳 苦心 布面油彩 40×60cm 2014年
馳君這種“禪意”畫也可理解為傳統(tǒng)文人畫的當(dāng)代表現(xiàn),其油畫的表現(xiàn)方式又增添了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現(xiàn)代性,正如馳君筆名——“馳chi”,融貫古今、兼具中西之愿。
文以載道而君畫能渡,唯愿觀者能入君畫而得三昧,共達(dá)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