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
很難遇到真正懂海的人
正如很難遇到
人偶戲之外的臨高人
不懂海洋,是因為離海太近
而人偶戲的昌盛
則是因為民間的臨高
離神太遠
文瀾河養(yǎng)育了臨高的民風
橡膠、咖啡、胡椒
香蕉、芒果、甘蔗、荔枝
龍眼和菠蘿蜜
養(yǎng)育了漢、黎、壯、苗族
回、藏、蒙古、高山族
彝族和侗族人民
除夕夜,祭祀神和先祖
家家戶戶吃圍爐飯
供臺上的馬鮫魚、墨魚
魷魚、對蝦、螃蟹
和柚、橘、蔗
凈身打坐
土地公誕辰和寒食節(jié)
敬香點燭,臨高的煙火
通宵達旦
儀式都是神秘莫測的
哪怕近在咫尺
也無法弄懂它的來龍去脈
正如發(fā)祥于南宋時期的
人偶戲
求神拜佛,逐鬼驅(qū)邪
臨高人稱佛子戲
人偶共同扮演一個角色
很難分辨:是人操縱了偶
還是偶,操縱了人
臨高人實誠,舞臺不設(shè)步帳
木偶和人的喜怒哀樂
一目了然
有時以偶為主,有時以人為主
唱、念、做、打
啊羅哈、朗嘆、花雅、黃梅天
七字板、哭板、爭辯腔、陳述腔
嗩吶、二胡、月琴、三弦、笛子
鼓、鑼、镲
演繹了豪放闊懷的臨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