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無論是科學還是文學,都有一個共同的“天問”: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又往何處去?
當我們從幼兒階段慢慢長大,對周圍的世界、對社會逐漸有了些模糊的認知和好奇,自然而然便會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而這些問題往往不是那么容易便能解答的,它們牽涉不同領域的知識,生物學、歷史學、考古學……
慶幸的是,總有一批專業(yè)的研究者,為了解答這些疑問而不斷努力,不斷尋求突破。苗德歲教授便是其中的一員。
什么是自然選擇?
既然對于人類有用的變異肯定發(fā)生過,那么在浩瀚而復雜的生存斗爭中,對于每一生物在某一方面有用的其他變異,在漫長的歲月中,難道就不可能發(fā)生嗎?倘若此類變異確能發(fā)生(必須記住產(chǎn)出的個體遠遠多于可能存活的個體),那么,難道我們還能懷疑那些比其他個體更具優(yōu)勢(無論其程度是多么輕微)的個體,便會有最好的生存和繁衍的機會嗎?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確信,有害的變異,哪怕是程度最為輕微的,也會被“格殺勿論”的。這種保存有利的變異以及消滅有害的變異的現(xiàn)象,我稱之為“自然選擇”。
根據(jù)上面達爾文自己的定義來看,“自然選擇”這一原理似乎十分簡單。動植物(包括人)的不同個體之間,多少都會有些差異——世界上沒有兩片樹葉是完全相同的。這些差異是變異造成的,其中有些變異會影響生物體的生存與繁殖能力。再者,自然界的資源是有限的,為了占有有限的資源,生物之間就會為生存而斗爭。那么,具有“好”的變異的個體,存活的機會就更大,留下的后代也更多。長此以往,有益的變異得以擴散,有害的變異則被清除,生物最終得以更好地適應其生活環(huán)境與生存方式。這過程便被稱為 “自然選擇”。
最簡單也最有名的例子之一,就是長頸鹿長脖子的演化。
一對長頸鹿生下4只小長頸鹿,它們的脖子有長有短。這就叫個體變異。很多個體變異可以遺傳。
當樹葉不夠吃的時候,脖子長的長頸鹿占了優(yōu)勢,可以吃到更高處的樹葉,而脖子短的只好望“葉”興嘆。
最終,脖子短的長頸鹿餓死了,脖子長的長頸鹿活了下來,并留下了后代。這就是自然界的生存斗爭。
經(jīng)過生存斗爭的淘汰之后,脖子長的長頸鹿會越來越多。長此以往,長頸鹿的脖子就會變得越來越長,這個過程就叫“自然選擇”。
作為科學理論,“自然選擇”原理展示了它簡潔的藝術之美。以至于達爾文的朋友和支持者赫胥黎曾不無感嘆地說:“多蠢啊,我怎么就沒想到這一點呢?”
差不多同時想到這一點的,還有一位英國博物學家,他的名字叫華萊士。華萊土是達爾文同時代的人,也獨立地提出了“自然選擇”原理。不過,由于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為“自然選擇”原理提供了無可辯駁的證據(jù)與鞭辟入里的分析,后世的榮譽便主要歸功于達爾文了。
達爾文不僅提出了“自然選擇”原理,而且向世人展示了自然選擇在生命演進中無與倫比的力量。
“達爾文蘭花”的意義
“自然選擇”原理是生物進化論的基礎,即“自然選擇的力量驅(qū)動著每一種生物去改造自身既有的身體結(jié)構(gòu),以適應新的生活環(huán)境”。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好的變異保留了下來,壞的變異被淘汰,這就是生物的進化。
比如脖子長的鹿能吃到高處的樹葉,脖子短的吃不到就會被餓死,這樣就逐漸演化出了長頸鹿。
再如馬達加斯加島有一種蘭花,達爾文發(fā)現(xiàn)它的花距(從花口到底部的距離)有29厘米長,于是預測,肯定有一種喙長25厘米以上的昆蟲吸食它的花蜜。41年后,他的預言被證實了:科學家在馬達加斯加島發(fā)現(xiàn)了喙長30厘米的天蛾。于是人們把這種天蛾叫作“預測天蛾”,把那種蘭花叫作“達爾文蘭花”。這就是自然選擇創(chuàng)造的生命奇跡。達爾文和他的蘭花實驗被稱為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十大實驗之一。
生物在構(gòu)造、體質(zhì)及習性上各種優(yōu)勝劣汰的自然選擇,造就了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
有些人不愿接受進化論。但達爾文之后,一代又一代的進化生物學家,用越來越多的考古化石發(fā)現(xiàn),不斷證明了這一理論的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