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科深度學習是指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圍繞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主題,開展以實驗探究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從物質、運動及相互作用、能量等視角,運用證據(jù)推理與模型建構的思維方式,解決綜合復雜問題,從而獲得結構化的學科核心知識,建立運用學科思想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逐步形成內在的學習動機、正確的科學態(tài)度和責任的一種學習方式。物理學科深度學習具有指向物理觀念的概念關聯(lián)與意義建構;形成科學思維的質疑論證與推理建模;注重科學探究的活動設計與評估;觸發(fā)評價體系的反思與體悟等四方面特征。
深度學習的課堂實施策略,應注重教學目標的單元設計,教學過程的活動設計和教學評價的“問題—對話”設計。
(1)梳理課程標準,明確單元教學目標的結構性。課程標準是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以“機械運動和力”單元內容為例,通過對課程標準中關于這部分內容表述的梳理,就能知道單元各課時之間的結構性聯(lián)系(如圖1所示),倘若離開了“單元”這個基礎單位,就會糾纏于“課時主義”,容易陷入“碎片化”“標簽化”的教學。
(圖1)
(2)解讀單元目標,確定學習目標。學習目標既是學生的目標,又是教師教學思路的載體。從教學目標轉向關注學生的學習目標,能指導教師有效選擇教學素材、教學方法和設計活動,做到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我們可以依照《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附錄《行為動詞說明》,將學習目標劃分為認知性目標、技能性目標和過程性目標三種類型。以“機械運動和力”單元的知識點“壓強”的學習為例。①認知性目標:知道壓力產生條件、方向和大小;知道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對壓力作用效果的影響;理解壓強;知道壓強公式和單位;會用公式簡單計算;知道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②技能目標:會用形變程度等方法顯示壓力作用效果;會用方格紙估測自己站立時對地面的受力面積;能對生活中的工具進行改進和設計。③過程性目標:會獨立設計探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通過團隊合作能對方案進行改進;會用遷移的方法建立壓強的概念。
單節(jié)教材的內容通常是以模塊(知識模塊或活動模塊)編寫的,若能理清“知識”和“活動”這兩條相互交織的線索,就能形成清晰的課堂教學脈絡。以“壓強”的教學為例,其教學流程如表1所示。
通過表1,可以看出,知識模塊可以架設課堂的整體框架,活動模塊可以搭建課堂的資源平臺。要讓學生“動”起來,一是設計好活動,為學生觀察現(xiàn)象和體會研究方法創(chuàng)造機會;二是設計好問題,為學生整體思考和完整表達創(chuàng)造機會。
深度學習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fā)展”的學習評價,依據(jù)評價目的和內容,在課堂上可以主要采用“問題—對話”的評價方式。例如,在“探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關系”評價時,設計了如下“問題—對話”——
問題一:當有多個變量改變結果時,你可采用什么方法?你將用什么顯示壓力作用效果?
問題二:你們組將展示壓力作用效果與誰的關系?實驗是怎樣進行的?得到什么結論?
……
采用問題的方式,能保證學生的思維空間和時間,通過對話的方式可以考察學生的表述能力、對任務的達成情況等?!皢栴}—對話”的評價方式有助于學生質疑和批判的精神的培養(yǎng),學生在自我與他者的信息分享、處理與再建構的過程中,促進深度學習的真實發(fā)生。
表1“壓強”的教學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