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勃太空望遠鏡科學家公布了最新的宇宙照片——“哈勃遺產場”(HLF),這是迄今最完整、最全面的宇宙圖譜。圖譜由哈勃在16年間拍攝的7 500張星空照片拼接而成,包含約265 000個星系,其中有些已至少133億歲“高齡”,對其進行研究有助于科學家深入了解更早的宇宙歷史。
盡管元素周期表已經誕生150年,人們仍然不了解很多宇宙重元素是如何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包括黃金、白金以及便攜式電子產品中的稀土元素。最新研究稱,絕大部分宇宙中的金、鈾和其他重元素都是由迅速旋轉的坍縮恒星產生的。坍縮物應該產生了至少80%的重元素含量,而近20%來自中子星合并。
銀河系的形成與演化是個令人著迷的科學問題。天文學界此前認為,銀河系是通過不斷“吞并”附近的矮星系壯大的。近日,一項新發(fā)現(xiàn)為此提供了新證據(jù)。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領導的中日合作研究團隊,首次在銀河系發(fā)現(xiàn)了一顆奇特的恒星。研究團隊通過分析其“DNA”發(fā)現(xiàn),這顆恒星并非銀河系“原住民”,而是被銀河系吸入瓦解的矮星系“外來移民”。
發(fā)生在5.4億年前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fā),堪稱地球生物演化史上的里程碑。來自中英俄團隊的最新研究表明,氧氣含量是控制寒武紀大爆發(fā)進程的最關鍵因素。這一研究首次采用定量模型論證了動物的寒武紀大爆發(fā)的幕式過程受控于大氣和海洋的氧氣含量變化,而發(fā)生在距今5.14億年左右的寒武紀動物群大滅絕事件則是海水缺氧造成的。
2019年4月23日,NASA宣布“洞察”號火星登陸器首次探測到源自火星內部的微弱震動信號,其很可能源于火星地震。這一信號是由“洞察”號上的內部結構地震實驗裝置在4月6日,也就是登陸器登陸火星后的第128個火星日(Sol)探測到的,因此NASA將其稱為Sol 128。NASA稱,Sol 128信號不是由火星地表之上的力量(例如風)引起的,而是源自火星內部。
2019年4月23日上午7時28分,由廈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和北京凌空天行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共同研制的“嘉庚一號”火箭在我國西北部沙漠無人區(qū)成功發(fā)射。該火箭以“帶翼水平滑翔+傘降回收”的方式進行整體回收,并同步驗證了包括地面無線測發(fā)控、傘降回收系統(tǒng)、低成本電氣系統(tǒng)等在內的多項關鍵技術,邁出了我國可重復使用火箭技術發(fā)展的重要一步。
2019年4月27日,“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一回路水壓試驗正式啟動。這標志著該機組提前50天啟動冷態(tài)功能試驗,由安裝階段全面轉入調試階段。作為我國核電走向世界的“國家名片”,“華龍一號”是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設計壽命為60年,是當前核電市場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電機型之一。
2019年5月2日,頂級學術期刊《細胞》發(fā)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哈佛大學的科學家把猴子的大腦與神經網絡連接起來,向猴子播放AI系統(tǒng)生成的圖像,采集并分析猴子看到不同圖像時的神經元活動,并根據(jù)猴子的反應強度來實時調整和生成新的圖像。最終的實驗成果顯示,AI系統(tǒng)已經能夠自動生成激活單個腦區(qū)的圖像,刺激到猴子大腦的特定神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