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紅蕾,崔林,李澤,張瑩,韓月婷,任麗
(1天津醫(yī)科大學腫瘤醫(yī)院,天津 300060;2國家腫瘤臨床醫(yī)學研究中心;3天津市“腫瘤防治”重點實驗室;4天津市惡性腫瘤臨床醫(yī)學研究中心)
原發(fā)性肝細胞癌(HCC)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年病死率排在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第3位,早期診斷有助于HCC及時有效的治療,提高患者生存期[1]。以往對HCC高危對象多采用血清甲胎蛋白(AFP)檢測結(jié)合超聲檢查進行篩查,提高了早期診斷率,明顯改善患者預后[2]。AFP常用于HCC的診斷及治療監(jiān)測,具有良好的特異性[3],但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假陽性和假陰性情況[4]。1984年Liebman等[5]發(fā)現(xiàn)異常凝血酶原(PIVKA-Ⅱ)在HCC患者血清中明顯升高,可能是一個新的HCC血清標志物。人體肝臟在合成某些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時維生素K不可缺少,在維生素K缺乏或拮抗劑存在時,可抑制微粒體內(nèi)維生素K依賴性羧化酶活性,引起凝血因子N末端谷氨酸殘基羧基化障礙,以谷氨酰胺的形式存在于血中[6]。目前,PIVKA-Ⅱ用于診斷HCC的價值尚存在爭議,PIVKA-Ⅱ與其他肝癌血清學標記物如AFP之間是否存在相關(guān)性,PIVKA-Ⅱ是否能完全替代或補充AFP在HCC診斷中的作用,PIVKA-Ⅱ與HCC患者病情評估、療效判定、生存預后的關(guān)系等尚未闡明。本研究通過檢測HCC患者血清PIVKA-Ⅱ,分析PIVKA-Ⅱ水平與HCC臨床病理特征的關(guān)系,觀察HCC患者治療前后血清PIVKA-Ⅱ水平變化,旨在探討PIVKA-Ⅱ在HCC診斷、病情評估、療效判定中的應用。
1.1 臨床資料 選擇天津醫(yī)科大學腫瘤醫(yī)院收治的HCC患者150例(A組),男108例,女42例;年齡39~60歲;全部患者均經(jīng)病理檢查確診,均無其他重要臟器合并癥或腫瘤;排除合并出血或血栓性疾病、服用華法林或同類制劑等抗凝制劑以及應用維生素K或同類制劑的患者。另選健康志愿者50例(B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21~46歲;排除肝功能異常、腫瘤及肝膽相關(guān)疾病。慢性肝炎患者150例(C組),男93例,女57例;年齡28~58歲;有病毒學檢查支持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臨床診斷。肝硬化患者150例(D組),男110例,女40例;年齡31~63歲;根據(jù)《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臨床診斷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其他消化道腫瘤患者(胃癌、結(jié)直腸癌、胰腺癌)200例(E組),男106例,女94例;年齡41~67歲,有病理診斷支持,排除肝細胞癌。
1.2 血清PIVKA-Ⅱ、AFP檢測 分別取各組(A組取治療前后,其余4組只取治療前)空腹靜脈血各3 mL,2 h內(nèi)離心,以3 000 r/min離心10 min;將分離出的血清分別加入兩只凍存管,700 μL/管;凍存管編號后,置于-80 ℃冰箱冷凍保存至檢測,其間禁止凍融。①PIVKA-Ⅱ:采用艾代爾PIVKA-Ⅱ ELISA雙抗夾心試劑盒檢測血清PIVKA-Ⅱ,在96孔板中加入100 μL樣品稀釋液,之后分別加入各濃度標準品和樣本各100 μL,4 ℃避光孵育24 h,洗板后每孔加入酶標抗體100 μL,室溫孵育1 h,洗板后每孔加入底物液100 μL,10 min后加入終止液100 μL終止反應,用酶標儀405 nm波長檢測樣本吸光度值,通過繪制標準曲線,計算各樣本PIVKA-Ⅱ水平。②AFP:采用羅氏E170電化學發(fā)光分析儀檢測血清AFP的,具體操作按說明書進行。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PIVKA-Ⅱ、AFP水平為非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M(Q1,Q3)表示,組間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計算PIVKA-Ⅱ、AFP單獨及聯(lián)合檢測診斷HCC的效能,靈敏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100%,特異度=真陰性/(真陰性+假陽性)×100%,陽性預測值=真陽性/(真陽性+假陽性)×100%,陰性預測值=真陰性/(真陰性+假陰性)×100%,陽性似然比=靈敏度/(1-特異度),陰性似然比=(1-靈敏度)/特異度,診斷符合率=(真陽性+真陰性)/(真陽性+假陽性+真陰性+假陰性)×100%。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各組血清PIVKA-Ⅱ、AFP水平比較 血清PIVKA-Ⅱ、AFP水平比較見表1。
表1 各組血清PIVKA-Ⅱ、AFP水平比較[M(Q1,Q3)]
注:與其余4組比較,*P<0.05。
2.2 血清PIVKA-Ⅱ、AFP單獨及聯(lián)合檢測診斷HCC的效能 血清PIVKA-Ⅱ、AFP單獨及聯(lián)合檢測診斷HCC的效能見表2。由表2可知,血清PIVKA-Ⅱ診斷HCC的效能高于AFP,PIVKA-Ⅱ聯(lián)合AFP診斷HCC的效能高于兩指標單獨診斷。
表2 血清PIVKA-Ⅱ、AFP單獨及聯(lián)合檢測診斷HCC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陽性似然比、陰性似然比、診斷符合率
注:PIVKA-Ⅱ臨界值為40 mAU/mL,AFP臨界值為15.21 ng/mL。
2.3 血清PIVKA-Ⅱ水平與HCC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關(guān)系 結(jié)果見表3。由表3可知,血清PIVKA-Ⅱ水平與HCC患者腫瘤直徑、腫瘤數(shù)目、TNM分期、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遠端轉(zhuǎn)移、分化程度、并發(fā)癥有關(guān)(P均<0.05)。
2.4 A組治療前后血清PIVKA-Ⅱ、AFP水平比較 治療前后血清PIVKA-Ⅱ、AFP水平比較見表4。
HCC是世界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年死亡率在致死惡性腫瘤中排名第3位,而中國是肝病的高發(fā)區(qū),全球約40%多的HCC患者在中國[7]。HCC的臨床表現(xiàn)為肝區(qū)疼痛、黃疸、腹水、發(fā)熱、衰竭、消瘦等,缺乏特異性,被診斷時往往已經(jīng)處于晚期。HCC的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提高疾病治愈率和延長患者生存期十分重要,目前臨床診斷HCC常用的方法有超聲、CT、MRI、造影、穿刺細胞學檢查及血清標志物檢查等,美國肝病研究協(xié)會,歐洲肝病研究協(xié)會和亞太肝臟研究協(xié)會的指南中均建議使用超聲檢查結(jié)合腫瘤標志物的檢測進行HCC的篩查[8~10]。血清學標志物以其方便無創(chuàng)、靈敏度高、可反復監(jiān)測等優(yōu)勢越來越多的被應用于臨床,成為臨床醫(yī)生在診斷疾病、監(jiān)測療效和判斷預后中依賴的檢查手段之一。AFP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HCC血清學標志物,在HCC得到有效治療后濃度明顯下降可用于療效監(jiān)測,與腫瘤的臨床病理特征也存在著一定的相關(guān)性,可用于病情評估,但其診斷特異性并不理想,在某些生殖系統(tǒng)腫瘤,病毒性肝炎活動期,懷孕婦女等血清中也會升高,而約20%的晚期HCC患者AFP正常,使得AFP在HCC診斷中的應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繼續(xù)尋找新的HCC特異性血情標志物尤為重要[11,12]。
1984年Liebman等確認了PIVKA-Ⅱ在HCC患者中特異性升高,可能為潛在的肝癌標志物。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PIVKA-Ⅱ在HCC患者血清中特異性升高,明顯高于健康受試者、肝炎肝硬化患者和其他消化道腫瘤患者,可能為潛在的特異性HCC診斷標志物,其具體機制尚不清楚,可能是由于肝細胞癌發(fā)生時,在肝細胞內(nèi)生成的維生素K代謝相關(guān)酶類出現(xiàn)異常,導致維生素K代謝異常,引起依賴維生素K的凝血因子生成障礙,PIVKA-Ⅱ水平升高[13];PIVKA-Ⅱ與AFP在HCC患者血清中的水平無顯著相關(guān)性,二者相互獨立,可互為補充,聯(lián)合應用可顯著提高HCC診斷效能;另外作為獨立的肝癌標記物,PIVKA-Ⅱ比AFP更具優(yōu)勢,其靈敏度、特異度和診斷符合率等指標均較高,此結(jié)論與部分文獻報道一致[14,15]。PIVKA-Ⅱ與肝癌患者的某些臨床病理特征有明顯的相關(guān)性,腫瘤直徑>5 cm患者血清PIVKA-Ⅱ水平明顯高于直徑<5 cm患者,多發(fā)腫瘤患者血清PIVKA-Ⅱ水平明顯高于單發(fā)腫瘤患者,Ⅲ~Ⅳ期腫瘤患者血清PIVKA-Ⅱ濃度明顯高于Ⅰ~Ⅱ期腫瘤患者,有淋巴結(jié)侵犯或遠端轉(zhuǎn)移的腫瘤患者血清PIVKA-Ⅱ濃度明顯升高, PIVKA-Ⅱ濃度隨著腫瘤分化程度降低而升高,有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肝性腎病等并發(fā)性的腫瘤患者血清PIVKA-Ⅱ濃度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PIVKA-Ⅱ水平升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腫瘤惡性程度高及預后不良,對于病情評估有輔助指導價值。PIVKA-Ⅱ在肝癌患者治療前后水平有顯著差異,可用于評估肝癌手術(shù)治療療效;有研究報道治療后隨訪研究發(fā)現(xiàn),在肝癌治療后PIVKA-Ⅱ未出現(xiàn)顯著降低的部分患者中復發(fā)的比例顯著升高,PIVKA-Ⅱ可否作為評估肝癌預后的可靠指標還需要進一步的統(tǒng)計和研究[16]。
表3 血清PIVKA-Ⅱ水平與HCC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關(guān)系[M(Q1,Q3)]
表4 HCC組治療前后血清PIVKA-Ⅱ、AFP水平比較[M(Q1,Q3)]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總之,PIVKA-Ⅱ可用于HCC的診斷、病情評估、療效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