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福芳
他是大山的兒子,自小的夢想就是走出大山。然而大學畢業(yè)后,他卻毅然回到了大山,用扁擔挑起了自己的青春,也擔起了大山的未來。他就是張玉滾。
黑虎廟村是南陽市大山中的一個小村落,是張玉滾的家鄉(xiāng)。要想走出大山,得沿著羊腸小道,翻越尖頂山,再穿越陡峭的山坡,一趟就要10多小時。小時候的張玉滾,最大的夢想是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一番努力,張玉滾考上了南陽市第二師范學校,終于走出了小山村,世界在他面前展開了笑顏。
2001年8月,張玉滾從師范學校畢業(yè)。壯志滿懷,打算出去闖一番事業(yè)的他卻被黑虎廟小學的老校長攔住了去路。老校長說:“玉滾,你要不來,孩子們就失學了?!笨粗€是當年自己上學時的破桌子、破水泥臺子,看著那十幾個像極了當年的自己土孩子,張玉滾的心軟了,他決定留下,拉這些孩子一把。
張玉滾的決定在家里引發(fā)了軒然大波。父樣不理解,那么多年的血汗,好不容易培養(yǎng)出一個能走出大山的孩子,一切都白費了嗎?張玉滾一次次做父母的思想工作,解釋自己留下的理由。面對他的堅持,善良淳樸的父母最終選擇了支持。就這樣,張玉滾成了每個月領30元補助,年底再領100斤糧食的民辦老師。
山村生活的艱難,張玉滾是早就經歷過的,但做了老師后,他才知道更大的困難來自于交通。山里不通車,每一步都只能用步子丈量。每次開學,孩子們的課本、練習本就成了張玉滾的頭號難題,他只能靠扁擔,用雙肩把孩子們必需的課本、練習本挑回到學校來。
有一年冬天,特別寒冷,山路結了冰,九轉八十一彎的羊腸小道更是步步難行。眼看快要開學了,孩子們的書本還在幾十里外的鎮(zhèn)上。為了不耽誤孩子們學習,凌晨3點,張玉滾懷揣幾個涼饃,扛著扁擔就出發(fā)了。山路濕滑,等張玉滾匆匆趕到鎮(zhèn)上已是中午。不舍得花錢吃飯,又饑又渴的張玉滾討碗熱水吃了自帶的涼饃,就又挑起教材、作業(yè)本往回趕。幾十公斤的重擔壓在肩上,張玉滾左肩累了換右肩,一路不敢停歇,晚上10點多,才走到山頂。雖是寒冬,此時的張玉滾卻是汗流如雨,來不及擦拭的汗珠甚至在眉間凝成冰碴,肩膀早就被重擔壓得紅腫,腳上已全是水泡,張玉滾覺得自己全身都在痛,每走一步都像是行走在刀鋒上。然而,老天爺竟還不肯罷休,又下起了雨。山路本就難走,再加上天黑路滑,張玉滾不敢再往前走,只好找了個山洞,小心用油氈包好書本,他就在山洞里、在書本旁坐了大半夜。第二天一早再往回趕,等回到學校,張玉滾已成了泥猴,書本卻被保護得完好無損。望著孩子們領課本時的笑臉,張玉滾很欣慰。
張玉滾用扁擔贏得了孩子們和家長們的信任。家長們動情地說:“有了玉滾,我們的孩子就有了希望。”5年的時間,張玉滾是黑虎廟小學的語文、數學、英語、品德、科學全能老師,更是黑虎廟小學的專職挑夫。每一次開學,用扁擔挑回課本的劇情就要重演一次。還有孩子們的一些生活用品、學習用品,也要張玉滾用扁擔一次次從鎮(zhèn)上挑回來。直到2006年,黑虎廟通往鎮(zhèn)上的公路開通,張玉滾省吃儉用買回一輛摩托車,他的扁擔才終于完成了使命。
十多年駐守大山,5年的扁擔生涯,張玉滾以他的堅韌感動了中國。2019年2月18日,“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頒獎盛典”上,張玉滾獲得“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榮譽稱號。“扁擔窄窄,挑起山鄉(xiāng)的未來;板凳寬寬,穩(wěn)住孩子們的心?!边@是對張玉滾最好的闡釋,也是張玉滾最真實的青春寫照。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