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祎月
劉曉明*
中國古代園林素有模仿前朝園林、當時其他園林或自然風景的傳統(tǒng)。《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復道周閣相屬。[1]”以后歷代寫仿不斷。這種現(xiàn)象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園林穩(wěn)定的體系和明確的傳承關系,也體現(xiàn)出古人師而不泥的創(chuàng)作思維。
在針對仿造景觀與原型的研究中,常見的方法是結合文獻考證和實地調(diào)研,比較仿造景觀與原型的異同并探討寫仿規(guī)律,如張龍、雷彤娜《清漪園賅春園寫仿金陵永濟寺史實考》[2],郗志群、王志偉《圓明園寫仿“西湖十景”簡論》[3]。有些案例因年代久遠實地材料不足,故以文獻為主,如鮑沁星、張敏霞《南宋臨安皇家園林中的“西湖冷泉”寫仿現(xiàn)象探析》[4]。也有研究主要從現(xiàn)狀空間出發(fā)結合圖示分析作對比,如郭良辰《中國古典園林的寫仿創(chuàng)作現(xiàn)象研究——以惠山園對寄暢園的寫仿為例》[5]。有些研究涉及案例較多,因此歸類討論,如賈珺《清代皇家園林寫仿現(xiàn)象探析》[6]將清代皇家園林的寫仿現(xiàn)象分為仿園、仿建筑、仿主題、仿假山、仿寺觀6種類型,并分析比較寫仿景觀與原型景觀之間的異同。有些案例時間跨度較長,因此分段研究,如王俊凱《文園獅子林在寫仿中的格局變化探究》[7]將變化分為從蘇州獅子林到長春園獅子林、長春園獅子林到文園獅子林2個階段。楊菁、于嘉、王笑石《“四庫七閣仿天一”所反映的清代皇家園林寫仿江南的三個階段》[8]將乾隆帝南巡與清代皇家園林對江南的寫仿分為學習與內(nèi)化、闡釋與寫仿、青出于藍3個階段。
在眾多的寫仿對象中,杭州西湖是許多園林模仿的熱點。作為開發(fā)和定型較早的公共游覽地,自唐代以來,西湖吸引了歷朝歷代各個階層的眾多游客,也啟發(fā)了后世許多著名園林的創(chuàng)作,例如南宋臨安大內(nèi)后苑和德壽宮仿“西湖冷泉”[4];清代圓明園仿蘇堤春曉、柳浪聞鶯、花港觀魚、曲院風荷、兩峰插云、雷峰夕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南屏晚鐘、斷橋殘雪十景[6,9];頤和園西堤仿西湖蘇堤[10]等。以往對避暑山莊與杭州西湖的關系研究較少。深入研究西湖對避暑山莊的影響,既可以進一步探究避暑山莊的造景源流,又可以探討西湖園林的演變及其對其他地區(qū)園林的影響,從而進一步明確西湖和避暑山莊二者在中國古代園林史上的地位和意義,厘清中國古代園林的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規(guī)律。
避暑山莊的營建經(jīng)歷康熙和乾隆兩朝,在初建和擴建過程中均對西湖有一定程度的借鑒。本文嘗試以文獻考證和實地調(diào)研相結合的方法研究避暑山莊對杭州西湖的寫仿,由于目前可見資料有限且較為零散,暫不做時間階段和類型上的劃分。
避暑山莊是康熙帝晚年興建的大型皇家園林??滴醯墼谖迨?1711年)6月所作《御制避暑山莊記》中記述了山莊興建前園主人北征南巡所見之景:“朕數(shù)巡江干,深知南方之秀麗;兩幸秦隴,益明西土之殫陳。北過龍沙,東游長白;山川之壯,人物之樸,亦不能盡述。[11]”據(jù)《康熙起居注》《欽定熱河志》等文獻,康熙帝6次南巡的時間如表1所示,其中除第一次外其余5次均到訪杭州并游歷西湖。而康熙帝從十六年(1677年)至六十一年(1722年)這46年間共有48次北巡塞外;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皇帝始建避暑山莊,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完成,這一時段康熙帝每年北巡,其間又有2次南巡,結合五十年(1711年)《御制避暑山莊記》對南北東西之景的概括,康熙帝歷次南巡特別是四十四年(1705年)、四十六年(1707年)這2次南巡對避暑山莊的營建應有重要影響[12]。
至乾隆朝,乾隆帝先后6次南巡(表2),這6次南巡皆曾到過杭州,且以杭州為主要目的地。同時,乾隆帝在位期間先后40次舉行木蘭秋狝并駐蹕避暑山莊,從乾隆六年(1741年)避暑山莊的改建和擴建開始;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松鶴齋紀德堂竣工,乾隆朝避暑山莊的營建期包含了乾隆帝6次南巡,而且除四十五年(1780年)第五次南巡以外,其余5次南巡的當年均北巡駐蹕避暑山莊[13]。
康、乾二帝南巡期間,大量宮廷畫師和隨扈文官繪制了不同的西湖圖。奉敕描繪過西湖圖的畫家有康熙朝王原祁、焦秉貞、金昆,乾隆朝董邦達、董誥、錢維城、關槐、張宗蒼、張若澄、張廷彥、王炳、戴衢亨、張雨森和金廷標等[14]。其中錢維城曾繪制《御制避暑山莊七十二景詩圖》和《仙莊秋月圖》;張宗蒼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繪《避暑山莊三十六景圖詠》,這2位同時參與南巡和北巡。以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第二次南巡為題材創(chuàng)作的《康熙南巡圖》中也包含杭州風景,這幅畫的參與者有宋駿業(yè)、王翚、楊晉、冷枚、王云和徐玫等。其中冷枚二十年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創(chuàng)作《熱河行宮圖》;冷枚又是扈從南巡、繪制西湖圖的宮廷畫師焦秉貞的弟子。乾隆四年(1739年)繪制避暑山莊分景圖的張若靄是扈從南巡并繪制西湖圖的張若澄之兄。這些信息也從側面反映了西湖和避暑山莊可能存在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另據(jù)張玉書《扈從賜游記》和乾隆朝《欽定熱河志》記載,康熙朝如意洲水芳巖秀殿懸掛“自有山川連北極,天然風景勝西湖”[17]的楹聯(lián),到乾隆朝又將楹聯(lián)移至月色江聲島的瑩心堂。無論楹聯(lián)懸掛何處,康、乾兩代皇帝均把山莊與西湖相比,可見杭州西湖對避暑山莊尤其是湖區(qū)的重要影響。
表1 康熙帝歷次南巡時間及當年北巡基本情況
表2 乾隆帝歷次南巡時間及當年北巡基本情況
避暑山莊湖區(qū)與西湖成因不同(按照竺可楨1920年的考證,西湖是錢塘江入??谔幍臏\海灣經(jīng)泥沙封淤而與海洋分離,后來逐漸淡化而形成的瀉湖。避暑山莊湖區(qū)則是在武烈河右岸的沖積扇上開挖形成的人工湖[15]),但山水形態(tài)有相似處。據(jù)雍正十二年(1734年)《西湖志》,清初西湖已形成一山(孤山)、二塔(保俶塔、雷峰塔)、三堤(蘇堤、白堤、楊堤)、三島(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五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岳湖)的布局[16],這一布局從清初延續(xù)到現(xiàn)代;西湖西進以后,湖西淤積的湖面得以清理,更加接近歷史上西湖的風貌。從山水關系看,“西湖的地形,南、西、北三面均為山所圍繞,唯有東面是一個沖積平原”[15],北面有寶石山、棲霞嶺,南面有玉皇山、吳山、南屏山等(圖1)。避暑山莊的選址所在地則是一個群山環(huán)抱的小盆地,東有磬錘峰、羅漢山、天橋山,西有雙塔山、元寶山、磨盤山,北有七老圖山,南有僧冠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避暑山莊一期工程完成,形成湖區(qū)及其中由芝徑云堤連接的三島,湖面分為如意湖、澄湖、上湖、下湖4塊,又從東北部引水,沿山岳開挖水渠(長河),形成內(nèi)湖、半月湖;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避暑山莊擴建完成,湖區(qū)向東南部拓展出銀湖、鏡湖,銀湖和下湖之間建堤橋(水心榭)(圖2)。至此,避暑山莊的湖泊成為8塊大小不同、形態(tài)各異的水域,它們之間既彼此獨立又能環(huán)繞連通,這種格局一直延續(xù)至清末。對比西湖和避暑山莊的山水關系,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都是三面環(huán)山、一面為湖泊和平地的布局,有一定的相似性。
整體山水關系的相似使景點分布具有相似的規(guī)律。從景點分布看,避暑山莊前后三十六景中的大多數(shù)都分布在湖區(qū),山岳區(qū)景點較為稀疏,重要景點與湖區(qū)有互借關系。避暑山莊湖泊區(qū)占地僅57hm2(占總面積10%),但集中了前三十六景中的21處、后三十六景中的17處,大部分著名景點如無暑清涼、延薰山館、水芳巖秀、滄浪嶼、采菱渡等都集中在芝徑云堤生發(fā)出的湖上三島。西湖亦是湖區(qū)景點比外圍密集。南宋形成的西湖十景中有7處(蘇堤春曉、斷橋殘雪、曲院風荷、花港觀魚、柳浪聞鶯、三潭印月、平湖秋月)位于湖畔;在清雍正年間選定的西湖十八景(杭州十八景)中,有9處集中在湖畔(湖山春社、功德崇坊、玉帶晴虹、海霞西爽、梅林歸鶴、魚沼秋蓉、蓮池松舍、寶石鳳亭、亭灣騎射、蕉石鳴琴、湖心平眺),西湖以外廣大的山地分散另外9處[16],與湖區(qū)互為借景。這種環(huán)湖向心的布局,湖濱密集、山岳稀疏的分布,以及湖區(qū)景點遠借山岳景點的相互關系與避暑山莊類似。同時,從微觀尺度看,局部的山水關系的相似也使部分景點具有相似的選址,比如水中島、臨水平地、近水高地、環(huán)湖山地等,為避暑山莊的部分景點借鑒西湖園林景點提供了自然條件,這也是部分景點造景手法相似的部分原因。
在局部相似的自然環(huán)境下,康熙、乾隆兩代皇帝在避暑山莊開展了對西湖景點的模仿。將避暑山莊與西湖對比,有資料可考的仿擬主要有如下幾處。
避暑山莊對西湖的模仿首先在于用堤橋劃分水域。山莊湖區(qū)有3處堤:一處是芝徑云堤,一處是雙湖夾鏡-長虹飲練長橋,一處是水心榭長堤(圖3、4)。
圖1 杭州西湖山水關系示意圖(作者改繪自奧維地圖)
圖2 避暑山莊山水關系示意圖(作者改繪自《承德古建筑》)
雙湖夾鏡-長虹飲練長橋位于今避暑山莊山岳區(qū)東麓、湖區(qū)西北,它是避暑山莊的早期建筑之一,始建時間不晚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石橋南北向橫跨內(nèi)湖南北,南北兩側木質牌樓二座,北為“雙湖夾鏡”,南為“長虹飲練”。康熙所作《雙湖夾鏡》詩序中說:“山中諸泉從板橋流出,匯為一湖,在石橋之右,復從石橋下注,放為大湖。兩湖相連,阻以長隄,猶西湖之里外湖也。”詩云:“連山隔水百泉齊,夾鏡平流花雨堤。非是天然石岸起,何能人力作雕題。[17]”明確表達了對杭州西湖的模仿。詩序中提到西湖的2處里湖,即西里湖、北里湖,分別為蘇堤、白堤分出,蘇堤長200m、寬36m,白堤長987m、寬33m,而避暑山莊長橋長僅64m、寬3.5m,其規(guī)模遠小于蘇、白兩堤,只是溝通兩岸聯(lián)系交通、劃分湖面的作用相近,對蘇堤、白堤是一種寫意的模仿??滴醯劢梃b蘇堤、白堤建造雙湖夾鏡-長虹飲練長橋的思想在乾隆朝進一步證實。乾隆帝辛酉年(乾隆六年,1741年)《雙湖夾鏡恭和皇祖圣祖仁皇帝御制元韻》:“臥波新綠帶痕齊,那數(shù)余杭蘇氏堤。[11]”湯右曾《避暑行宮懷恩紀事詩二十首》之雙湖夾鏡也稱:“夾鏡澄明到碧虛,四山晴翠繞周廬。分明圖畫西湖景,此景西湖較不如。[11]”
水心榭長堤位于今避暑山莊湖區(qū)東南,它建造稍晚,約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連通今湖區(qū)南岸、東宮之北的半島與清舒山館島,并分隔出銀湖和下湖。目前文獻未見此處景點在康熙朝初建時模仿西湖的記載,但乾隆甲戌年(乾隆十九年,1754年)《水心榭》說:“界水為堤,跨堤為榭,彌望空碧,彷佛笠澤垂虹,景色明湖,蘇白未得專美。[18]”這里提及“蘇白未得專美”,是將水心榭的美景與西湖相比。西湖“界水為堤”,蘇堤、白堤、楊公堤均有劃分水域的作用,這一點山莊與西湖相似;至于“跨堤為榭”,蘇堤六橋和白堤三橋上均無橋亭,楊公堤3座橋中只有玉帶橋上有一座重檐歇山橋亭。相對頤和園西堤六橋對西湖蘇堤的明確模仿,水心榭長堤的建造與西湖堤橋相似程度不高,可能是對西湖蘇白兩堤借鑒基礎上的再創(chuàng)造。
在這3座堤中,芝徑云堤始建時間最早,在水域的劃分中也起最為關鍵的作用,然而目前可見的文獻卻未提及它與蘇堤、白堤的聯(lián)系。這一點尚有待進一步考證資料證實。
圖3 避暑山莊主要堤橋示意圖(作者改繪自《承德古建筑》)
圖4 杭州西湖主要堤橋示意圖(作者改繪自奧維地圖)
萬壑松風在今避暑山莊正宮之北、湖區(qū)之南的高地上,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是前三十六景之二景。這里地勢較高,可以遠眺湖泊,院落在南,北面近方形的平地上栽植大片油松林,長風過處,松濤齊鳴??滴跤啤度f壑松風》詩序說:“(萬壑松風)在無暑清涼之南,據(jù)高阜,臨深流,長松環(huán)翠,壑虛風度,如笙鏞迭奏聲,不數(shù)西湖萬松嶺也。[17]”明確表明萬壑松風對西湖萬松嶺的借鑒關系。雍正十二年《西湖志》記載:“萬松嶺在鳳凰山上,夾道栽松。白居易詩‘萬株松樹青山上’,蓋謂是也。南宋時,密邇宮禁,紅墻碧瓦,高下鱗次,上有門曰‘萬松坊’。州城既改,平為大涂,而松亦無幾。茲嶺為會城來脈所關,宜培陰木;且為南北上下通衢,行人復資蔭暍。雍正八年,補植萬株,以還舊觀。天風擊戛,如洪濤澎湃,時與江上潮聲相應答云。[16]”可知清初西湖的萬松嶺規(guī)模遠大于比避暑山莊萬壑松風。從選址來看,二者都選擇高地,一方面適應松類怕澇的習性,一方面不局限于自身,可借遠景。從景觀特征來看,二者都在視覺景觀之外,致力于營造陰涼的小氣候,并借助風聲營造動人的聲響。此外,萬松嶺早先并非純粹的植物景觀,南宋時它鄰近宮禁,原為紅墻與青松相映襯,到清代這一勝景已不復存在,而在避暑山莊得以還原。避暑山莊萬壑松風既屬皇家,又靠近正宮,也是長松與宮墻相伴,也許是造園者的巧思。
永佑寺舍利塔又稱六和塔,在避暑山莊萬樹園東北側,乾隆十六年(1751年)至二十九年(1764)年仿杭州西湖南岸月輪山六和塔和南京報恩寺塔所建。今永佑寺建筑存乾隆二十九年(1764)碑陽面刻《御制永佑寺舍利塔記》說:“自辛未奉慈輦南巡于夫招提蘭若,轉輪祝厘,無不虔奉。金根雖喜,檀界乃識。所謂金陵之報恩,武林之六和,歸而欲肖之,以延鴻算。無何,而一不戒于火,其一將成而圮,……則有志過之作,永罷塔而弗為,然同時之建于熱河之永佑寺者,不可中止??制涞皋H,乃命拆其弗堅,及筑不如式者,而概易之以石。越十歲,甲申,窣堵乃成,巋然峙于避暑山莊,較京師為尤北。[18]”可見永佑寺六和塔的建造有南京報恩寺塔、杭州六和塔2個源頭。前者因本文不涉及而不贅述。后者屬開化寺,位于西湖之南、錢塘江畔山坡上,據(jù)《杭州府志》,此地稱龍山月輪峰,開化寺原址是吳越天寶間(907—910年)吳越王所建大錢寺(光緒《杭州府志》引《咸淳志》說為舊寧壽觀),入宋寺廢;宋開寶三年(970年),吳越王命智元禪師建六和塔,內(nèi)藏舍利,以鎮(zhèn)江潮,并作燈塔,“海船夜泊者,以塔燈為指南”。后該塔屢經(jīng)興廢,“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三十日,奉旨令織造隆昇動支內(nèi)庫銀兩,重建七層……”,是為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南巡至杭州時所見的六和塔。乾隆帝對此塔倍加青睞,曾為六和塔每層題匾?!暗拦馊?1580年)毀,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朱智重修”[19]。
對比今避暑山莊六和塔與其原型,可以發(fā)現(xiàn)二者有3點相似與1點不同。從建筑類型上看,二者都是寺廟中的塔且在寺廟中占據(jù)主導作用,杭州開化寺“寺以塔為主,故開化寺實祗六和塔的塔院而已”[20],這一點永佑寺與開化寺相似。從選址看,二者都是遠近可借的點景建筑,具有地標的作用。從外觀看,乾隆南巡時的杭州六和塔為六角七層密檐式(與現(xiàn)存光緒朝重修的塔有一定區(qū)別),避暑山莊永佑寺塔為八角九層密檐式,而且塔身都較為挺拔修長,造型有相似之處。但是從建造目的和寓意來看,二者大有不同。月輪山六和塔具有海上燈塔的實用價值,其建造目的是鎮(zhèn)住錢塘江的江潮。永佑寺舍利塔的建造則具有政治寓意,乾隆帝建塔初衷是“以延鴻算”,即祈求國家長治久安的宏圖,建塔之初適值“四衛(wèi)拉特來歸、西師籌畫始至”,落成時又遇“伊犁耕牧日以辟,而堵波法輪舍利回煥”,又增添了“有志者事必成”[18]的意思。
圖5 西湖雙峰插云與南高峰、北高峰的視線關系示意圖(作者繪)
圖6 避暑山莊錘峰落照與磬錘峰的視線關系圖(作者繪)
避暑山莊一片云位于如意洲上,經(jīng)歷一次改建,前后所指不同。康熙初建時,“一片云”位于中軸線上,是御座正殿對面的單檐戲臺。乾隆改建后,“一片云”偏居中軸線東側,成為重檐戲樓;對面的戲臺名為“浮片玉”,意為白云如玉浮空??滴醭冀〞r為何取名無記載。到乾隆在甲戌年,御制《一片云》詩說:“對岫山房一片云,祥籠寶篆鎮(zhèn)氤氳,試聽細籟瑯玕戛,何異風篁嶺上聞(原注:名勝志余杭風篁嶺上有一片石青潤玲瓏舊稱一片云)。[18]”這里的“瑯玕”是翠竹之意。從錢維城所繪避暑山莊七十二景圖之“一片云”可以看到,乾隆朝一片云戲樓院落外確有竹林。乾隆帝在此院落中聽聞竹聲,聯(lián)想起西湖南山的風篁嶺;而風篁嶺上有一片云石,避暑山莊此景又可以觀云,故聯(lián)想到風篁嶺上的一片云石,遂將此處景名移來。
乾隆此說比較牽強。明末張岱《西湖夢尋》:“風篁嶺上,有一片云石,高可丈許,青潤玲瓏,巧若鏤刻。松磴盤屈草莽間。有石洞,堆砌工致。峰巖石后,有片云亭,為司禮孫公所構。設石棋枰于前,上鐫‘興來臨水敲殘月,談罷吟風倚片云’之句。[21]”可見風篁嶺的一片云是將奇石比作云。對比2處“一片云”,二者得“云”之名的緣由相去甚遠,而且除了均有竹林這一植物景觀以外,無論選址、功能、形態(tài)均不相同,屬于對西湖景名的附會型寫仿。
避暑山莊錘峰落照與西湖北岸的雙峰插云也是一對相似的景點。錘峰落照始建于康熙朝,至乾隆朝,御制《至避暑山莊作再疊壬子韻》說:“富庶堪稱塞外蘇,錘峰亦弗兩高殊(原注:杭之西湖有南北兩高峰,西湖十景之一,名曰雙峰插云。山莊內(nèi)湖水渺彌,數(shù)里環(huán)以群山,頗有天然勝概;其東面錘峰,即水經(jīng)注所謂‘石挺’,亦為山莊三十六景之一,名曰錘峰落照,殊不讓西湖之兩高峰也)。[18]”認為錘峰落照不輸于雙峰插云,雖然據(jù)此不能肯定二者的寫仿關系,但也說明它們具有一定相似性。
杭州西湖“雙峰插云”之雙峰指位于西湖之西北、海拔355m的北高峰和位于西湖之西南,海拔256.9m的南高峰,兩峰相去十余里,中間山巒起伏。此景在南宋就成為西湖十景之一,當時稱“兩峰插云”,兩峰山巔上各自建有7層佛塔一座,遠眺雙峰,峰形隱晦而塔尖分明,此景因此得名。雙峰插云的觀賞點幾經(jīng)變化。從南宋到清初,兩峰插云為西湖十景之一,但只是從湖中遙望,未有明確的觀賞點。今在西堤上行走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兩高峰隨處可見。明代李流芳認為從蘇堤第三橋(望山橋)上觀賞最佳,他在《西湖臣游圖題跋·兩峰罷霧圖》中說:“三橋龍王堂,望湖西諸山,頗盡其勝……淡描濃抹,頃刻百態(tài)。[22]”清初2座古塔均毀圮,康熙帝南巡西湖御題十景時,改“兩峰”為“雙峰”,并建“雙峰插云”御碑亭于今靈隱路洪春橋。清末學者鐘毓龍在《說杭州》中說:“欲雨未雨之時,四山云幕,而南、北兩峰以高故猶露其巔。此本為湖中遙望之景。清初必欲求其地以立碑,乃置之行(洪)春橋畔。[23]”由此,漂移的湖中之景變成了固定的湖畔陸上之景,但觀賞對象的基本特征一直未變。雙峰插云距離北高峰、南高峰的視線關系如圖5。
錘峰落照亭位于避暑山莊西山一塊臺地上,海拔377m,背倚群山,此處建一座歇山敞亭,向東遠借園外磬錘峰,又可以俯瞰湖區(qū);它遠眺的磬錘峰在山莊東面宮墻以外、武烈河左岸,槌頂部海拔596.29m,槌高38.29m(圖6)?!妒プ嬗圃姟分跺N峰落照》詩序說:“平岡之上,敞亭東向,諸峰橫列于前。夕陽西映,紅紫萬狀,似展黃公望《浮嵐暖翠圖》。有山矗然,倚天特作金碧色者,磬錘峰也。[17]”《欽定熱河志》卷二十七“錘峰落照”:“山莊東五里許為磬錘峰,……圣祖賜名錘峰。就山莊西嶺構亭,與四面云山亭相望,東界諸峰,悉在指顧。每紅輪西下,返照在東,眾山蒼然暮色,而是峰迥出,孤高揚暉,天末煙嵐變幻,金碧陸離,題額曰‘錘峰落照’。[13]”可見,錘峰落照與雙峰插云2處景點均選擇觀景條件優(yōu)越之處遠眺山峰,并于山頂各有視覺焦點,又分別借白云、夕照等瞬時天象,確有相近之處。差別在于雙峰插云的觀景點在湖上,是移動的,而錘峰落照的觀景點在半山,是固定的??滴醯塾谌四?1699年)題西湖十景,康熙四十年(1701年)為十景刻石建碑亭,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避暑山莊初建,錘峰落照為第一批興建的景點,很有可能借鑒了雙峰插云。
自康熙建園開始,清帝北巡至避暑山莊,一般端午前啟程,重陽后方還,因此常在山莊度過端午、中秋和重陽節(jié)。(于敏中《御制至避暑山莊作元韻》夾注稱:“駐蹕至中秋后始幸木蘭圍場。[13]”)避暑山莊中清帝賞月處主要有三:山岳區(qū)東北部的青楓綠嶼的月臺,山岳與平原之間、位于水口的文津閣的月臺,南部的湖區(qū)。其中南部湖區(qū)水波浩渺,波光瀲滟。乾隆帝《八疊中秋帖子詞命扈蹕詞臣和之》序說:“玉宇宵澄,月屆秋中而愈皎;屏山云斂,地臨塞上以彌清……時當太液秋風,咸循成例,環(huán)周一紀,冰輪常暎,冰心疊和,八巡勝賞,仍于勝境。[18]”提到山莊湖區(qū)中秋之景與南巡所見景色相似,而接下來的詩中說:“涌金漫說錢塘好,一例冰光瀲磧池”,則直接將山莊湖水與錢塘比較。又《中秋即事》:“慶月真宜避暑莊,樓臺高下朗寒光。一輪久照輝蓬閬,億載如恒祝壽康。不遣絮云翳空宇,早扶蟾魄上東岡。野潭瀲滟金波涌,何必平湖更憶杭。[18]”乾隆帝數(shù)次中秋之夜將山莊湖區(qū)與平湖秋月相比,說明了山莊和西湖在某些特定節(jié)令也有聯(lián)系。
此外,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皇帝作《西湖圖》卷,引首御筆“興寓湖山”。從題畫詩中知道,乾隆帝是在避暑山莊青蓮島的煙雨樓中畫西湖湖心亭,結合2座小島相似的形態(tài)和周邊湖山之景,說明乾隆帝對二者的相似性有所感悟。
綜上,清代避暑山莊與杭州西湖在山水構架、景點選址布局和意境營造等方面確實存在一定的相似和聯(lián)系。目前,由于文獻的缺失,我們尚不能斷定康乾兩帝在南巡時有意識、有計劃地收集西湖的素材并在避暑山莊中著意寫仿,但多方信息表明,康乾兩帝營建避暑山莊時確實受到西湖的啟發(fā),其中部分景點也分別在不同程度上借鑒了西湖的相應景點。
避暑山莊對西湖的借鑒是多方面的。山莊堤、橋與白堤、蘇堤對湖面的劃分相似,萬壑松風是對西湖萬松嶺具體而微的模仿,永佑寺舍利塔與月輪山六和塔2座風景建筑在選址和造型上相近,錘峰落照與雙峰插云觀景點、目標點的特征和借景關系相似。此外,避暑山莊各景點根據(jù)立地條件做了相應的再創(chuàng)造,體現(xiàn)出對寫仿對象的深入認識和靈活應用。至于西湖寫仿避暑山莊的原因和過程,則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