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勝瑜
抗戰(zhàn)前夕,張大千曾畫過一幅《綠柳鳴蟬圖》,畫上有一只大大的蟬趴在柳枝上,蟬的頭朝下,蟬的尾朝上,振翅欲飛。齊白石看到這幅畫,說:“大千此畫謬矣!蟬在柳枝上,頭永遠是朝上的,絕對不會朝下?!庇腥税堰@話傳給張大千聽,張大千當時怒火中燒,但嘴上卻忍著什么也沒說。幾年后,張大千和一群畫友在四川青城寫生。時值盛夏,住處附近的蟬聲此起彼伏,不絕于耳。張大千想起齊白石的批評,便跑出屋來仔細觀察。只見幾棵大樹上爬滿了蟬,其中絕大部分蟬的頭都朝上,只有很少的蟬頭朝下。而旁邊的柳樹上,趴在柳枝上的蟬,則無一例外地頭朝上。從此,張大千對齊白石陡增敬仰。
這則故事令我既感動又感慨。不過,我的感動和感慨跟“觀察仔細”的俗詞無關。經(jīng)歷過幾番職場的浮沉起落,眼見過一些企業(yè)的興衰榮敗,我想到的是:職場中的每個人都是一只小小的蟬,一個大企業(yè)就像是一棵大樹,大樹上的蟬,因為樹枝粗壯不容易搖晃,總會有少部分蟬的頭朝下。盡管如此,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在這些大企業(yè)里,絕大多數(shù)的“蟬”都是永遠頭朝上、玩命工作的;而一家小企業(yè)就像一根柳枝,趴在上面的蟬,需要個個頭朝上,時時頭朝上,企業(yè)才能經(jīng)得住風浪的考驗。否則,柳枝弱不禁風,哪天狂風暴雨一來,“蟬”們便隨時會噼噼啪啪地掉落一地,遭遇生死大劫。
“蟬臥柳枝頭朝上”這句話讓我想起了我的職場引路人——劉秋明校長。我?guī)煼秳偖厴I(yè)時,被分配到劉校長所在的一所農(nóng)村小學教書。那個學校不僅教室破舊學生少,而且地處偏遠。有一段時間,我覺得在無人知曉的鄉(xiāng)村教書很屈才,便整天無所事事地混日子。在被校長嚴厲批評后,我更是下定決心破罐子破摔。有一天傍晚,劉校長和我一邊在鄉(xiāng)間小道上散步,一邊講起了這兩位大畫家的故事。最后,他說:“蟬臥柳枝頭朝上。人越是在低谷,斗志越是要昂揚,越是要攢著心勁兒向上。哪天你攢足了資本,機會來了,你不就可以飛了?向上是一種飛的姿勢。”
向上是一種飛的姿勢!劉校長的話撥亮了我的心,拯救了我正在下墜的靈魂。從此,我不再心灰意冷,而是滿懷激情地工作、心存感恩地生活,先是如愿走出了那個小山村,然后又從鄉(xiāng)鎮(zhèn)學校調(diào)到了縣教育局,再通過考試來到省城,從事著自己喜歡的文字工作直至現(xiàn)在。
“蟬臥柳枝頭朝上”,一語點醒糊涂人,我慶幸自己始終記得保持一種飛的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