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達明 文
面條這食物,在我們山西人人都愛吃。不是有那么一句話嗎:﹁山西面條甲天下!﹂我對面條情有獨鐘,一天不吃便覺得肚子里寡淡,只要有兩碗面條下肚,那就別提有多爽了。
在山西民間面食當中,最常見并且能叫得出名字的,就有炸醬面、湯面、臊子面、刀削面、炒面、涼面、燴面、揪面、旗花面、扯面、拉面、麻食、貓耳朵等,尤其是在菠菜或韭菜上市時,飯桌上還會出現(xiàn)菠菜面和韭菜面。這兩樣都是把菜汁和面揉到一塊以后,再用手搟好,切成自己喜歡的條塊,直接下到鍋里,水只需一次開滾,那面就可以撈出來了。你還可以打點蒜泥,拌點陳醋和辣子,再用熱油一烹,一盤地道的蒜泥辣子水就算做好了。這時,你再把撈上來的面條蘸著蒜泥辣子水吃,那感覺更是不一般。
面條吃起來好吃,但要真正把它做好,沒有幾年的工夫還真不行。要把面條做得既好看,又好吃,首先就要在和面上下一番工夫的。和面講究的是不軟不硬,和完面還要做到三光,那就是:盆光,手光,面光,如果面和好了手上還沾著面,盆邊盆底還沾著面,和面用的面撲還沒有打掃干凈,這面團就不會好到哪里去。在切面時,還要講究厚薄均勻、寬窄適度;而下到鍋里煮的火候,也要掌握得恰倒好處,這樣面條吃起來才有嚼頭。
我愛吃面到什么程度?那就是一天三頓吃面都行。有一年我去太原出差,每天三頓都吃面,可是回到家后,我還是讓母親趕緊給我做面吃,因為母親知道我平常愛吃哪種面,愛吃用什么調料拌的味道。今年四月,我去東北看望上學的兒子,在兒子就餐的食堂吃飯。由于我對大米天生有一種厭煩心理,兒子也知道這點,所以那天兒子就給我買了兩碗面條,雖然那面條看起來量很足,但吃起來老覺得少了些什么,反正沒有我們家鄉(xiāng)的面好吃。不過出門在外,能吃上一碗面條就該滿足了,也不好再挑剔什么。那幾天,我是一日三餐六碗面,吃得兒子眼睛都瞪起來了,他對我說:“老爸,我可真服您了,面就那么好吃嗎?”
面條在我們這兒還有另外的說法,在形容一個人軟弱時,就說:“你看那人軟得和面條一樣?!毙稳菀粋€人狂傲時,又會說:“不知道你能吃幾碗干面?!辈贿^,吃面也不是那么隨便的,當中也有許多講究:在為老人祝壽時,要讓老人吃“長壽面”;在給剛生了孩子的產(chǎn)婦吃面時,要吃“展腰面”;在給兒子娶親的頭天晚上,要吃“長命面”,來賓則要吃“臊子面”。不過來的人要是多了,吃面也就沒那么多禮數(shù)了。用一口大鍋燒水,把搟好的面往里邊一放,鍋底狠命地加火,但這時可千萬不能糊了鍋底,如果糊了鍋底,會被認為不吉利,主人家會很不高興的。由于客人來了后煮面會很小心,故糊底的事很少發(fā)生,除非這家主人平日的人緣不大好,惹惱了眾人,大家才會趁此機會讓他長點記性。
還有一點很有趣,這就是誰家要娶媳婦了,在把媳婦娶回的當天,便會讓新媳婦在眾人面前一展自己的本事——當眾切那“臊子面”,而且還要一口氣切完,中間不能停頓。新媳婦在切面時,都是去切大家預先為她準備好的面,這面里邊已經(jīng)有人做了手腳——扯幾把白線揉到面里。如果新媳婦的刀工好,就會一鼓作氣地把它切完,如果新媳婦平常不怎么會做面條,那就要丟丑了,不是把手切破,就是刀切到線上下不去,真這樣的話,這個新媳婦以后就會在村人中留下笑柄。我本家有一大嫂,那年剛把她娶回來時,我的伯父就想讓她在眾人面前丟丑,無非是想借此讓他以后在家里服服帖帖,可是沒想到,我的這位大嫂是個能干的主,她不僅一口氣切完了揉有白線的面團,而且還打破了全村有史以來新媳婦切面的最高紀錄。這下,她可在眾人面前露了臉,看得村里人眼珠子都鼓了起來,一個勁地叫喚:“好樣的,好樣的。”直到現(xiàn)在,只要有人提起我大嫂當年切面的事,我就會跟對方津津樂道。
如今市場上什么都有,包括這樣那樣的方便面和掛面,但我怎么都覺得不如自家做的面好吃,也許這是我太偏愛家鄉(xiāng)手搟面的緣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