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暉
今天的讀者一般只有城市生活的經(jīng)驗,不熟悉自然環(huán)境,以為甘露只存在于傳說中,是想象的產(chǎn)物。
而古人觀念中的甘露,是無數(shù)凝結(jié)在樹葉、樹枝上的固體冰珠,是天地賦予人間的「祥瑞」之一,吸取了天地的精華,具有延年益壽的功效。所以,歷代帝王都很重視甘露,并由此生出了各種有趣的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曾經(jīng)與宋濂、陳寧一起煎「甘露」喝,用今天的流行詞來說,還顯得怪「萌」的。
甘露,對傳統(tǒng)中國而言,是天地賦予人間的「祥瑞」之一,著名例子如《漢書·宣帝紀》中的《鳳皇集甘露降詔》:「乃者鳳皇集泰山、陳留,甘露降未央宮……獲蒙嘉瑞,賜茲祉福,夙夜兢兢,靡有驕色?!雇舻奈墨I有時把甘露形容得非常神奇:「甘露,美露也。神靈之精,仁瑞之澤,其凝如脂,其甘如飴?!?(《本草綱目》引《瑞應(yīng)圖》)今天,讀者一般只有城市生活的經(jīng)驗,不熟悉自然環(huán)境,就被這樣的描述迷惑了,以為甘露只存在于傳說中,是想象的產(chǎn)物。
然而,從漢到清,關(guān)于什么是甘露,先人倒始終是很清楚的。據(jù)《雍正朱批諭旨》,雍正五年(一七二七年)年末,蘇州巡撫陳時夏的奏折中報稱,十一月二十四日,松江府華亭縣「天降甘露」,當(dāng)?shù)剜l(xiāng)民予以上報。陳時夏轉(zhuǎn)述華亭縣呈具的詳細報告,那天的景象是「瑞雪方晴,風(fēng)和日暖,河工一帶地方,天降甘露于樹枝、茅屋之上,大如晶珠,自辰至巳,凝結(jié)不散」。從這一描述可知,古人所說的「甘露」,是天寒時凝結(jié)在樹葉乃至房屋各處的冰珠。
歷代文獻涉及甘露的表述,大多證實了這一情況。南朝沈約《謝賜甘露啟》有句「玉聚珠聯(lián),光粲若是」,江總《詠采甘露應(yīng)詔詩》則道是「祥露曉氛氳,上林朝晃朗。千行珠樹出,萬葉瓊枝長」,唐代詩人岑參《尹相公京兆府中棠樹降甘露詩》中云:「甘露降府庭,上天表無私」,「團團甜如蜜,皛皛凝若脂。千柯玉光碎,萬葉珠顆垂。」再如《宋史》記載宋朝朝會上使用的背景伴奏音樂,其中有一首《甘露曲》,歌詞便是「其甘如醴,其凝如珠」,「降于竹柏,永昭瑞圖」。清人顧炎武《金石文字記》中則記錄,「石壁寺甘露義壇碑」為元代重刻的石碑,碑陰鐫有唐人李說的《進甘露表》,表文講述貞元十一年(七九五年)九月「二十二日夜,甘露降于寺內(nèi),戒壇西及寺外柏林上,大枝小葉,無不周遍,凝泫垂滴,甘甜如蜜。當(dāng)寺臨壇大德僧慎微與僧惠廣等十五人咸共觀、嘗,覆問如狀」。據(jù)其所言,石壁寺的主持與寺中其他僧人一起親眼看到、親口品嘗了降在寺內(nèi)的甘露,這些甘露是附著在柏樹枝葉上的凝珠,數(shù)量眾多,布滿了寺內(nèi)外的柏林,嘗到嘴里則是滋味甘甜。
所有這些記錄都說明,古人觀念中的甘露,是無數(shù)凝結(jié)在樹葉、樹枝上的固體冰珠。由此可以得出的推測是,所謂甘露,就是現(xiàn)代氣象學(xué)中的「凍露」。依照普遍的自然規(guī)律,夜間,隨著溫度下降,空氣中的一部分水汽會析出,附著在植物葉面等表面上,凝結(jié)成水滴,這就是露水。如果溫度繼續(xù)降到零度以下,這些露滴便會凍結(jié)成白色的冰珠,即「凍露」。只要環(huán)境與氣候條件合適,就會出現(xiàn)凍露,本來是很正常的自然現(xiàn)象,并無特別的意義。不過,能湊巧產(chǎn)生凍露的天氣狀態(tài)并不常有,凍露一旦出現(xiàn),便是在樹葉底、樹枝間掛著一顆顆晶瑩的露珠凝成的冰珠,顯得特別神奇。推測起來,正是這一客觀情況造成古人相信,凍露毫無預(yù)兆地忽然出現(xiàn),是上天給人間顯示的一種瑞應(yīng)。之所以美名為「甘露」,是因為在古人的想法里,凍露吸取了天地的精華,具有延年益壽的功效,東方朔前往吉云國取五色露的故事便反映了這種觀念。
閱讀鏈接
東方朔前往吉云國取五色露—
◎ 朔又嘗東游吉云之地……朔曰:“臣至東極,過吉云之澤?!钡墼唬骸昂螢榧?”曰:“其國常以云氣占兇吉,若有喜慶之事,則滿室云起,五色照人。著于草樹,皆成五色露,露味皆甘。”帝曰:“吉云五露可得否?”曰:“臣負吉云草以備馬,此立可得,日可三二往?!蹦藮|走,至夕而還,得玄白青黃露,盛以青琉璃,各受五合,授帝。帝遍賜群臣,其得之者,老者皆少,疾者皆除也。
—《太平廣記》卷六“神仙六”
了解了凍露,便能明白《續(xù)齊諧記》中的著名故事:「弘農(nóng)鄧紹,嘗八月旦入華山采藥,見一童子執(zhí)五彩囊,承柏葉上露,皆如珠,滿囊。紹問:『用此何為?』答曰:『赤松先生取以明目。』言終便失所在。今世人八月旦作眼明袋,此遺象也?!挂拦适滤?,有人進山采藥時,碰到一位神秘的童子用五彩囊承接柏葉上的露珠。神奇的是,這些露珠均為凝結(jié)的固體,是一顆顆晶瑩的珠子。顯然,故事中所說的乃是凍露。至于其目的,則是尊稱「赤松先生」的修仙道人用于養(yǎng)護雙目。南北朝時有個獨特的習(xí)俗,每年陰歷八月一日的時候,親朋好友之間要互相贈送「眼明袋」,按書中的說法,就是來源于這個故事。
實際上,據(jù)梁簡文帝《眼明囊賦》以及《荊楚歲時記》記載,那個時代,女性們會事先制作裝飾有珠寶的華美錦袋— 「眼明囊」。到八月一日的凌晨,人們紛紛拿著眼明囊到草木茂盛的地方,采摘葉頭草尖上的凍露珠,用這些晶瑩透明的冰珠擦眼皮,認為這樣可以保養(yǎng)雙眼,增強目力,防止視力退化。或可推測的是,在南北朝時期,自然環(huán)境尚未遭到破壞,無論城鎮(zhèn)也好,村落也好,周邊均為森林、草地環(huán)繞。大致在陰歷七月底、八月初的時候,天氣漸涼,于是便會在清晨普遍出現(xiàn)「凍露」的現(xiàn)象。由之而誕生出一種風(fēng)俗,在八月第一天的清晨,大家要早早起來,收集樹葉、草葉上凝凍的露珠,以之擦拭眼皮、滋潤眼眸,認為這樣可以保護眼部的健康。
因為有「王者施德惠,則甘露降其草木」(《瑞應(yīng)圖》)的說法,所以歷代帝王都很重視甘露,由此生出各種有趣的故事,甚至上演皇帝指揮大臣一起采摘甘露的情節(jié)?!逗鬂h書·皇后紀》就記載,明帝拜謁原陵,「其日,降甘露于陵樹,帝令百官采取以薦」— 當(dāng)天陵園的樹木上出現(xiàn)了甘露,他便下令百官一起摘露,然后作為祭品獻給先帝先后。
洪武五年(一三七二年),南京見識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普降」甘露,「霏微先禁苑,散漫遍郊園」。城內(nèi)城外,林樹上掛滿了亮晶晶的凍冰珠,這讓明太祖朱元璋非常興奮,于是他帶著群臣抓住這個機會痛快地?zé)狒[了一番。大臣劉嵩作為參與者,寫出了《進甘露詩十六韻》,這一組詩前有一篇長序,詳細記錄了盛事的經(jīng)過:
洪武五年壬子十月十一日甲申,甘露降于宮苑之松樹。乙酉,時享太廟,上命采之以薦。是日復(fù)降于鐘山,上命侍臣分采之。既午,上御奉天殿門,出所得甘露,盛以金盤,羃(冪)以黃帕,遍示庭臣。仍有旨,賜百官假一日往觀焉。越明日,大駕晨發(fā),群臣云從,躋攀林崖采覽,如脂如餳,甘美芳潤,信瑞應(yīng)之大者也。
甘露先是出現(xiàn)于宮苑內(nèi)的松樹上,恰好第二天要祭拜太廟,明太祖便下令采摘甘露作為祭品。妙的是,這一少見的天氣異象接著又在鐘山發(fā)生,而且規(guī)模很大,于是皇帝派人去山里分頭采摘,帶回宮中。到了中午,他親自在奉天殿門召見百官,把從鐘山摘回來的甘露盛在金盤里,蓋上黃絲帕,由百官傳閱。不僅如此,朱元璋還批示了一天的集體公假,在那一天,由他帶著百官,浩浩蕩蕩前往鐘山觀賞瑞應(yīng)奇景。到達之后,這些大臣們爭著登山攀巖,一邊欣賞一邊采摘,還當(dāng)場把摘到的甘露放進嘴里品嘗,齊聲夸贊甘露又甜又潤,真不是一般的祥瑞,是頭等了不得的祥瑞。
這還不算完,到了來年正月,朱元璋又單獨召見陳寧與宋濂,興致勃勃地親自熬甘露漿。據(jù)宋濂《御賜甘露漿詩序》講述,洪武六年(一三七三年)正月初四:
皇上御武樓之便閣,召御史中丞臣寧、太子贊善大夫臣濂賜坐左右。上談嘉祥之應(yīng),敕中貴人取所儲膏露于宮中,俄盛以翠罌進上前,皆玉潔珠圓,世所未睹。已而詔舁爨器至,用金勺煉水二升,火既勻,水勢成濤,上起自龍帳中,親啟罌以投。須臾融化,與水為一,上取勺中,瀉,二內(nèi)侍舉幕承之,查滓已凈,重漉以絳紗囊。上飲一爵,而分賜臣寧與臣濂焉,且曰:「此天地至和所凝也,卿等服之,去沉疴而衍遐齡?!钩紝幍裙蝻嫞湮陡嗜顼嵍ツ?,其氣清于蘭而不艷,一入口間,神觀殊覺爽越,飄飄然欲御風(fēng)而行。于是各奠爵于幾,頓首于地而退。
《瑞應(yīng)圖》中說,甘露「一名膏露」,所以,宋濂所見到的「玉潔珠圓」的膏露,正是甘露。卻原來朱元璋把采摘到的甘露在皇家冰窖中貯存了一部分,兩個多月后,趁著新年的喜慶氣氛,再次拿出來與兩位近臣一起享受。他召來陳寧、宋濂,讓他們分坐左右,談起了祥瑞的話題,順著話勢讓太監(jiān)把珍藏的甘露珠子取來,給他倆欣賞。隨即,還像烹茶一樣,當(dāng)場煮了一鍋「祥瑞」,程序是先煮沸一鍋清水,皇上起身走出龍帳,親手把甘露珠倒入水中,接著把由此而成的「甘露漿」用紗布反復(fù)過濾,獲得清液。明太祖先喝了一杯,再賞賜兩位臣下每人一杯,還說:「這是天地完美和諧之下所凝結(jié)的精華,你們喝了,可以去除病根,延年益壽?!褂谑顷悓幣c宋濂跪著喝下甘露漿,也許是心理作用,覺得這一杯清水兌清水的飲料特別甜美。
朱元璋對這一次天降甘露如此在意,大概他是真心相信,這是上天為他的德政開了個證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