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柳琴戲是盛行于我國蘇北和魯南的民間劇種,它起源于民間小調(diào)“拉魂腔”,因為主要伴奏樂器是柳琴,所以被命名為“柳琴戲”。它產(chǎn)生于清朝乾隆年間,在清末得到發(fā)展,民國時期和新中國成立之后,一直成為山東和江蘇的主要劇種。柳琴戲也有自己的地域特征,是蘇北人民生活的藝術寫照。
關鍵詞:柳琴戲? ?蘇北? ?拉魂腔
中圖分類號:J82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7-0137-02
一、柳琴戲的起源與發(fā)展
柳琴戲的前身是“拉魂腔”,拉魂腔是山東魯南的民間小調(diào)。早在清朝乾隆年間,魯南地區(qū)的貧苦人,就外出賣唱掙錢,唱的就是“拉魂腔”?!袄昵弧笔莾扇藢Τ訂柎鸬男问?,伴奏樂器簡單,就是一人一副快板掌握節(jié)奏,再加上梆子助興。演唱的內(nèi)容,是帶有祝福性質(zhì)的吉利話以及簡單有趣的故事段子,都是反映中下層人民的平常生活,生動有趣,因而深受普通大眾喜愛。
由于這種演唱形式深受歡迎,因此逐漸豐富起來,后來增加了服裝,演唱者打扮成戲臺人物形象開始表演,樂器也從快板演變?yōu)榱佟5郊螒c年間,拉魂腔變成“對子戲”,原來兩個男人組合的形式變成男女組合,出現(xiàn)了“旦角”,再后來,兩人組合變成仨人組合,增加了小丑來逗趣助興。在唱腔方面,因為有了柳琴,有了旦角,唱腔變得豐富而委婉。
到清朝末年,拉魂腔表演已經(jīng)形成戲班規(guī)模,有生旦小丑的角色,有專用的服裝道具,有樂隊伴奏,人員從最初的兩人發(fā)展到八到十人,甚至還有相應的表演曲目。表演形式也不再是過去的挨家串門,帶有乞討性質(zhì),而是有專業(yè)的戲班,在大型集會上進行表演,像酬神節(jié)、祈雨會、各類廟會以及去大戶人家助興表演,像祝壽、婚慶慶典、孩子滿月等。
民國時期,拉魂腔發(fā)展速度最快,在角色方面,從生旦丑三種發(fā)展為“生旦凈末丑”,配樂、服裝、道具也逐步完善,還形成了自己的傳統(tǒng)曲目,表演場地也逐步從民間、從廟會走向城市大劇院。
民國時期的徐州市,是拉魂腔表演最多、最集中的城市,當時徐州有十幾家戲院,都是以表演拉魂腔為主的劇院。徐州市也出現(xiàn)了厲仁清、王素素、相瑞先、姚秀云等著名拉魂腔表演藝術家。經(jīng)典劇目有《小姑賢》《張郎與丁香》《羅通掃北》《英臺勸嫁》等,這些劇目有的來自傳統(tǒng)的拉魂腔,有的來自章回小說改編,有的是移植于其他劇種。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對拉魂腔這朵民間奇葩非常重視,將“拉魂腔”改名為“四平調(diào)”,1952年正式命名為“柳琴戲”。江蘇和山東政府將民間劇團進行整編合并,江蘇成立了“徐州市柳琴戲一團”“徐州市柳琴戲二團”,后來擴建為“江蘇柳琴戲劇團”。山東也成立了“棗莊柳琴戲劇團”“臨沂柳琴戲劇團”。
江蘇柳琴戲劇團成立后,創(chuàng)作和移植了大量新劇目,如《墨子》《屠夫狀元》《李二嫂改嫁》《楊三姐告狀》《大燕和小燕》等。在文革期間,柳琴戲也受到?jīng)_擊,文革后又得到了發(fā)展,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受電視沖擊才逐漸式微。
二、蘇北柳琴戲的風格
(一)蘇北柳琴戲的唱腔
柳琴戲雖然脫胎于山東,但發(fā)展于蘇北,帶著濃郁的江蘇特色。尤其表現(xiàn)在唱腔方面。眾所周知,山東方言語音都是偏向于粗獷豪放,但柳琴戲的唱腔卻帶著江蘇“吳儂軟語”的印記,具有委婉的特點,唱腔時而如山東漢子一樣高亢悲歌,時而又如江南女子的吳儂軟語如泣如訴,“九曲十八調(diào),七十二哼哼”是唱腔委婉多變的真實寫照。柳琴戲的唱腔以徵調(diào)式和宮調(diào)式為主,徵調(diào)式柔美纏綿,宮調(diào)式壯麗明亮,這樣就形成了北雄與南秀相結(jié)合的唱腔特點。尤其是柳琴戲女腔中,腔尾常出現(xiàn)七度大跳的拉腔,這也是“拉魂腔”名稱的由來,因為拉腔具有使聽者夢魂牽繞的特點。
柳琴戲唱腔中,還有“想怎樣唱就怎樣唱”的自由性特點,通常情況下,一段唱腔由八句唱詞組成,在拖腔應用上,都是上下句對應,二四六八句有拖腔,男聲是下行二度拖腔,女聲則是上行七度拖腔。掌握這個規(guī)律之后,在演唱中,表演者根據(jù)自己的習慣自由組合,因而唱腔具有相對的自由性。
除了自由性之外,拉魂腔還有唱腔的固定性,那就是“拉腔”,男聲下行二度拖腔,女聲上行七度拖腔。在演唱中要用真嗓,才能突出拖腔的優(yōu)美,而“拖腔”演唱也是柳琴戲的靈魂所在。
(二)柳琴戲的樂隊伴奏
柳琴戲的樂隊伴奏經(jīng)歷了從簡單到復雜的進化,開始是快板,后來加上了柳琴,再后來就形成了文武場。
柳琴戲的文場伴奏樂器,有柳琴、笛子、嗩吶、笙管、二胡、小三弦,其中柳琴最主要。柳琴也叫土琵琶,最初是兩根弦,后來通過改良,發(fā)展為三弦、四弦一直到六弦,形成了具有高中音的柳琴。
柳琴戲的武場伴奏和京劇一樣,有鑼鼓、板和鐃鈸。
柳琴戲和京劇一樣,在伴奏上有自己的曲牌,包括水龍吟、苦中樂、繡花牌、朝天子、抱妝臺、哭靈堂、鴛鴦戲水和喜臨門等十多種。
(三)柳琴戲的表演特色
柳琴戲的表演以輕松、幽默詼諧為主要特色,它帶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表現(xiàn)下層人民的樸素生活,夫妻之間,婆媳之間、姑嫂之間的矛盾沖突是柳琴戲反映的主要內(nèi)容。無論是形體表演還是故事情節(jié)、人物對話,都帶著生活化特色。在表演中,高興時的唱腔以快板為主,活潑明快;悲傷時用慢板來表現(xiàn)內(nèi)心的撕心裂肺之痛;形體表演也是將生活中的動作進行夸張。道白采用魯南方言。
在表演程式上,柳琴戲出場時的動作有整鬢、提領、整衣、提鞋、緊腰。還有“單提水”“簸簸箕”“懷中抱月”“浪子踢球”等程式,這些程式動作都是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勞動中最常見的,被民間藝人用夸張的方式進行藝術處理。
和其他劇種不同,柳琴戲?qū)巧姆Q呼有自己的特色,老生叫“大生”,彩旦是“老拐”,丑角是“勾腳”,“毛腿子”指的是花臉。
三、蘇北柳琴戲藝術風格的形成追溯
柳琴戲從一個用來乞討的民間技藝,逐漸演變成新的民間劇種,它的特殊風格,就是帶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生活痕跡,被廣大觀眾所接受。
蘇北柳琴戲的風格首先是具有地域特色,蘇北和魯南相毗鄰,氣候、地理環(huán)境相似,因而形成了相似的生活習慣,在語言上也比較接近,因而有相似的審美觀。
柳琴戲的前身是魯南人民沿門賣唱的小調(diào),魯南和蘇北接壤,因此最早接受這種民間藝術。小調(diào)的內(nèi)容是反映魯南人民的生活,作為近鄰的蘇北比較熟悉這種相似的生活,因而可以產(chǎn)生共鳴。在歷史上,蘇北由于地處淮河下游,也經(jīng)常遭受水災,背井離鄉(xiāng),沿門賣唱的生活也經(jīng)歷過,因此拉魂腔這種民間藝術形式容易被蘇北人民接受并傳播。
柳琴戲的唱腔藝術演變,更多的是有賴于蘇北民間藝人。蘇北比魯南更接近“吳儂軟語”,蘇北的民間藝人將江南語言的柔和與北方的雄渾相結(jié)合,才有了拉魂腔的“拖腔”,也正是這種拖腔,贏得了更多觀眾。
在音樂伴奏方面,能夠?qū)⒕﹦〉奈奈鋱龊土賾蛳嘟Y(jié)合,也得益于蘇北民間藝人,因為我國京劇的起源是安徽徽劇、湖北漢劇為基礎的,而這兩種劇種都與江蘇相鄰。蘇北民間藝人才大膽創(chuàng)新,將京劇的曲牌、伴奏形式和拉魂腔做了融合。
在表演程式上,一些表演動作,都是我國淮河以北的勞動場景的藝術化處理,像整鬢、提領這些動作,都是淮北平原才有的,因為那里風大,這些動作都和被風吹相關。浙江、安徽南部多山區(qū),幾乎沒有風沙襲擊,因而生活中很少有這樣的動作?!棒せ笔墙o農(nóng)作物做揚塵處理,需要借助人力風力進行。南部山區(qū)由于風小,并且山區(qū)多樹木,大多用風車揚塵。因此它是蘇北平原勞動的藝術化。
從柳琴戲的唱腔、表演動作和表演內(nèi)容來看,它生于魯南,成長于蘇北和魯南一帶,是蘇北魯南人民的生活寫照。
參考文獻:
[1]張?zhí)m蘭.柳琴戲的發(fā)展及其藝術特點[J].大眾文藝,2018,(08):162.
[2]張曌曌.淺談蘇北柳琴戲的藝術風格——以徐州柳琴戲為例[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4,(11):131.
[3]孔培培.從拉魂腔到柳琴戲[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4]李春穎.蘇北柳琴戲當代文化生態(tài)研究[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6,35(04):50-53.
[5]閆輝.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柳琴戲的保護與傳承[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2,(03):40-44.
[6]孔文.江蘇省徐州地區(qū)柳琴戲的形成過程[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6):145-148.
[7]袁磊.新時期柳琴戲傳承發(fā)展的危機與機遇[J].人文天下,2016,(08).
[8]李萌.柳琴戲的發(fā)展過程及存在的問題[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7,1(12):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