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萬莉
摘 要:近年來校園暴力事件多發(fā)于中小學生等弱勢群體中,而針對大學生的平輩群體暴力問題的研究極為少見,本文以校園突發(fā)暴力事件為案例進行分析,探討校園突發(fā)事件的應對策略,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理論研究提供事實依據(jù)。
關鍵詞:校園突發(fā)事件;情感分析;學生管理
高校突發(fā)事件是在一種緊急狀態(tài)下發(fā)生的,擾亂學校正常教學秩序和目標發(fā)展,對師生產(chǎn)生深刻影響,成為高校管理人員關注的焦點。以“校園暴力”為主題在CNKI中國知網(wǎng)上檢索近五年的文章,發(fā)現(xiàn)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發(fā)表的文章共計557篇,其中2016與2015年同比增長高達124.64%,達到最高點;2018年與2017年同比回落34.44%,跌入最低點。“校園暴力”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已經(jīng)成了不可回避的問題。
理論界對“校園暴力”的界定眾說紛紜,世界衛(wèi)生組織對暴力的定義是:“對自我、他人、某個群體或某個社會有意地威脅使用或實際使用體力或武力,其結果是造成,或很可能造成傷害、死亡、心理創(chuàng)傷、畸形或剝奪。”我國學者徐久生提出的一種有代表性的觀點是, “校園暴力是指行為人針對在校師生實施的身體上的和心理上的暴力行為,對學校財物或師生財物實施的暴力行為,以及師生對社會人士實施的暴力行為。簡言之,與在校師生直接有關的暴力行為,均可界定為校園暴力?!雹傩@暴力行為三大關鍵因素:一是發(fā)生地不僅包括校園,還包括了校園周邊輻射范圍;二是施暴對象包括師生等高校人群;三是暴力內(nèi)容包括身體和心理。
隨著高等教育的擴張,農(nóng)村學生獲得的優(yōu)質教育機會較為有限,他們更多進入二、三類高校②。本文采用定性研究為主,運用深度訪談的方式收集資料,目標是描述發(fā)生校園暴力突發(fā)事件的農(nóng)村90后情感脈絡,從情感視角為高校應急突發(fā)事件提供相關對策。訪談對象包括來自J學校、M學校和MZ學校的本??粕?0人。他們均來自農(nóng)村,屬于追隨進城務工父母成長的90后。
一、校園突發(fā)暴力事件情感源頭
二十世紀初,以德國社會學家舍勒(Max Sheller)為代表的西方社會學家從情感的變化進行解釋,怨恨作為一種特殊的情緒,由外在的糾紛到積怨、隱忍、比較、內(nèi)心精神世界的崩塌、價值顛覆直至暴力事件的發(fā)生。如果沒有及時疏導怨恨情緒,勢必引發(fā)嚴重后果。
2014年4月,高校學生C在教室上課期間遭到社會青年X背后突襲毆打,引起任課老師和同學們恐慌。學生管理人員、輔導員和校園保安及時趕到現(xiàn)場,制止事態(tài)進一步惡化。事情起因于三年前的高一,兩人曾經(jīng)同住一個宿舍,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兩人打過一架,X從此記恨在心。學期結束后,C轉校,X到社會打工。徐某剛失業(yè),討薪無果,得知陳某考上了大學,心理不平衡,決定對陳某進行報復。
令人不解的是C和X之間沒有利益矛盾和感情瓜葛,學生C平時樂觀開朗,人緣極佳,從未與人結怨。
X的怨恨情緒發(fā)生于三年前高中宿舍的糾紛,受到C的傷害,由于不能立刻做出回擊,只好“咬牙強行隱忍”,失業(yè)、討薪無果成為壓在X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惱恨、嫉妒、無能感、隱忍和怨恨的情緒到達極限,X自身的道德和價值體系正逐漸被負面情緒侵蝕,怨恨便成為日常糾紛轉向暴力的助推器。
二、突發(fā)事件對受害者的傷害
2018年的《司法大數(shù)據(jù)專題報告之校園暴力》顯示, 88.74%的校園暴力案件受害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傷亡情況,其中11.59%的案件受害人死亡,31.87%的案件受害人涉及重傷,38.54%的案件受害人涉及輕傷,27.94%的案件受害人涉及輕微傷。暴力對受害者的傷害絕對不容忽視,暴力是怨恨堆積的爆發(fā),情緒的宣泄,受害的對象包括了直接受害者以及旁觀者,對于直接受害者來說,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傷害,還包括心理上的創(chuàng)傷。上述案例中的C談到對于X的報復還心有余悸。
W在眾人眼里是個乖巧的女孩,卻在畢業(yè)前跟宿舍同學大吵一架還動了手。W哭述她的委屈:“宿舍同學經(jīng)常排斥我,班里有什么通知或者有什么作業(yè)從來沒有告知一下,宿舍衛(wèi)生都是我一個人做,我一開口宿舍同學就全體批判我,我也不想搭理她們,反正就是跟宿舍同學合不來?!弊盍頦傷心的是,有一次晚上,W剛從市區(qū)兼職回來,忘記帶鑰匙,一直敲門就是沒人開,那晚,天氣很冷,也沒吃飯,感覺特別心寒。后來敲門的聲音吵到了隔壁宿舍同學,隔壁宿舍的同學幫忙敲門才開的門。從此不再對宿舍同學有任何好感,這個事情在W心里種下了怨恨的種子。后來,因為舍友弄濕了她的衣服,引發(fā)了爭吵最后爆發(fā)了所有的積怨。
W由于口音比較重,對此也比較敏感。母親沒文化,也不會說普通話,主要在家照顧孩子,家庭負擔重,兄弟姐妹多,為了謀生全家從農(nóng)村搬到縣城,家庭收入僅靠父親在外打零工。她認為跟父母溝通沒什么用,反而讓家里人擔心,跟同學講,怕別人笑話,所以很少跟家里人聯(lián)系,更不會跟同學傾訴煩惱,只好默默地忍著。W受到了多次冷暴力,沒有得到及時安撫和調(diào)節(jié),容易陷入敏感、焦慮、恐慌。
嚴重的會造成抑郁、自卑甚至自殘、自殺等心理困境難以自拔,影響學習、工作、人際交往和生活等各個方面,甚至伴隨終身。
三、應對校園突發(fā)暴力事件策略
校園突發(fā)暴力事件,具有突發(fā)性,來勢兇的特點,在事件爆發(fā)情況下,把握好“黃金一小時”的快速處理原則,避免不良后果。更為重要的是日常的預防工作,其思路是:暴力的起點來自于怨恨,怨恨情緒需要積極疏導,讓更多個體收獲認可、尊嚴和價值感,將負面情緒轉化為正面向上的力量,成為改變自我、實現(xiàn)自我、創(chuàng)造價值的行動力,才能正在將暴力情緒消弭于萌芽狀態(tài)。
(一)校園突發(fā)暴力事件短期應急策略
1.第一時間控制現(xiàn)場
當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時,作為最基層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輔導員把握好“黃金一小時”的原則,第一時間趕赴現(xiàn)場了解情況,同時安排學生干部和學校安保人員控制局面避免受害者進一步受傷和事態(tài)擴大,及時跟上級學生管理人員匯報情況,啟動校園突發(fā)事件應急方案。
2.加強校園輿論引導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突發(fā)事件輿情惡性膨脹,90%的事件都與官方介入不及時有關,在當今網(wǎng)絡信息高速傳播,最佳處置時間縮減為“黃金一小時”。官方媒體及時介入,積極把握話語主導權,正面引導,避免各種虛假消息趁虛而入,制造輿論壓力,激起不明真相的“烏合之眾”的大學生網(wǎng)民群體的怨恨情緒,造成群體事件。高校學生管理人員要及時關注校園輿情,透過感性的虛擬世界進行理性分析挖掘學生背后的真實情感訴求,及時正面回應學生訴求。同時,不斷提高校園輿情處理能力,凈化信息,做好校園輿情監(jiān)察和疏導。
3.做好后續(xù)善后工作
及時聯(lián)系當事人家長,溝通細節(jié),征求家長處理意見。避免不必要的誤會和矛盾,減輕工作難度。關心學生,安撫受害者情緒,安排班委及宿舍好友陪伴,同時為之安排專業(yè)的心理輔導,使其盡快走出心理陰影。
(二)校園突發(fā)暴力事件日常防范點
1.關注學生積極疏導負面情緒
情緒恰似水閘,宜疏不宜堵。情緒持續(xù)時間短暫,也容易表現(xiàn)出來,高校學生管理人員特別要留意學生情緒異常情況,比如學生連續(xù)幾個夜晚無故大哭、連續(xù)好幾次莫名大笑、連續(xù)多次莫名憤怒等,宿舍或者身邊的同學、好友能夠最快察覺出來,輔導員就要及時了解情況、做出預判,及時妥善處理。
2.加強師生互動和反饋機制
情緒到情感的轉化需要互動來維系。作為高校學生管理人員不可小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互動背后隱藏著學生的情感需求,而互動結果預示了情感需求的滿足程度。積極拓寬與學生之間互動的渠道,提供更多的反饋途徑,比如:官方的微博、微信、信箱、接待日、心理咨詢、宿舍長反饋機制等。通過雙方充分互動,情感的投入,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解決學生的實際困難,獲得學生的信任。
3.建立師生共同情感促成共識
眾所周知,改變觀念容易,改變信仰很難。信仰是每個人的定海神針,扎根于心靈深處的深厚情感。高校學生管理人員與學生之間沒有血緣關系,接觸的時間不長,難以建立深厚的情感,但可以依托校園文化活動,通過談心談話、與學生交流座談、走訪學生宿舍等方式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工作、生活難題和情感困惑。同時,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促進學生將個人意識融入主流意識,個人價值觀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喚醒學生內(nèi)在的情感,促進情感認同,激發(fā)學生積極的集體行動力。
注釋:
①徐久生:《校園暴力研究》, 北京: 中國方正出版社 2004 年版, 第 5 頁。
②李春玲:《“80 后”的教育經(jīng)歷與機會不平等》,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2014 年第 4 期。
參考文獻:
[1]金一斌,賀武華.新時期校園暴力的特點及其防控研究的若干思考[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0(09):185-190.
[2]方益權,張浩,易招娣.我國校園外來暴力及其防治策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2,11:19-26.
[3]陳榮武.校園外來暴力與安全空間[J]. 當代青年研究,2010,07:9-17.
[4]金一斌,賀武華.新時期校園暴力的特點及其防控研究的若干思考[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0,09:185-190.
[5]魏久明.校園中的暴力犯罪[J].中國青年研究,1998,03:20-22.
[6]王振宏.青少年情感風格與攻擊行為[D].首都師范大學,2005.
[7]金占勇,田亞鵬,張洋.突發(fā)災害事件網(wǎng)絡輿情特征分析——以6·23鹽城龍卷風事件為例[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9(S2):72-78。
[8]王云海,秦東方.基于勒龐心理學視角的高校學生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成因及應對策略[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10):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