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冉 吳一帆
摘 要:網約車平臺由于經營模式復雜,法律地位不明晰,事故責任分擔模糊,在實踐中引起爭議。規(guī)制網約車首先應闡明平臺的法律地位,《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規(guī)定網約車平臺承擔承運人責任,基于網約車與傳統(tǒng)出租車運營模式的差異性,將平臺一概定位為普通承運人并不合理。將“租賃車代駕”及“私家車+私家車主”模式下的平臺認定為特殊的承運人,有利于平衡公共利益與行業(yè)利益。同時,需要明確網約車平臺的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承擔方式,肯定平臺特殊的免責事由及先行賠付義務,引導網約車平臺更好地服務社會。
關鍵詞:網約車平臺;法律地位;違約責任;侵權責任
網約車是近年共享經濟發(fā)展以來出現(xiàn)的一種新的交通業(yè)態(tài)。網約車經營模式較復雜,現(xiàn)行法律法規(guī)對平臺法律地位及責任承擔問題規(guī)定尚不完善。面對頻發(fā)的安全問題,需要明確網約車平臺①的法律地位及法律責任,保障乘車人權益。
1 網約車的概念及運營模式
網約車平臺有出租車、專車、快車、順風車等較多的業(yè)務。本文旨在分析專車、快車模式下平臺的法律地位及責任承擔問題。2016年出臺的《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稱《暫行辦法》)確認了網約車地位的合法性。
網約車平臺的運營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平臺自有車輛或租賃車輛+自聘司機模式;二是租賃車代駕的模式;三是“私家車+私家車主”的模式。第一種模式下,平臺購入或者從租車公司租賃車輛,平臺與駕駛員簽訂勞動合同。第二種是汽車租賃公司出租汽車,駕駛員由勞務派遣公司派遣從事代駕服務。三是 “私家車+私家車主”的模式,私家車主在平臺注冊,使用私家車進行客運服務。
2 網約車平臺法律地位認定
2.1 網約車平臺法律地位的三種學說爭議
2.1.1 傳統(tǒng)的承運人說
網約車平臺提供運輸服務合同,網約車平臺與乘客是事實上的運輸服務合同關系,平臺即承運人。②乘客與平臺簽訂客運合同,網約車平臺制定和發(fā)布網約車管理規(guī)定和乘客安全保障的條例。承運人說認為網約車只是采用互聯(lián)網預約,本質上沒有脫離傳統(tǒng)出租車行業(yè)。筆者認為此種認定加重了網約車平臺的責任,網約車平臺已不是傳統(tǒng)的承運人地位。
2.1.2 居間合同說
此種觀點認為,在不涉及平臺自有車輛和自聘人員的情況下,平臺承擔居間人責任,認為網約車平臺只是負責信息匹配與整合。實際上網約車平臺運營范疇已遠超居間人。平臺參與了合同的制定甚至履行的整個過程,單方面決定交易的價格、方式等,與居間商不涉及委托人與第三人合同的制定不同。居間人的認定減少了平臺應負的責任。
2.1.3 港口說
北京大學鄧峰教授提出“滴滴專車”是有“港口”性質的平臺,一方面要履行“交易所”的職責,一方面要保障交易的順利展開,這類平臺首要義務就是提供可供交易的數據平臺,承擔的責任就是違背其公開表示的服務標準時所需承擔的責任。③此種觀點不夠全面,平臺承擔了誠實信用的義務,它的義務和責任來自于自我約束,缺少法律的強制性義務。
2.2 平臺地位的認定:特殊的承運人
筆者認為,結合網約車平臺特征,除平臺自有車輛或租賃車輛+自聘司機模式承擔承運人責任之外,其他模式下,平臺已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承運人,不應完全適用傳統(tǒng)承運人規(guī)定。可以規(guī)定平臺有特殊的免責事由,認定其特殊的承運人地位,具體有以下原因。
首先,網約車平臺與傳統(tǒng)的出租車行業(yè)差異較大,不承擔強制締約責任。我國《合同法》規(guī)定,公共承運人不得拒載,不得拒絕乘客的合理要求。在傳統(tǒng)的出租車行業(yè),由于乘客的運輸需求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締約能力較弱,出租車公司作為公共承運人,承擔的義務更重。傳統(tǒng)出租車行業(yè)屬于特殊行政許可項目,數量有一定限制,規(guī)定強制締約義務較為合理,而網約車行業(yè)沒有行政壟斷地位。
其次,認定網約車平臺特殊的承運人地位,有利于網約車行業(yè)的長遠發(fā)展。傳統(tǒng)承運人模式下,出租車公司和司機簽署勞動合同,屬于勞動關系。而網約車平臺除了自有車輛或租賃車輛+自聘司機模式以外,主要以兼職司機為主,工作較為獨立、靈活,司機與平臺地位平等。假如將平臺定位為傳統(tǒng)的承運人,司機與平臺簽訂勞動合同,將增加平臺的人力資源成本,不利于新興行業(yè)的進步。④如此一來,平臺將會承擔很重的風險與責任,為了規(guī)避風險,很可能會較高幅度地提高網約車的準入門檻,網約車數量減少,又與共享經濟開放、共享的特征不符。
3 網約車法律責任承擔學說
3.1 承運人責任
《暫行辦法》認可網約車平臺承擔承運人責任。根據《合同法》第二百八十九條,承運人即網約車平臺要承擔強制締約責任。如上文所述,網約車平臺已經不是傳統(tǒng)的承運人,不具有行政壟斷地位,平臺承擔強制締約責任不符合網約車的性質。
承運人的違約責任在《合同法》第三百零二條中規(guī)定,除了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傷亡或經承運人證明是旅客故意、重大過失造成的傷亡外,承運人應對運輸過程中旅客的傷亡承擔賠償責任。
承運人的侵權責任適用《侵權責任法》,承運人的作為導致?lián)p害,承擔危險責任;承運人的不作為或者未盡合理義務時,一般承擔違背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⑤
3.2 先行賠付責任
《天津市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第十八條規(guī)定“網約車運營服務中發(fā)生安全事故,網約車平臺經營者應對乘客的損失承擔先行賠付責任”,即平臺有先行賠付義務。若平臺與司機有勞動關系,平臺應承擔雇主責任,對受害者先行賠付,司機的責任可通過勞動合同規(guī)定。若平臺與司機是兼職關系,先行賠付即認定平臺承擔連帶責任,連帶責任中其先行賠付。⑥
3.3 經營者責任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三條規(guī)定⑦我們得出經營者就是能向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人。作為經營者的平臺若在向乘客即消費者提供營運服務的過程中致其權益受損,應承擔責任。由此,網約車平臺可能會承擔經營者責任。此種學說是針對于消費者而言,網約車營運中牽涉主體不僅是消費者,此種責任學說不能解決所有的違約、侵權情況。
4 三種運營模式下網約車平臺的法律責任承擔分析
4.1 違約責任
網約車合同屬于客運合同,合同履行過程中常出現(xiàn)司機或者乘客違約的情況,下文對司機違約時的責任承擔進行分析。
4.1.1 自有車輛或租賃車輛+自聘司機模式
對于平臺租賃車輛+自聘司機模式,有人主張在此種情況下發(fā)生違約,網約車平臺、租車公司都應承擔責任。但乘客并不清楚網約車平臺、租車公司的內部合同,直接參與客運合同的是網約車平臺。因此,違約賠償主體應是平臺。平臺賠償后可以根據內部合同向租車公司追償。對于司機賠償責任的問題,筆者認為司機與平臺之間簽署勞動合同,應由平臺對外承擔違約責任,司機與平臺根據內部協(xié)議劃分責任。
4.1.2 租賃車代駕模式
如前文所述,此種模式平臺是特殊承運人。發(fā)生違約時,網約車平臺應是違約責任主體。汽車租賃公司與勞務派遣公司與平臺之間有合同關系,并不直接與乘客有合同關系。如果因為車輛或司機原因致使乘客在服務中受損,也應由平臺先行賠付,租車公司、勞務派遣公司與平臺按照內部協(xié)議分擔責任。對于駕駛員,勞務派遣公司可根據協(xié)議追償。
4.1.3 “私家車+私家車主”的模式
在“私家車+私家車主”的模式下,車主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時間等決定入駐平臺及兼職時間,靈活性較強,平臺對于車主和車輛的控制變弱。但平臺在締約中仍發(fā)揮較大作用,應當承擔責任。在發(fā)生違約賠償時,由平臺與車主之間根據協(xié)議劃分。
4.2 侵權責任
4.2.1 歸責原則
參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和《合同法》第三百零二條規(guī)定,網約車造成其他機動車損害的,歸責原則為過錯責任,造成非機動車和行人、乘客損害的,適用無過錯責任。當網約車為事故責任主體一方時,存在下列不同模式下的侵權責任承擔方式。
4.2.2 不同模式下的侵權責任承擔方式
1)平臺自有車輛或租賃車輛+自聘司機模式。
此種模式下,司機屬于平臺的工作人員,司機的行為屬于職務行為。根據侵權責任法規(guī)定,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zhí)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因此,對于司機職務行為致人損害的,如經認定在交通事故中網約車一方需要承擔責任的,網約車平臺應直接承擔侵權責任,不以過錯為前提。如果租賃車輛公司存在過錯,平臺可以追償。如果司機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平臺可以根據雙方的合同讓司機對內承擔相應責任。
2)租賃車代駕模式和“私家車+私家車主”模式。
(1)租賃車代駕模式和 “私家車+私家車主”模式的相似性。第二、三種模式有相似性,在這兩種模式下,平臺作為特殊的承運人,應當有免責事由。網約車平臺免責的前提是平臺在審核車輛和司機的信息等方面無過錯,履行了審慎義務。平臺應實質性審核,保證車輛及司機符合《暫行辦法》及其他法律法規(guī)的要求。由于乘客常處于締約的弱勢地位,舉證責任應倒置,由平臺證明自己無過錯。⑧對于租賃車代駕模式,由于網約車平臺屬于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侵權責任法》規(guī)定用工單位承擔無過錯責任,但如上文論證,平臺與司機不是勞動關系,對車輛的控制能力較弱,筆者建議可以通過出臺相關司法解釋或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平臺的免責事由。
但是,網約車平臺對營運交易仍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具有更雄厚的資本,更能承擔風險,取得更多的運行利益,還可以通過購買保險轉嫁風險⑨,由此,在這兩種情況下,參考天津對于平臺先行賠付責任的規(guī)定,平臺應承擔先行賠付責任,在強制保險不足的情況下,由平臺先行賠付再根據過錯追償,在“私家車+私家車主”模式下平臺無過錯的情況下可以向司機直接追償,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
(2)租賃車代駕模式。這種模式下租車公司提供車輛,勞務派遣公司提供駕駛員。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四條,如果發(fā)生車輛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時,網約車平臺作為用工單位應承擔侵權責任,在網約車平臺先行賠付的情況下,如果勞務派遣公司存在過錯,應當允許平臺向勞務派遣公司追償,讓勞務派遣公司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責任。從汽車租賃公司與平臺的關系來看,根據《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九條,真正與租車公司發(fā)生租賃行為的應當為網約車平臺,平臺事實上享有租賃使用權。如果發(fā)生網約車致人損害的案件,平臺為侵權責任主體。租賃公司對損害發(fā)生有過錯的,如車輛自身的質量、安全原因導致的,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筆者認為,在這種模式下,在平臺有免責事由的前提下,發(fā)生網約車致人損害后,參考《道路交通安全法》規(guī)定,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賠償,不足部分網約車平臺先行賠付,再根據汽車租賃公司和勞務派遣公司的過錯向兩方追償。
(3)“私家車+私家車主”模式。與第二種模式類似,此種模式平臺應承擔先行賠付責任。但是由于此種模式下,私家車主享有車輛的實際所有權,對于車輛的控制能力較強。如果全部由平臺承擔責任,責任過重。因此,平臺同樣應有特殊的免責事由,承擔不真正連帶責任。平臺如果履行了審慎義務,在審核車輛及司機的信息等方面沒有過錯,就不應承擔侵權責任。如果平臺存在過錯,則應當和駕駛員按過錯擔責。由于“私家車+私家車主”模式下,司機的控制力很強,應當為終局責任人,平臺先行賠付后,若無過錯,可以直接向司機追償,不論司機有無過錯;如果平臺有過錯,則追償時平臺對有過錯部分承擔責任。
5 網約車平臺責任承擔的相應配套措施
5.1 立法規(guī)制
2016年,交通運輸部聯(lián)合國務院相關部門出臺的《暫行辦法》,屬于部門規(guī)章,效力有限,需要上升到法律、行政法規(guī),提高立法位階??刹扇¢_放式立法方式,對于網約車領域較專業(yè)問題,委托第三方機構提出立法意見,廣泛征集專家學者、民眾的建議。
5.2 建立平臺和司機的征信評價機制
要重視信用評價。一方面,建立平臺的征信評價機制。政府與網約車平臺要重視平臺用戶的意見反饋。政府可以委托專門的信用評級機構,對網約車平臺進行定期評級,信用水平較差、安全事故多發(fā)的,責令整改,并承擔責任。另一方面,要建立司機的征信評價機制??梢跃C合用戶評分、抽查結果、司機考核多方面進行信用評級,信用級別高的優(yōu)先獲得訂單機會,信用水平低于一定數值取消資格等。
5.3 完善保險制度
目前我國的網約車市場,保險制度還缺少相關規(guī)定,很多網約車平臺只是給部分車輛投保。美國加州對于網約車公司(TNC)規(guī)定了較嚴苛的責任,其須為接入平臺的車輛和司機購買不低于100萬美元的商業(yè)責任保險。完善的保險規(guī)定有利于事后救濟,保障多方主體的權益。因此,我國可以借鑒域外網約車保險制度,完善保險規(guī)定。
6 結語
網約車契合共享經濟的發(fā)展潮流,有必要明確平臺法律地位。租賃車代駕和“私家車+私家車主”模式下平臺特殊承運人地位的認定有利于平衡公共利益與行業(yè)利益。同時,應當完善網約車平臺的民事責任承擔方式,改進相應配套措施,引導其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侯登華.共享經濟下網絡平臺的法律地位——以網約車為研究對象[J].政法論壇,2017(1):157-164
[2]李雅男.網約車平臺法律地位再定位與責任承擔[J].河北法學,2018,3(7);112-126.
[3]鄧峰.財經年會發(fā)言[EB/OL].http://economy.caijing.com.cn/20151119/4013879.shtml,2018-07-23.
[4]啜春雷.網約車侵權責任法律問題研究[D].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17.
[5]夏利民,王運鵬.論網約車平臺的侵權責任[J].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7(6):102-110.
注釋
①此處及以下的網約車平臺,如果沒有特別說明,指的是專車、快車模式下的網約車平臺。
②侯登華.共享經濟下網絡平臺的法律地位——以網約車為研究對象[J].政法論壇,2017(1):162
③鄧峰.財經年會發(fā)言[EB/OL].http://economy.caijing.com.cn/20151119/4013879.shtml,2018-07-23.
④李雅男.網約車平臺法律地位再定位與責任承擔[J].河北法學,2018,36(7);112-126.
⑤啜春雷.網約車侵權責任法律問題研究[D].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17.
⑥啜春雷.網約車侵權責任法律問題研究[D].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17.
⑦“經營者為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應當遵循本法”。
⑧李雅男.網約車平臺法律地位再定位與責任承擔[J].河北法學,2018(7):124-125
⑨夏利民,王運鵬.論網約車平臺的侵權責任[J].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7(6 ):102-110.
作者簡介
李一冉(1998-),女,漢族,山東聊城人,山東師范大學法學院2016級法學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