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題目是尋找“中國味”,而并非巧合的是,“大白兔”等老字號們在上周悄然成“網紅”。大白兔的香水、潤唇膏,冷酸靈的火鍋味牙膏、上海家化旗下的六神雞尾酒等,均成為網上爆款商品。此外,還有回力鞋、永久牌自行車等傳統(tǒng)國貨在持續(xù)走紅。
去年59歲的大白兔倡導“越活越年輕”;今年大白兔不但推出聯名款服裝,還大開腦洞地在六一前夕上線了香水、沐浴露、身體乳等周邊產品,讓消費者懷念童年的回憶的同時,也找回了企業(yè)當年的風光,就連與大白兔合作的奶茶店,排隊時間都一度超過4個小時。
一樣的配方,不變的味道。父母輩甚至祖輩的品牌,究竟有什么樣的魔力,能夠吸引口味挑剔的新生代消費力量?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中華老字號企業(yè)約有16000家,而如今經過商務部認證的中華老字號企業(yè)數為1128家。長期以來,老字號們被詬病品牌老化、創(chuàng)新不足等問題,但其金字招牌和歷史傳承又是一筆豐厚的品牌遺產,用時髦的詞講就是“自帶IP”。
這些被定義為“國潮”的產品,要看是否有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是否融入了時尚感。90后、95后為此輪“國潮”的消費主力軍,“國潮”既是滿足年輕消費者對時尚的追求、個性的張揚,又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自然回歸和覺醒。
圖/中新
隨著國力的增強和國家國際地位的提升,人們的民族自豪感漸強,開始重視對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和弘揚,由此催生了《詩詞大會》? 《國家寶藏》等文化類綜藝節(jié)目,都是“文化自覺”的力量。
“文化自覺”是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概念,是指一個民族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chuàng)建。不少東方的國家、地區(qū)均經歷過“文化自覺”的過程。日本“脫亞入歐”后重提傳統(tǒng)的價值,催生出一批兼具東方理念、美感又融入潮流的品牌大師,如設計界的三宅一生,建筑界的安藤忠雄,動漫界的宮崎駿等等。臺灣地區(qū)則在上世紀70年代重興傳統(tǒng)價值,對本土文化進行重新構建,這就催生出一批文化名片或個人,如臺北故宮文創(chuàng)、《漢聲》雜志、“云門舞集”、侯孝賢電影等等。
除老字號、綜藝節(jié)目外,故宮博物院也變身成為文化網紅。截至2018年底,故宮的文創(chuàng)產品已經突破10000種,年銷售額超過15億元。其中的關鍵,表面上是抓住年輕一代消費群體的需求,背后的推手就是“文化自覺”力量。
文化能為品牌與消費者之間建立一種聯系,進而讓消費者在消費中尋找到自我的存在感和文化歸屬感。但必須給老字號們的網紅化提個醒,光靠人們的“情懷”和記憶是難以維持熱度的,要從當下消費者的基本需求、消費趨勢出發(fā),推陳出新,創(chuàng)意出新品,優(yōu)化產品品質。過度網紅化只會透支品牌價值,終將被人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