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立新 陳學強,2 吳群峰 董衛(wèi)芹 郭松華 于 健 馮 煒 楊 雷傅一峰 李俊杰 羅 程
1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八醫(yī)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2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 浙江 杭州 310053
3 浙江省杭州市富陽中醫(yī)骨傷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1400
骨質(zhì)疏松癥是一種以骨密度降低與骨組織微細結構破壞,骨脆性增加的一種疾病,患者可在日常生活中受輕微外力下引起骨折,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且這一類骨折因患者多為老年人,常合并其他疾病,且骨折多為粉碎性,穩(wěn)定性差,骨折愈合遲緩或不愈合時有發(fā)生,存在較高的致殘率、致死率[1]。目前有關其治療主要是通過手術、手法整復聯(lián)合抗骨質(zhì)疏松治療,缺少骨質(zhì)疏松骨折患者針對性治療藥物,而中藥治療骨質(zhì)疏松歷史悠久,療效肯定,許多中藥被證實既可改善骨質(zhì)疏松同時還可促進骨折愈合。肉蓯蓉屬于常用補腎陽代表藥,具有補益肝腎作用。中醫(yī)學認為,腎主骨,骨折治法也多不離補腎益精,現(xiàn)代藥理學發(fā)現(xiàn)肉蓯蓉還具有一定雌激素樣作用[2]。本研究擬通過骨密度測量、Micro-CT和血清白介素-1β(IL-1β)、轉(zhuǎn)化生長因子-β1(TGF-β1)水平觀察并肉蓯蓉水提物對大鼠骨質(zhì)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響并初步探索其內(nèi)在機制。
1.1 實驗動物與試劑器材:體重210~250gSPF級雌性SD大鼠52只,飼養(yǎng)于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動物實驗中心。絡合碘,杭州朗索醫(yī)用消毒劑有限公司,批號20160720;青霉素,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F3117217;IL-1β試劑盒(批號:20160715)、TGF-β1試劑盒(批號:20160722);雙能X線骨密度掃描儀,OSTEOCORE2;Micro-CT,Skyscan1176。
1.2 肉蓯蓉水提液提?。簩⒛胨槿馍惾兀ㄕ憬嗅t(yī)藥大學藥廠)10倍超純水浸泡0.5小時,煎鍋煎煮1.5小時,重復提取2次,混合藥液旋蒸儀濃縮至濃度1.5g/ml,存放4℃冰箱備用。
1.3 造模制備:分述如下。
1.3.1 骨質(zhì)疏松模型:大鼠造模前適應性飼養(yǎng)1周后隨機分成對照組、模型組、治療組,分別16只、18只、18只,每組依2周、6周時間點各分成兩小組,治療組和模型組均1%戊巴比妥鈉麻醉(0.4ml/100g)后備皮、消毒、鋪巾、切開皮膚后摘除大鼠雙側(cè)卵巢,對照組僅切開不摘除卵巢。
1.3.2 骨折模型:骨質(zhì)疏松造模后6周后準備制備骨折模型,各組大鼠麻醉后行股骨中段骨密度測定,完成后取大鼠右側(cè)股骨中段進行備皮、消毒、鋪巾、切開,行股骨中段橫行骨折造模[3],并以1mm克氏針固定,消毒縫合切口皮膚。
1.4 藥物干預:造模術后行股骨X線檢測,剔除模型制備失敗大鼠,并在造模后肌注8萬單位青霉素預防感染。術后24h治療組開始予肉蓯蓉水提物灌胃(濃度1.5g/ml,1g/kg,每日1次),對照組與模型組則予同體積生理鹽水灌胃。
1.5 樣本收取:干預后2周、6周后收取大鼠樣本,各組大鼠1%戊巴比妥鈉麻醉后,腹主動脈取血5~10ml制備血清,儲存于-20℃冰箱備用。然后處死大鼠,收取股骨骨折樣本,并置于10%中性甲醛固定72小時。
1.6 檢測指標:分述如下。
1.6.1 骨密度:所有骨質(zhì)疏松造模后大鼠,行骨折造模前均麻醉后行股骨中段骨密度測定。3組大鼠在干預2周、6周后收取樣本,樣本在固定72小時后再次行骨密度測定。
1.6.2 Micro-CT:樣本固定72小時后進行Micro-CT掃描,以骨折端上下各200張圖片作為感興趣區(qū)域(ROI),掃描角度 360°,電流 555uA、電壓 42kV,濾光片 Al 0.2mm,分辨率8.73μm,完成后進行骨痂三維圖像重建與分析。檢測參數(shù)如下:骨體積分數(shù)BV/TV、骨小梁模式因子(Tb.Pf);結構模型指數(shù)(SMI)等[4]。
1.6.3 血清IL-1β、TGF-β1測定:從-20℃冰箱解凍各組大鼠血清,分別按照IL-1β和TGF-β1試劑盒說明書逐步進行檢測。
1.7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統(tǒng)計分析軟件SPSS.19進行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均用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3組大鼠骨密度、Micro-CT參數(shù)、IL-1β、TGF-β1水平均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檢驗水準為P<0.05。
2.1 3組骨密度情況:見表1。
表1 各組大鼠股骨中段骨密度結果(±s,g/cm2)
表1 各組大鼠股骨中段骨密度結果(±s,g/cm2)
注:與模型組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6w 0.34±0.02 0.21±0.01△0.27±0.02*△組別對照組模型組治療組只數(shù)8 9 9 0w 0.34±0.02 0.23±0.03△0.22±0.02△2w 0.34±0.03 0.22±0.02△0.24±0.02*△
2.2 Micro-CT二維截面:矢狀位二維截面選取各組各時間點股骨縱軸中心截面圖片(見圖1),水平面二維截面圖則選取骨折線下第100圖片進行對比(圖2),從圖中可見各組骨痂隨時間逐漸增多,但在骨折后6周不同程度塑性;同時可見對照組骨痂體積大,6周后骨痂皮質(zhì)厚實并爬過骨折線,而模型組2周時骨痂骨質(zhì)較少,6周后骨痂皮質(zhì)稀松,治療組2周時骨痂體積雖不大,但骨痂中骨質(zhì)較模型組多,6周后骨痂塑形較好且骨折線不明顯。
圖1 各組股骨中段矢狀位截面
圖2 各組股骨中段水平截面
2.3 Micro-CT三維重建:股骨中段骨折端骨痂三維重建見圖3。從圖3可見各組骨折后2周骨痂沿骨折線兩端骨膜形成,但各組骨折線仍然清晰,模型組與治療組尤為明顯,而骨折6周后對照組骨痂厚實,多以板狀骨小梁為主,骨折線消失,而模型組骨質(zhì)稀松,骨折線較模糊,但治療組骨痂骨質(zhì)較多,骨小梁規(guī)則且厚實,骨折線不明顯。
圖3 骨折端ROI骨痂三維重建
2.4 Micro-CT參數(shù)指標:運用軟件對骨折端骨痂進行分析[4]得到相關參數(shù)見表2。
表2 各組Micro-CT參數(shù)比較(±s)
表2 各組Micro-CT參數(shù)比較(±s)
注:與模型組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指標BV/TV Tb.Sp Tb.N Tb.Th SMI 6w 52.73±2.64*3.56±0.13*0.24±0.03*△0.27±0.01*△1.62±0.08*對照組(n=8)2w 30.09±2.46 3.71±0.35 0.33±0.02 0.37±0.01 1.69±0.08 6w 54.46±2.24 3.61±0.22 0.33±0.03 0.37±0.02 1.70±0.08模型組(n=8)2w 32.39±2.23△4.18±0.22△0.16±0.02△0.22±0.02△2.62±0.12△6w 38.31±1.83△4.51±0.18△0.15±0.01△0.21±0.01△2.79±0.10△治療組(n=8)2w 36.54±2.59*3.70±0.21*0.22±0.01*△0.25±0.01*△2.29±0.19*△
2.5 血清IL-1β、TGF-β1水平:見表3。
表3 各組IL-1β、TGF-β1水平比較(±s,n=8)
表3 各組IL-1β、TGF-β1水平比較(±s,n=8)
注:與模型組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模型組治療組6w 35.65±1.86*28.86±1.70 33.90±2.33*IL-1β 2w 319.25±13.31 333.87±10.35 309.28±6.39*6w 109.46±3.40*168.15±4.83 119.10±3.56*△TGF-β1 2w 130.98±5.87*97.28±6.21 136.96±7.43*
近年來,中藥淫羊藿、骨碎補及復方(青娥丸、六味地黃丸等)在臨床實踐中被證實可明顯改善骨質(zhì)疏松癥候[1],這類中藥及復方多以補益肝腎為主,這與骨折中后期補腎續(xù)筋原則一致[5]。肉蓯蓉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李時珍曰:“此物補而不峻,故有從容之義”,蓯蓉味甘、咸,性溫,具有補腎壯陽、填精補髓、養(yǎng)血潤燥、悅色延年之功[6]。
本研究中,干預2周、6周后治療組骨密度均高于模型組(P<0.05),Micro-CT掃描BV/TV參數(shù)顯示治療組在干預后兩個時間點結果與骨密度測定結果一致,而BV/TV是骨質(zhì)疏松性骨折愈合評估的重要指標,直接反映骨痂骨質(zhì)含量,這說明肉蓯蓉可能具有促進成骨的作用,分析原因可能與肉蓯蓉中有效成分具有上調(diào)BMP2作用有關[7],而BMP2為TGF-β家族中成員之一。并且這一結果也被Micro-CT掃描其他參數(shù)(Tb.Sp、Tb.N、Tb.Th、SMI)所印證,Tb.Sp、SMI反映的是骨痂生物力學特性,治療組中數(shù)值明顯優(yōu)于模型組,這也進一步提示肉蓯蓉具有改善骨量丟失,促進成骨進而加快骨折愈合的作用。
在血清IL-1β、TGF-β1水平方面,干預2周、6周后發(fā)現(xiàn)治療組IL-1β水平2周時均低于其他兩組,在6周時,雖然治療組IL-1β水平高于對照組,但仍明顯低于模型組(P<0.05);而治療組TGF-β1水平,在2周、6周時均高于模型組和對照組,且與對照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IL-1β水平直接影響破骨細胞的分化與活性,其水平升高將會促進骨吸收,抑制成骨細胞增殖、分化,但TGF-β1則與骨性干細胞增殖、分化、遷移密切相關,具有促進軟骨和骨痂形成[2],加快骨痂塑形的作用,這提示肉蓯蓉改善骨量丟失,促進成骨,加快骨折愈合作用可能通過降低骨質(zhì)疏松性骨折大鼠IL-1β水平、抑制破骨細胞活性實現(xiàn);此外可能還與肉蓯蓉可升高骨折大鼠TGF-β1水平,促進成骨分化與骨痂成熟塑形有關。
綜上所述,依據(jù)骨密度、Micro-CT掃描參數(shù)分析及血清IL-1β、TGF-β1水平,發(fā)現(xiàn)肉蓯蓉水提物可改善骨丟失,促進骨質(zhì)疏松性骨折愈合,而其機制可能與其可抑制骨質(zhì)疏松骨折后大鼠血清IL-1β分泌和促進TGF-β1分泌,進而改善骨質(zhì)疏松、促進骨折愈合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