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 張建華
摘? ? 要:學界近年來對比較體育學研究方法論的問題缺乏必要的討論。運用文獻資料法對比較體育學研究方法論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研究表明,可比較性、跨文化性與跨學科性是比較體育學研究的3大特點。比較體育學研究具有創(chuàng)造知識價值與政策參考價值,形成了宏觀與微觀研究并重的研究取向。其分析層面不斷拓寬,強調(diào)研究對象和數(shù)據(jù)及資料的可比性。橫向比較法、縱向比較法與因素分析法是比較體育學研究的特色方法。比較體育學的研究方法應針對不同的具體研究問題選取適宜的研究方法。比較體育學是否具有獨立的學科地位和存在價值,不能取決于它是否具有獨立的、特有的研究方法,而其研究領域、范疇及理論視角,才是其作為獨立分支學科的生命力所在。
關鍵詞:比較體育;比較方法論;比較體育學;研究領域;研究范疇
中圖分類號:G 80-05? ? ? ? ? 學科代碼:040301? ? ? ? ?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re is a lack of necessary discussion about the methodology of comparative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ed issues of comparative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Comparative, intercultur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are the three basic features of comparative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The research of comparative physical education has the value of creating knowledge and policy reference, and forms the research orientation of paying equal attention to macro and micro researc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analytical units, the emphasis on the comparability of research objects and data are also issues that need to be paid attention. The methods of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omparison and factor analysis are the characteristic methods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The independent discipline status of comparative physical education is not depending on whether it has an independent and unique research method. The research field, category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re its vitality as an independent branch discipline.
Keywords:comparative physical education; comparative method; comparative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field; research category
在體育人文社會學的研究領域,比較體育學的研究和學科建設一直是重要的議題。就其淵源來說,比較體育研究的歷史相當悠久,可以追溯到18世紀[1]。進入20世紀之后,在國際上有關比較體育的研究開始涌現(xiàn),1929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完成了第1篇比較體育的博士論文,國際上一些院校也開始開設比較體育學的課程。20世紀70年代末,國際性的比較體育研討會開始舉辦,隨后國際比較體育學會也得以成立[2]??梢哉f,與體育社會學、體育管理學等體育人文社會學的分支學科相比,比較體育學具有悠久的發(fā)展歷史和影響力。
我國比較體育學的學科建設與研究則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起步,起初以借鑒別國的研究為主。到90年代中期,我國的比較體育學發(fā)展經(jīng)歷了短暫的高潮,出版了不少研究成果,相關研討會和課程也得到普遍開展。然而,進入21世紀之后,由于各種原因,關于比較體育學的討論逐漸減少,學界的關注程度也呈現(xiàn)下滑態(tài)勢。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針對比較體育學的討論不再激烈,但是具有比較性的體育研究卻較為豐富,在學校體育發(fā)展、體育體制建設、體育文化闡釋、競技體育發(fā)展等各類議題的討論中,都有不少基于比較視角的研究出現(xiàn)[3]。在這種比較體育研究廣泛興盛,而比較體育學相對式微的情況下,有學者指出我國現(xiàn)今的比較體育研究存在“錯誤觀念預設”,“無目的性比較”“無可比性比較”“非同質性比較”“帶偏見性比較”等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解決[4]。而針對比較體育學的基本理論,特別是方法論相關問題缺乏討論,這是導致以上問題出現(xiàn)的重要原因。同時,比較體育學相關的本科、研究生課程(例如國際體育比較、奧林匹克運動等)缺乏建設,也是比較體育學發(fā)展受到限制的原因?;诖吮尘?,本文將結合相關學科,從多角度對比較體育學研究的方法論展開探討,厘清比較體育學中的一些重點問題,以期加深對比較體育學及其基本問題的認識,為比較體育學的研究實踐和課程建設提供參考。
1? ?比較體育學研究的特點
根據(jù)《辭?!分袑Ψ椒ㄕ搯栴}的解釋,方法論指的是針對在某一門具體學科上所采用的研究方式、方法的綜合,是適用于研究開展并起指導作用的范疇、原則、理論、方法的總和。比較體育學方法論的問題,關系到比較體育學的學科體系建設,更對研究實踐起到指導性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研究將針對方法論涉及的幾個基本問題進行分析,從不同角度闡釋比較體育學研究中須注意的要點。
1.1? 可比較性
就學科的認識論和方法論而言,可比較性無疑是比較體育學研究具有的核心特點。很多其他研究方法并未把研究對象當作可以比較的事物進行分析。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人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通常要區(qū)分事物,首先就是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對事物的差異性進行鑒別,從而達到認識事物的目的。而在現(xiàn)代意義上的學科分類建立后,比較的方法也開始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并以此為基礎演化成為各學科中的分支學科。這種現(xiàn)象在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領域最為普遍,諸如比較文學、比較教育學、比較史學、比較法學、比較哲學等,都逐漸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占據(jù)一席之地。這些分支學科,皆以比較的特性作為其學科的基本特點,并將其作為研究視角和研究范式。在這些分支學科中,與比較體育學聯(lián)系最為緊密的是比較教育學。比較教育學的建立與發(fā)展,促進了比較體育學的創(chuàng)立。早期的比較體育學研究者,很多也是比較教育學的研究者。
從各國學者對比較體育學的定義來看,可比較性也毫無疑問是比較體育學研究的首要特點。本內(nèi)特認為,比較體育是基于2個以上國家或2種以上社會制度、文化的體育的主要特點及發(fā)展過程的比較分析,以期考察他們的異同[5]1-2。斯坦賽森則認為,比較體育是對一定的體育問題進行跨國家或跨文化比較研究的科學領域[5]1-2。西姆迪克認為,比較體育是通過對2個以上國家的體育運動進行比較,分析比較對象的體育計劃及各種問題,以揭示比較對象之間的異同點[5]1-2。我國學者普遍認為,比較體育是一門采用比較的方法,對不同國家及其不同時期的體育現(xiàn)象的異同,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分析研究,以揭示體育發(fā)展規(guī)律的學科[5]8-10。從定義中可以看出,盡管不同國家或地區(qū)學者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都強調(diào)比較方法在學科研究中應用的核心意義。比較方法有助于在認識比較對象時更好地認識自身,從而達到正確地借鑒的目的。可比較性廣泛存在于比較體育學的各類研究中??梢哉f,研究對象間缺少可比較性,比較體育研究就無法進行,比較體育學的學科建設也就無從談起。
1.2? 跨文化性
比較體育學研究的另一個特點是跨文化性。任海[6]認為,比較體育的確切涵義是從跨文化的角度去分析體育現(xiàn)象,其研究的問題相當廣泛,并具有不同的層次:既要鑒別不同文化中體育現(xiàn)象的不同點與特性, 又要研究其相同點與共性;既要分析不同體育文化形態(tài)的特點、相互影響及其演變與發(fā)展,又要分析其在國際體育領域及人類體育發(fā)展史中的地位與作用;既要分析體育實踐的內(nèi)容、形式,這些顯性文化,又要揭示其內(nèi)在蘊含的哲學思想、價值觀等隱性文化。應該說,比較體育研究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在跨文化的視野下,提升對體育現(xiàn)象闡釋的深度與廣度。
同時,比較體育學具有的跨文化性,也是其能獨立成為一門子學科的重要原因?!氨容^體育”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而“體育比較”則是指在體育研究中應用了比較的方法,其含義有所不同。在“比較體育”中,比較意味著在不同的文化參照系中分析體育現(xiàn)象,具有跨文化、語種、國家進行比較的含義,而脫離了這些含義進行的比較研究,則不屬于比較體育的范疇。在比較體育學中,“比較”之所以有價值,就在于它能超越研究者自身文化局限性,拓寬思路,從更廣闊的視角來認識體育現(xiàn)象,從而更全面、準確地認識比較對象,同時也更深刻地認識自身。這樣的比較研究有助于發(fā)現(xiàn)新的研究問題,并能對已有研究的不足形成補充。而“體育比較”則沒有上述含義,它的特點是在研究中應用了比較的方法[6]。
比較體育學的跨文化性內(nèi)涵與人類學的跨文化性內(nèi)涵異曲同工。人類學認為,文化是人從童年起不斷學習得來的,這種過程被稱之為“濡化”。文化又是象征的、共享的、整合的,通過理解、欣賞不同社會中文化的多樣性,能夠深度理解不同社會發(fā)展演變的規(guī)律[7]。比較體育學研究也是通過對不同國家社會文化的分析,加深對各國體育現(xiàn)象的認識和理解,了解其產(chǎn)生、變化的內(nèi)在原因,并從更深的層次認識和理解不同國家、社會制度下體育發(fā)展的規(guī)律。當然,跨文化性也為比較體育學的研究開展帶來了挑戰(zhàn),諸如研究者自身認識的局限、語種障礙、資料搜集的困難、研究問題的龐雜等都會影響比較體育學研究的開展[8]。而這些問題還有賴于跨國、跨領域的合作研究來加以解決。
1.3? 跨學科性
跨學科性也是比較體育學研究具有的一個重要特點。筆者認為,比較體育學屬于體育人文社會學的范疇,其研究方法、理論范式、問題意識均受到多個體育人文社會學分支學科的影響,其中影響力最大的當屬體育史學與體育社會學。在比較體育學早期的研究中,很多學者是從歷史的角度切入,對受政治、經(jīng)濟、文化、地理環(huán)境等因素影響的體育運動進行了跨國比較,涌現(xiàn)出一些具有比較性質的著作。例如1953年范達倫等著的《世界體育史》、1960年卡爾蒂姆著的《世界運動史》,等等,都從歷史的角度比較了各國體育運動的發(fā)展歷程。此后,《歐洲的體育和娛樂》《世界體育運動》等都是在歷史研究的基礎上,對各國的體育運動進行了闡述和分析[5]。可以說,在比較體育學早期的研究中,體育史學的研究方法和視角占據(jù)了主導地位,為認識和理解各國體育發(fā)展的歷程和體育現(xiàn)象奠定了基礎。
隨著比較體育學的發(fā)展,比較體育學研究中又吸納了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社會學中的2大研究范式,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論都在比較體育學的研究中逐漸得到應用。定量分析,有助于對不同國家或地區(qū)的體育現(xiàn)象以量化指標形式進行比較分析,并有利于進行較大規(guī)模的社會調(diào)查。定性分析則更側重于對體育現(xiàn)象中的個案進行微觀分析,有助于對不同國家或地區(qū)體育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與內(nèi)在價值進行闡釋和理解。例如:民族志等方法,能使研究者更直接地接觸研究對象,并更深入地認識和理解體育現(xiàn)象。這2種社會學研究方法,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加深研究者對研究對象的認識深度和拓展對研究對象的認識廣度,并有助于研究者對研究對象當前的體育發(fā)展狀況、影響因素等進行深入分析。例如,本內(nèi)特、霍偉爾等的《比較體育》就是運用社會學研究方法對35個國家的體育現(xiàn)象進行了比較分析,是比較體育學領域較為系統(tǒng)和具有影響力的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