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榮飛
(福建省福州肺科醫(yī)院,福建 福州 350008)
小兒外感發(fā)熱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指小兒的體溫超過正常范圍的高限(如腋表≥37.4℃),多因外界感染性物質進入機體,作用于內生致熱細胞,使其產生并釋放內生致熱物質,通過體溫調節(jié)中樞,致使體溫調定點上升,以體溫升高為主的臨床表現(xiàn)。中醫(yī)學理論認為小兒臟腑柔弱,形氣未充,致其對外界抵抗力不足,易受邪襲。小兒發(fā)熱的病因,多與外感六淫、乳食積滯等因素有關。銀翹白虎湯是臨床治療小兒外感發(fā)熱的常用方,臨床上多與西藥相結合運用,形成治療小兒外感發(fā)熱的綜合方案。本研究采用銀翹白虎湯加減聯(lián)合布洛芬治療小兒外感發(fā)熱取得良好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兒科學》[1],① 發(fā)熱,體溫37.5~39.5℃,鼻塞、咽癢咽痛、咳嗽、流鼻涕。② 咽部充血,扁桃體腺腫大。③ 血常規(guī):白細胞總數正?;驕p少,中性粒細胞減少,淋巴細胞相對增加。
1.2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yī)兒科學》[2],主癥:發(fā)熱。次癥:惡寒,鼻塞,流涕,咳嗽,口渴,咽痛,頭痛,尿黃,舌紅苔薄黃,脈浮數或指紋浮紫。主癥1項必備,次癥符合3項。
1.3 納入標準 ① 符合診斷及辨證診斷。② 入組前24 h內體溫最高≤39.5℃;③ 急性起病,病程24~48 h;④ 監(jiān)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本次臨床研究。
1.4 排除標準 ① 近期接受其他藥物治療者,或治療前已采用大量抗病毒藥物和抗生素治療;②對本研究藥物過敏,或屬于易過敏體質者;③ 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發(fā)熱及超高熱者;④ 治療依從性較差者。
1.5 剔除與脫落標準 ① 治療期間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及其他嚴重并發(fā)癥者;② 自行服用其他相關治療藥物而影響臨床觀察者;③ 未完成療程或療程期間自行停藥者。
1.6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8年10月于福建省福州肺科醫(yī)院就診的外感發(fā)熱患兒80例。所有患者年齡均介于1~1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5±2.1)歲。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19例,女21例;年齡平均(6.6±2.0)歲,病程平均(27.4±2.9)h。觀察組男22例,女 18例;年齡平均(6.3±1.9)歲,病程平均(27.7±3.1)h。 2組性別、年齡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治療方法
2.1.1 對照組 口服布洛芬混懸液(上海強生制藥有限公司)進行退熱治療。服用劑量:年齡1~3歲每次服用 4 mL;年齡4~6歲每次服用 5 mL;年齡7~9歲每次服用6 mL。
2.1.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銀翹白虎湯加減治療,藥物組成:生石膏(先煎)15 g,知母5 g,連翹 6 g,金銀花 5 g,牛蒡子 6 g,粳米 6 g,生甘草3 g。每日1劑,水煎服,分2次早晚飯后溫服。
2組均連續(xù)治療3 d,期間每6 h觀察記錄體溫變化及癥狀變化情況。上述2組均囑清淡飲食,病情變化應及時就診。
2.2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擬定。① 治愈:用藥24 h內體溫降至正常體溫,癥狀消失;② 有效:用藥24~72 h內體溫下降,但仍高于正常體溫,癥狀稍減輕;③ 無效:治療72 h后體溫、臨床癥狀無改善。
2.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用百分率(%)表示。計量資料以(x±s)表示,若服從正態(tài)分布,組內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不服從正態(tài)分布則采用非參數檢驗,組間有效率比較采用秩和檢驗。
3.1 2組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n,%)
3.2 2組治療前后體溫情況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體溫情況比較(x±s) ℃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發(fā)熱是兒科常見的癥狀之一,主要是由于感染、毒素等相關物質作用于免疫細胞,使其產生內源性致熱原細胞因子,通過血液循環(huán)作用于下丘腦熱調節(jié)中樞,使機體產熱大于散熱,體溫隨之升高至新的調定點?!缎髡摲健分性峒啊按蟾判翰≡诩冴枺瑹岫嗪僖病?,小兒本為稚陰稚陽之體,在精血、筋骨、臟腑等形質方面未成熟,在生理功能方面未完善,此特殊的生理特點致使小兒發(fā)病又以外感、乳食和先天因素為多。臟腑嬌嫩,血氣未實,以致寒溫變化而不得自調,加之護養(yǎng)失調,六淫邪氣內犯則易發(fā)為外感。小兒外感發(fā)熱在臨床上多見,既可單發(fā)為病,又可以繼發(fā)于其他病癥,且具有發(fā)展迅速的特點。在臨床診療過程中,若能及早診斷明確,抓住治療時機,選用合適的治療方案,則可以熱退病去而正氣得復,但臨床上常因病重藥輕,延誤病情而導致病情進展。故在小兒發(fā)熱的臨床治療中,盡快控制患者的病情,及早退熱,能夠較好避免體溫過高帶來的不良后果。
《素問·至真要大論》曰:“熱者寒之”。外感發(fā)熱應以解表清熱為治則,以清熱解毒為治療大法,同時也需意識到“存陰津”的重要性。本次方選銀翹白虎湯,由銀翹散、白虎湯加減化裁而來。銀翹散為辛涼平劑,主治衛(wèi)分證,而白虎湯為辛涼重劑,主治氣分證。小兒外感發(fā)熱雖多由邪犯肺衛(wèi)而發(fā),但其發(fā)病容易、傳變迅速的病理特點,導致疾病發(fā)生之后迅速傳變,而多表現(xiàn)為高熱、汗出、口渴等邪犯氣分的表現(xiàn)。筆者在多年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治療小兒外感發(fā)熱時,單用銀翹散加減治療時效果不佳,加用白虎湯則能夠快速達到退熱的效果。故本方中以白虎湯為重,方中以石膏為君,石膏甘、辛,大寒,辛以解肌退熱,寒能清熱瀉火。甘寒之知母以清熱止渴,甘寒之金銀花以疏風清熱解毒,苦微寒之連翹以清熱利尿、清心解毒,以上三味共為臣藥,石膏、知母相配則外能清熱瀉火,又能內除煩熱。四藥合用,君臣相輔則能清熱解毒,外散表邪,內清里熱。佐以粳米益胃生津,補益后天之本,又能防止寒涼之力太過而內損中焦陽氣;牛蒡子外能疏風清熱,內能解毒利咽。使以甘草補脾益氣、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疏風清熱、解毒生津之功,藥力專一,以求短時間內取效。
從小兒外感發(fā)熱的臨床治療實踐來看,中、西醫(yī)各有優(yōu)勢,中醫(yī)治療雖然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單純的應用中醫(yī)治療,存在治療起效相對較慢、湯藥口感不佳等問題。而西藥亦存在維持時間短、副作用大、易反彈等不足[4]。在此背景下,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方法逐漸受到重視,并成為相關領域研究的熱點。中醫(yī)講究治病求本,辨證論治,能在把握整體情況的基礎上進行組方用藥,標本兼顧。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小兒發(fā)熱患者的治療中,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達到退燒、緩解病癥的目的,且治愈率較高,對患者的副作用較小,可考慮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與患者家屬的意愿,選擇可行的治療方法,促進患者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