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云麗 郭蓉
本文通過對學校社會實踐的形式進行分析,重點研究了大學生支教團這一社會實踐的組織情況、支教生活情況以及支教人員的后續(xù)經歷情況調查,通過數據分析和整合,得到支教生活大大影響了大學生的擇業(yè)觀,并且影響著大學生對社會問題的持續(xù)關注,從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本文研究可為學校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提供參考價值。
一、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xiàn)狀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因為他們即將邁入社會,作為注入社會的新鮮血液,人們越來越關注他們是否具有社會責任感、社會服務意識。作為社會發(fā)展的未來驅動力量,大學生的思想健康教育,社會實踐培養(yǎng)成為大學生教育的關鍵一環(huán)。
(一)增強社會責任感的必要性
在新時代,隨著社會發(fā)展的進步,各種高新科技的涌現(xiàn)和發(fā)展,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學生面對信息爆炸下的諸多機遇和挑戰(zhàn),他們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多元化趨勢。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也表現(xiàn)出各種形式并且高低各異。大學生是否具有社會責任感是他們的個人發(fā)展乃至全社會進步的重要一步。社會責任感存在于一個人的內心思想和對待事物的觀點,這一觀點關乎到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
(二)學校為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努力
當前,各大學均采取各種方式,從各個方面著手,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綜合能力。包括各類科技比賽,各類辯論、演講比賽。社會實踐更是大學生思想教育和品格歷練中的一件利器,通過對各類活動的親身體驗,感受各種不同的經歷,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就像雛鳥飛出牢籠前的試飛一樣,親身體驗遠比感同身受來得更真切,體會更多,更真實。
當前的社會實踐包括各種類別,如紅色傳承,拜訪老紅軍等革命實踐;感恩父母,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情感體驗。此外,最重要的一塊是下鄉(xiāng)調研、義務勞工、支教團、志愿者服務社、孤寡老人社會行等類似的活動,通過參加這類活動,大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一個人對于他人,對于社會的意義,能讓大學生在溫暖別人的同時實現(xiàn)個人價值,發(fā)揮個人意義。本文以支教為例,介紹大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責任感的增強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以及在此過程中服務社會意識的增強。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案例
(一) 案例研究
本文以參加支教的大學生團體為研究對象,研究了來自二十個支教團體的近一百位支教大學生,了解他們的支教地點,環(huán)境以及支教故事,此外,還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全方面了解關于支教的各種情況以及他們對于個人價值的理解和個人品格的提升。最后,了解他們日后的社會經歷以及支教帶給他們的影響。通過總結分析,得到支教這一特殊的社會實踐對于大學生的各種影響。
(二)案例研究目的
通過支教人員的真切經歷,研究社會實踐對于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影響,具體分析其影響因素,影響方面,影響結果,從而以一種更有說服力的方式說明支教這一社會實踐的存在意義,同時,呼吁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到這一社會實踐中來,在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過程中為社會上更需要的幫助的人提供幫助。
三、支教地情況
支教地多位于貧困區(qū)縣的下設村鎮(zhèn)式小學,這些地方信息、道路不通暢,多屬于山區(qū)。孩子大都屬于留守兒童,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學?;緵]有什么設施,直接從一件破敗的小院里面收拾出來幾件教室用作教學,教室清冷簡陋,冬冷夏熱,墻壁上會掉灰,屋頂會漏雨,地面是土地,來回走路和跺腳都會滿屋煙塵,家家戶戶拼湊起來的桌子板凳高矮不齊,坑坑洼洼。
四、支教組織情況
(一)支教組織的形成和發(fā)展
本次研究的這些組織大都來自學校,由志愿者協(xié)會或者支教團等組成,他們通過愛心傳遞在校園里招募有理想、有愛心、愿意付出的同學們,大家都有相同的愛好,一樣的善良,大家聚到一起,在寒暑假或者在學校調休一年奔赴各個需要的地方。這些支教地點大都是他們一直關注了解到的地方,在未支教的時候,他們也已經給孩子們募捐到了很多物資,通過各種渠道寄到孩子們手中,他們帶著孩子們需要的東西,帶著滿腔的知識和善良,來到這些生活不便、環(huán)境惡劣的地方。這些協(xié)會或者社團在一代代學子中傳承和發(fā)展,記錄著一屆又一屆心懷貧困學校的善良的人。
(二)支教生活
奉獻和夢想之所以可貴,是因為承載它的是一份又一份牽扯情感的艱辛,支教生活便是如此。學校資源有限,更別提支教團的衣食住行了。穿的,是他們自己帶過來的衣裳,新鮮干凈的衣裳從踏上支教土地開始就變了一副模樣,有時候他們看到孩子們沒有暖和的衣裳穿,還會把自己的衣服給他們;吃的,是左鄰右舍的好心的孩子家長送的當地的特色食物,更多時候,是靠自己種田,做飯;住的,是自己用床板搭起來的各種簡陋的床鋪,大家甚至需要好幾個人擠在一塊;出行,環(huán)境幾乎限制了除了走路以外的所有的出行,唯一的出行方式就是徒步送孩子們回家。這些只是支教生活的縮影,還有許多艱辛是我們無法想象的,但是需要支教同學用自己的雙手去解決,去開創(chuàng)的。
五、支教人員的后續(xù)經歷
(一)與支教活動相關的經歷
在此次調查中,參加支教的大學生中,約有56%的人在支教完成后選擇了與支教相關的活動,他們又有44%以后從事職業(yè)教育,做一位崇高的教師,為國家培養(yǎng)棟梁之才;有8%的人選擇了繼續(xù)做一些慈善活動或者志愿奉獻活動,為各種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并且發(fā)展形成一種慈善機構或者組織,將自己的畢生貢獻給慈善事業(yè);約有4%的人選擇畢業(yè)后繼續(xù)從事支教工作,他們踏踏實實教好每一堂課,種下每一個希望之芽,像蒲公英一樣播撒愛和希望。
(二)其他經歷
在參加此次研究的其他支教同學中,有44%的同學選擇了其他工作,但是因為支教經歷,他們熱愛自己現(xiàn)在的生活狀態(tài),并且深知生活的來之不易,他們勤奮工作,在工作崗位上獲得了老板和同事的一致好評。同時,他們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持續(xù)關注著需要幫助的孩子,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向社會奉獻力量,用善良和熱愛對待身邊的人和事。這種樂觀讓他們在工作崗位中表現(xiàn)突出。
六、支教經歷對支教人員的影響
通過對支教人員的了解,我們發(fā)現(xiàn),經過一段時間的支教生活,支教人員對生活的理解更寬廣。也更因為看到那么多孩子的基礎的生活和學習都那么不易,所以他們更會珍惜自己現(xiàn)在的生活,甚至于在困難和艱辛面前,他們變得更加堅韌。不論是否繼續(xù)投身于奉獻行業(yè),他們都在自己的位置發(fā)光發(fā)熱。他們用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表示他們的社會責任感,表達他們對環(huán)境資源的保護,最關鍵的是,他們對生活的態(tài)度,永遠都是那么樂觀、堅韌,永不放棄,永遠熱愛生活。因為他們的存在,我們會覺得社會很溫暖,會覺得還是好人多,會更相信有很多東西比金錢,比升職更難能可貴。(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
本論文是“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培養(yǎng)與實踐模式研究”課題(項目編號:J2017064;項目來源:山西省教育廳2017年山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項目)研究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