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明4日,泰國新國王瑪哈·哇集拉隆功(拉瑪十世)舉行加冕儀式。5月1日,日本皇太子德仁也繼位成為新一任天皇。這一“歷史巧合”,讓泰國和日本這兩個亞洲的君主立憲國家,再次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
君神合一的觀念,在亞洲有非常深厚的歷史根基。二戰(zhàn)之前,對于日本國民來說,天皇是“神”而不是“人”。也就是說,天皇不僅是至高無上的國家元首,更是不可侵犯的“天照大神”的后裔。1945年日本戰(zhàn)敗之后,裕仁同意美軍的要求,自己發(fā)表了-一個“人間宣言”,宣布自己“是人而不是神”。然而,當時的一些日本人因不能接受天皇“由神變人”,而選擇了剖腹自殺。
時至今日,日本天皇或許除了傳統(tǒng)的民族服裝之外,已經和西方君主立憲制下的君主沒有什么差別了。剛剛退位的明仁天皇生于1933年,他不僅在1959年打破日本皇族不得與平民通婚的慣例,娶了一位平民姑娘美智子為妻,而且其職業(yè)更像是個學者,曾在國外多家頂級學術期刊發(fā)表學術文章。
相比之下,自1932年泰國君主專制被推翻以來,泰國國王們經歷了-一個走下神壇又走上神壇的過程。泰國1932年的民主革命之后,政治權力實際上并沒有從國王手中轉移到議會手中,而是轉移到軍人集團手中。此后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國王及其代表的王室力量一直被軍方壓制,處于非常邊緣的政治地位。這段時期也被稱為軍人主導時期(1932-1957)。
然而,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泰國軍政府因其所面臨的巨大的結構性壓力,不得不將國王重新請上神壇。
普密蓬國王的駕崩以及明仁天皇的退位,都標志著各自國家結束了一個時代,同時又迎來了一個新時代。而對于走上歷史前臺的拉瑪十世與德仁天皇來說,他們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zhàn)顯然并不相同。
在泰國,作為保守陣營核心的拉瑪九世普密蓬國王于2016年駕崩之后,新即位的拉瑪十世哇集拉隆功,曾一度與軍政府出現(xiàn)裂痕。哇集拉隆功繼位后,提出了一系列制度變革的要求,包括修改2017年的憲法草案、收回攝政王任命權、廢止財政部長兼任王室財產委員會主任以使王室財產不再受政府監(jiān)管等等。這些新要求無疑體現(xiàn)出新國王試圖擺脫軍政府控制的政治意圖。
新國王的強勢,無疑給軍政府帶來了不小壓力,讓人們對泰國3月大選后的局勢浮想聯(lián)翩。然而經過兩年多的磨合,拉瑪十世與巴育總理之間已經形成了默契。拉瑪十世未來要面對的主要問題是,如何修復一個充滿政治裂痕的國度,在各派政治力量之間達成有效的平衡。
而對于日本來講,新天皇面臨的問題不是泰國那樣的結構性矛盾,而是與強人首相之間的關系問題。明仁天皇就曾因對歷史問題的不同看法,與安倍首相不甚投契。明仁出生于1933年,目睹過戰(zhàn)爭對本國人民及受日本侵略國家的人民所帶來的巨大傷痛,因而一直主張對歷史進行深刻反思。而二戰(zhàn)后出生的安倍晉三,則一直試圖淡化戰(zhàn)爭的影響,將日本引向所謂的“正常國家”。
明仁對安倍的主張頗不以為然,曾多次對其進行委婉的提醒。而作為明仁長子的德仁天皇與父親的政治立場近似,且膝下僅有獨女愛子公主,將來皇位很可能由自己的弟弟或侄子繼承,他將如何處理與安倍首相的關系,有待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