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勝
填不完的表格、寫不完的心得體會、五花八門的比賽或活動、各式各樣的評比或檢查……眼下,在一些地方一撥撥襲來的非教學任務讓不少教師身累,心更累,以至于有教師感慨,“都快沒時間教書了。”
在一般人看來,教師似乎是一份風刮不著、雨淋不著、工資旱澇保收的清閑職業(yè),只需上上課、教教書、批改學生作業(yè)即可。但走近基層教師群體,人們卻發(fā)現(xiàn)情況并非如此,壓力大、任務多、負擔重是他們的真實工作境況,有老師自嘲為“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而導致其“都快沒時間教書了”的超負荷緣由,并非來自“主業(yè)”方面的份內(nèi)職責,而是“忙于”許多教學之外的“非本職”任務。
盤點教師的諸多“非本職”活動,其主要表現(xiàn)為兩大類:一類是非必要的教學任務。比如,來自教育行政部門的各類會議、督導檢查、評比驗收、達標考核等,由校方組織的“公開課”“優(yōu)質(zhì)課”“交流課”“家長開放課”“網(wǎng)上研討課”等名目繁多、應接不暇;一類是有必要的非教學任務,即來自政府與部門的社會性任務。比如禁毒知識競賽、“掃黑除惡”線索摸排、各種投票任務、安全感滿意度調(diào)查、網(wǎng)絡學習培訓和考試、安全生產(chǎn)情況匯報、非法集資線索匯報、周邊環(huán)境安全調(diào)查和巡查、交通安全宣傳、防臺風宣傳等。
教育的宗旨是教書育人,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yè)解惑。非必要的教學任務和有必要的非教學任務,不僅無端耗費了一線教師的時間與精力,增加了他們的精神和工作負擔,更會異化和悖逆了“人民教師”的職業(yè)定位,造成“種別人地、荒自家田”的負面效應,而最終受到?jīng)_擊和影響的,無疑是孩子們的知識學習和品格培養(yǎng)。鑒于教師與學生關系的密不可分,教師的過重負擔也勢必會或多或少地波及到學生負擔。由此解讀,為教師“減負”當是在間接為學生“減負”,兩者同樣不可或缺。
導致教師負擔過重,固然有邊界不清、監(jiān)管不力的制度原因,但認知錯位的思維誤區(qū),卻是這種亂象不可忽視的重要推力。一是錯把教師的有限“教育”當無限“監(jiān)護”,讓教師承擔了過多管理之責,比如試吃學生用餐教師,對食品安全負責;承擔校外巡檢,防暑假溺水;當編外政府人員,訪貧戶、搞拆遷、招商引資;二是過多過濫的“進校園”。凡事都想“從娃娃抓起”,發(fā)揮學生“小手牽大手”的宣傳、倒逼、促進效用。也正是有許多部門看到了“家家戶戶有學生”這個龐大群體,教師的“額外負擔”便紛至沓來。
為教師“減負”,關鍵在于“減非”,即減去非本職所需的“教學任務”和社會事務,讓行政的歸行政、社會的歸社會、校園的歸校園,這就需要從建章立制的層面,為教師的職業(yè)定性、職責定位,明確學校、教師的責任、權(quán)利、義務等,明確學校和教師的責任邊界。同時也要適當賦予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和老師的“說不”權(quán)利,為非教學專項工作進校園項目打造防火墻、劃出隔離帶,嚴禁侵占正常的課堂教學、德育活動、體育鍛煉時間,對任性違規(guī)者要敢于抵制、大膽舉報、依法懲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