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微信公眾號
在五禽戲的故鄉(xiāng)——安徽亳州長大的華一,接觸到“萬拳之源”五禽戲,并由衷喜歡上了它,從此開始想方設法地去傳承、創(chuàng)新并推廣。一份責任在心,把擔當付之行動,“華佗五禽戲第59代傳承人”的稱號實至名歸。
華佗根據中醫(yī)理論,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動作和神態(tài),創(chuàng)編了一套具有療愈作用的養(yǎng)生功法。后人稱之為“華佗五禽戲”。
我在五禽戲的故鄉(xiāng)——安徽亳州長大。小學的時候,我是典型的留守兒童:上課時被拽頭發(fā)、踢板凳,文具盒里經常被放入碩大的綠色毛毛蟲等讓我尖叫的東西。我曾試圖反抗,但被打倒在地并被更多同學圍觀……久而久之,我的自信逐漸被擊垮,學習成績一落千丈,性格也越來越內向。
后來,我無意間讀到了一本《亳州人物——花木蘭》,并且深深地被花木蘭的故事吸引了。我和媽媽說:“我要學花木蘭!我要習武,這樣才能不被人欺負!”媽媽拗不過我,把我送到了家鄉(xiāng)的一所文武學校。在那里,我開始接觸“萬拳之源”——五禽戲,并喜歡上了它。
每天晚上,我趁大家都睡著了,用武校的上鋪欄桿練習朝天蹬。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我總會拿花木蘭的故事來激勵自己。后來,每次參加朝天蹬比賽,我都是第一。慢慢地,我找回了自信。
很多人認為,五禽戲非常傳統(tǒng),不夠時尚,年輕人并不太接受,而我通過這個切入點,想讓它變得受歡迎。一定有很多人會有疑問:“你為五禽戲做了什么?”我設計了五禽戲練功服,新的練功服更貼身,也沿用了傳統(tǒng)服飾的盤扣和立領元素,有傳承也有創(chuàng)新。
我用家鄉(xiāng)的非遺剪紙藝術,把五禽戲里的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剪出來,印在杯子上,做成周邊產品。我還自編了一套五禽戲英文兒歌,教外國的小朋友們一邊練一邊唱。
去做文化交流活動、參與公益課堂、上各種綜藝節(jié)目、義務為社區(qū)的孩子們教授五禽戲,我抓住一切機會向所有人介紹五禽戲。隨著我不斷地為五禽戲奔走,喜歡五禽戲的人越來越多,我也越來越忙,需要在職場和五禽戲之間做取舍。后來,我干脆辭去工作,開始專職從事五禽戲的推廣。
我本不姓華,大師父為我賜名“華一”:“華”是華佗的“華”,“一”是“專注于一”的“一”?!叭A佗五禽戲第59代傳承人”這個稱謂,在別人看來,可能一文不值,但在我的心里,它意味著一份責任、一份擔當。
大家一提起非遺,第一印象往往是:散發(fā)著陳舊的氣息,要進博物館供起來。非遺遇到的難題,并不是只靠國家把它列到非遺名錄里就能解決的。非遺的傳承與發(fā)揚,更需要有人幫它創(chuàng)新,幫它與時俱進,使它在精神內核不變的情況下,跟上這個時代。而這個前提是,這些人對非遺必須是真愛。
我喜歡武術,喜歡武俠小說,喜歡勇敢自強的花木蘭,心里一直有一個仗劍天涯的俠女夢?!皞b之大者,為國為民。”現(xiàn)在我明白,能通過五禽戲幫助更多人療愈身心,讓更多的師門中人以此為生,讓我們中國人的傳統(tǒng)養(yǎng)生文化、東方哲學、東方審美廣布世界,這不也是一種“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