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依舊
我們寢室里住了四個人,四個人的漱口杯都放在洗漱臺上。這天晚上,我正準備刷牙,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漱口杯與平時有些不同,杯子里的牙刷和牙膏都不是我慣常擺放的朝向——牙刷頭朝下,牙膏頭朝上。我思忖了一會兒,又看了看旁邊其余的三個漱口杯,一眼便瞧出了“真兇”。于是我走到“真兇”身旁拍了拍她的肩膀,笑道:“老朱,你今天是不是打翻了我的漱口杯?”老朱聽完一臉震驚,忙問我是如何發(fā)現(xiàn)的。我拉著她的手來到洗漱間,指著那四個漱口杯道:“你難道就沒發(fā)現(xiàn)我們四個人的牙刷和牙膏的朝向都不同嗎?”說來也巧,牙刷和牙膏擺放朝向總共有四種,全都被我們占了,而這一點大概在老朱匆忙消滅“犯罪證據(jù)”的時候被她忽視掉了,她只一心按照自己習慣的擺放方式復原,所以才被我一眼看穿。
其實,像老朱這樣“以己度人”的現(xiàn)象在生活中屢見不鮮,但大多數(shù)人都極少反思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更不曾了解現(xiàn)象中所蘊含的心理學本質(zhì)——“投射效應”。所謂投射效應,其實是一種推己及人的認知障礙,通俗地說就是“以為別人和自己一樣”的想法。這種情況很容易發(fā)生在初次見面或不相了解的人群中,比如公交車上自己感到悶熱以為別人也悶熱難耐,不問周圍人的意見就打開窗戶,但實際上旁邊的人冷得直哆嗦,于是免不了又是一場口舌之戰(zhàn);再比如課堂上教師覺得某種類型的題目太過簡單,總是避過不講,但學生卻一而再再而三地掉進同一個坑里。這種在不知不覺中從自我出發(fā)作出判斷的事例屢見不鮮,而且人們總是在引起問題之后才后悔不迭,所以才有了“己所欲亦勿施于人”的勸解。
然而凡事都有兩面性,投射效應也并非一無是處。
投射效應之所以用“投射”一詞,就是因為這種效應像是人投射出來的影子一樣——人們既然可以從自己的模樣推斷影子的輪廓,自然也可以從影子的輪廓推測出這個人真正的意圖或心理特征。歷史上就有一個很著名的“反推”事例:相傳蘇東坡和僧人佛印乃是好友,一日蘇東坡問佛?。骸耙源髱熁垩劭磥恚崮撕挝??”佛印答:“貧僧眼中,施主乃我佛如來金身?!碧K東坡聽朋友說自己是佛,自然很高興??伤姺鹩∨峙值?,便想打趣他一下,于是笑道:“然以吾觀之,大師乃牛屎一堆。”佛印聽蘇東坡說自己是“牛屎一堆”,并未感到不快,只是說:“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見萬物皆是佛;心中是牛屎,所見皆化為牛屎。”如此一來反是蘇東坡占了下風。從這個故事中不難看出,佛印正是利用投射效應做出了完美反擊。
可見,要想了解一個人可從他對人和事物的看法中得見一二:勇敢之人以為眾人皆有勇,怯懦之人以為世人皆茍且;達觀之人看萬物皆歡喜,悲觀之人視眾生皆消沉。我們也大可將投射效應當成一面鏡子,在照別人的同時也照照自己——照一照以己度人時的心態(tài),照一照自以為是時的做法——哪怕我們永遠也看不清別人和自己,但我們?nèi)匀豢梢酝ㄟ^鏡子里的影像而無限地接近于真實。
(編輯 ? 紫菀/圖 ?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