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姜 波 鄧文圣
“如果不是寫作,我還會在課堂中迷茫,根本找不到成長的路。”這是湖南省岳陽市岳陽樓區(qū)朝陽小學方西河常常說的一句話。這位被媒體譽為教育寫作的“帶頭大哥”,正是因為寫作,才徹底地改變了命運,成就了精彩的教育人生。
“在岳陽樓區(qū),我是獲得三等獎最多的老師,一共有10個,可以稱得上是專業(yè)戶了?!币灰娒妫嚼蠋煵⒉患芍M,完全將一個真實的自己推在我們面前。翻看著這10個獲獎證書,時間又回到30多年前。
1987年,方西河師范畢業(yè)后分配到家鄉(xiāng)一所偏遠的農(nóng)村小學任教?!澳菚r,師范畢業(yè)生很少,大多是民辦老師和代課老師,還有不少在參加中函學習?!狈嚼蠋熣f,“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的速度可想而知?!?/p>
這樣過一輩子可不是辦法,方西河夢想著有一天能改變命運。第一次參加課堂教學競賽,他以唯一的寫作教學進入決賽,可是由于教學內(nèi)容過多,得了個凡參賽者都能得到的三等獎。第二年,以語文課程參賽,提前一小時抽簽,獨立備課。比賽結(jié)束,帶隊的鄉(xiāng)教育組領(lǐng)導說:“我不知道你要干什么,也不知道你在干什么?!边@樣經(jīng)典的評價自然對應的就是三等獎。又一年,他擔任教導主任參加行政課堂教學競賽。這次改上自然課,自選的內(nèi)容是《浮力》。誰知學生拿到實驗材料后競自由地“研究”起來,教室里亂七八糟,場面無法控制,只好敗走“華容道”,再“奪”三等獎。不但上課總是三等獎,方老師從1991年起,他每年都參加區(qū)教育教學論文比賽,連續(xù)七年都是三等獎。一共獲得十個三等獎,自然并不令人自豪,某種意義上是“失敗”的標記。
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事實果然如此,到2000年,他終于抓住機會,一舉獲得全區(qū)新教材新大綱教學比武第一名。那次比武,他是硬逼著上的。要知道,那時他所在的中學是全區(qū)薄弱學校,語文學科又是薄弱學科,加之他又擔任教研組長,實在經(jīng)不起三等獎的打擊了??墒撬簧?,其他的幾位老師都不肯上。學校沒辦法,想來個校內(nèi)初賽,好推出選手。沒想到結(jié)果他竟然“名列第一”,沒有了任何借口,只得硬著頭皮上。備課時,他反復研讀新教材與新大綱,考慮到新大綱中“將過去的聽話與說話改為口語交際”,于是將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欄目移植過來,讓學生扎扎實實地進行口語交際。這種前所未有的形式征服了所有的評委,最后以絕對優(yōu)勢獲得第一名。很有意思的是,第二年全區(qū)課堂教學競賽,語文老師都在課后克隆了這一環(huán)節(jié)。只不過沒有一位老師能達到方西河的高度,至于原因嘛,那就得從“土記者”說起了。
方西河是地地道道的“土記者”。不過,千萬不要小瞧了這三個字。要當好“土記者”,就得過采訪關(guān)。對于口若懸河的,要引導他言歸正傳;對于緘口不言的,又要啟發(fā)他大膽表達。正是面對面的采訪訓練,使他有著與別人不同的現(xiàn)場調(diào)控能力。那次“實話實說”,就是隨機挑選兩個學生上場,結(jié)果“直播”現(xiàn)場行云流水,而第二年的“克隆”者,則都是事先排練了,有的甚至是帶著講稿上場,差別之大自然不言自明了。
人生就是這樣,越是缺少什么,就會羨慕什么。方西河因為從小時讀書起作文就差,因此他特別佩服那些會寫作文的,希望有一天也會成為別人羨慕的對象。自考中的某一天,他突然發(fā)現(xiàn)一個天大的秘密——那些著名作家,很多都有當記者的經(jīng)歷?!叭绻乙矎膶懶侣勂鸩剑皇且部赡軙懽鲉??”說干就干,他買來《新聞采訪寫作》一書,反復研讀并實踐,果然在身邊找到了新聞?!兑谊犈d起賣菜熱》一稿在區(qū)電臺頭條播發(fā),他一夜之間成為全鄉(xiāng)響當當?shù)摹巴劣浾摺薄?/p>
天道酬勤,方西河將業(yè)余時間泡在新聞采寫上,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耙郧笆恰垢瘔K’,還發(fā)表在中縫,如今都發(fā)表在國家級報刊上,還是頭版頭條呢!”翻出一張又一張的樣報,方西河滿是自豪。記得2007年下學期,全區(qū)定期定點示范教學活動需要報道,教育局安排他負責。他白天上班,晚上看材料寫作,經(jīng)過一個月的夜班,終于完成10000字的寫作任務,報道效果非常好。方西河說,這次報道讓他收獲很多,寫了上萬字的報道,再寫上千字甚至是幾千字的,難度就小多了,特別是指導學生寫作,更是得心應手了。
說起指導學生,方西河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自從當上“土記者”后,他便把自己探索出來的寫身邊的人和事的經(jīng)驗作為作文教學的秘笈傳授給學生。有一件事特別值得一提。有一天,方西河在網(wǎng)絡上看到一則征稿信息,是故事接龍,要求在下午放學前交稿。群里的老師都說時間太緊,希望延長交稿時間。方西河卻不這樣認為,他接下任務,馬上找來四位學生。按常規(guī),故事接龍得一個接一個地寫,這正是半天時間不夠的原因所在。他卻不同,四位同學討論故事的梗概后,他連“砍”三刀,將故事分為四截,要求每人寫上一截。這樣,中午完成初稿,下午統(tǒng)稿中點評,比編輯要求的時間還提前了。
作為教師,光寫新聞還不行,還得寫教育教學論文。有了新聞采寫的經(jīng)驗后,論文寫作真是如虎添翼。課堂教學、聽課評課、班級建設、學校管理,等等,都進入到他的寫作視野中,最多的一年,各類稿件發(fā)表達80篇之多。
人怕出名豬怕壯,隨著新聞與論文的頻頻發(fā)表,他成為老師們羨慕的對象。面對一個又一個請教的同行,他將自己的心得毫無保留地說出來。說出來還不過癮,他還將這些心得寫成書,于是2010年8月,便有了《寫成一位名師——教育寫作經(jīng)驗談》這本帶有濃厚自傳色彩的教育寫作專著。
不過,十年來的傳經(jīng)送寶表明,教育寫作的“根”還是在課堂上。
“寫好是為了教好。這是國家督學、湖南省教育廳原常務副廳長陳白玉先生給我的專著寫的序言標題,這個觀點正好解決了很多老師的困惑?!狈轿骱臃叫蜓哉f,“一般的老師就寫而寫,沒在課堂教學上下功夫,鮮活的材料少得很,當然達不到促進成長的目的?!?/p>
說到課堂,方西河又回到三個三等獎上來。他說后來他明白了,之所以只能得三等獎,關(guān)鍵是底蘊不足,課堂教學沒有新意,“不知道你要做什么,也不知道你在做什么”正是最恰當?shù)脑u價。
于是,他一頭扎進書籍的海洋中。他是全鄉(xiāng)第一個郵購教育書籍的,只記得“名師講語文”系列出版時,他一口氣買了全套35本。他文學、歷史、美學等方面的書籍都讀,特別是被尊為群經(jīng)之首的《周易》,他也慢慢地啃。
讀書之后,他的課堂開始變了。2004年,他教《新型玻璃》,這是一篇傳統(tǒng)課文,多數(shù)教師在教學時常常抓住“新型”做文章,課文都寫了哪幾種新型玻璃,都有什么作用,你還能設計什么樣的新型玻璃。思路清晰,學生也很活躍。但方西河卻不同。他覺得這樣教語文,沒抓住“語言”這個本質(zhì),感覺像是思維訓練課。難怪學生學了語文卻不用寫作文。憑借著平時寫作訓練的功底,他仔細研讀課文,發(fā)現(xiàn)每一種新型玻璃引出的方式都不同。于是,他在引導學生了解各種新型玻璃的特點與作用后,再對課文的引入方式進行研究,作用引入法、比較引入法和特點引入法等,都被學生找了出來。最后再讓學生寫出心中的新型玻璃,學生下筆都有法有依。這節(jié)隨堂課得到湖南省語文教育專家李真微教授的高度贊揚,他寫下《把語文課教成語文課——兼評方西河〈新型玻璃〉教學實錄》一文進行推介。后來,這篇實錄還與于永正老師的實錄一起收入到《跟著名師教語文》一書中。
方西河,正是自己多年的寫作,才讓他能夠站在寫作的角度去看教學?!皩α?,2011版語文課標正式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學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而我在多年前都這樣做了。”說起這些,他又是滿臉的自豪。
確實是這樣。2009年,他的送教課《鹿和狼的故事》大獲成功,原來他背下課文后,竟然發(fā)現(xiàn)作者在講述狼吃鹿對生態(tài)平衡有好處時,沒有講到位,只講到了控制數(shù)量和控制疾病兩方面,而遺漏了鹿為了逃命拼命奔跑從而提高了種群素質(zhì)這一條理由。為此,他精心設計,決定讓學生把作者遺漏的理由補上來。結(jié)果,學生找到補充的位置,加上連接詞“而且”,補上了一句“狼在追趕鹿的時候,鹿會拼命地逃跑,這樣會使鹿變得更加強壯”。這是一堂語文味十足的課,課堂實錄片段被收錄到人教版教學用書中。
實錄能進入到人教版的教學用書中,足可以說明教學設計的創(chuàng)新性。因此,方西河對教材的研究更用心了。就拿《竊讀記》來說吧。這是一篇節(jié)選的課文,老師一般會通過與原文的對比來幫助理解,由于僅僅是對比,效果并不理想。他的做法卻不同。之前并不出示原文,而是出示結(jié)尾刪除的一句“也是在愛里長大的”,引導學生反觀全文,思考原文刪除了哪些內(nèi)容,并嘗試著還原其中的片段。之后,將學生寫作的片段與原文對照,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原來,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所寫的與原文相比并沒有遜色多少。
“那時,同學們是多么高興??!”方西河說,“從此他們的寫作興趣自然被激發(fā)了。這比任何說教都管用?!闭撬麑懽髯鳛榻虒W的切入點,將語言表達作為教學的立足點,因此才成就了精彩的教育人生。
“寫作改變了我的命運。其實,寫作的前提就是閱讀。”方西河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說,讀書為自己提供營養(yǎng),寫作又促進思考,這樣的結(jié)果,自然促進了課堂教學水平的提升。他會在這條路上繼續(xù)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