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媛媛
【關鍵詞】教學后記;教學效果;教師成長
【中圖分類號】G63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35-0063-02
教學后記是教師課后對自己教學行為的自我評析和反省。用筆記的形式記錄下來,以便總結(jié)教學經(jīng)驗和存在的不足,從而提高教學水平,進而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學記》中說:“學然后之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p>
比起成文成篇的教學反思來,教學后記確實是很多教師授課后容易忽略的,我感到它但卻是課堂教學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學后記的記錄不僅可以幫助教師積累教學經(jīng)驗,提升教學質(zhì)量,也可以幫助學生優(yōu)化學習效果,改善師生關系。堅持記錄教學后記是對教學活動的補充和完善,也是教師成長、教學相長的過程。
通常情況下教學后記可以從教師教和學生學兩個方面進行記錄。教師教可以記述的是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心得以及教學過程中的優(yōu)缺點;學生學可以從學生學習習慣、課堂表現(xiàn)以及學習反饋等方面進行描述。如下面七篇:
①2018年3月20日,開學第一天。在這珍貴的高二下時段,希望我們都能珍惜彼此,珍惜課堂時光,充滿歡樂地愉悅地學習英語,表達自己!我要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品格,構(gòu)筑美好的未來。課堂上努力讓學生做到:歡樂多于悲傷;深思多于惱怒;探討多于盲從;溝通多于抱怨!
②2018年3月23日,學習新概念ⅢLesson 46的詞匯課時。始終在琢磨詞匯課到底應該如何上?如果穿插在課文中講解,會覺得對文本的理解被無形分割,顯得不夠順暢;放在最后,又好像脫離了文本。目前采用的方法是放在課文理解之后進行,但始終要求學生回到文本中進行解釋和拓展。當一課出現(xiàn)生詞較多時,就需要在課前或課中通過上下文幫助學生了解、認識。This is an unrelenting exploration!
③2018年3月30日。有幾位日本近江學校的老師坐在后面聽課,學生似乎有點放不開,回答問題也顯得拘謹。但課后和客人討論時,他們很真誠地說,相較于他們的日本學生,我的學生今天的表現(xiàn)簡直就是“Very active”以及“Perfect”了。是啊,性格在成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民族性格也決定了不同人群的不同表現(xiàn)??傊?,語言學習還是要積極一點,太被動的學習很難能深入到語言的核心所在。
④2018年4月8日,學習Lesson 47的閱讀課時。今天對課文的挖掘讓大家發(fā)現(xiàn),新概念Ⅲ里的課文還是很有意思的——雖然形式、內(nèi)容上有些Outdated,但文章的內(nèi)涵以及作者的風趣、幽默、調(diào)侃無不體現(xiàn)在字里行間,更不用提篇篇堪稱范文的寫作結(jié)構(gòu)。當然,這就首先要求教師能夠深入到文本中,并能夠設計好關鍵問題,幫助學生一步步進入到閱讀的理想狀態(tài)。也希望我們的學生能閱讀時再細致一些,能夠體味到語言之美。
⑤2018年4月11日,學習Lesson 48的閱讀課時。關于“We and They”的話題,今天在課文最后討論Stereotype的時候提了出來,可惜之前上過“Facing History and Ourselves”選修課的兩位同學已經(jīng)忘記這個主題了。反思一下,對于高二的學生,是否可以將“We and They”的話題放在本課最后由學生討論之后作為結(jié)論推出,而不是由我來告訴大家?但這個結(jié)果需要教師的引導才能出現(xiàn)。對于這些道德觀與價值取向方面的引導,不是教師一兩次說教能達到的,很多時候是需要“潤物細無聲”的堅持與執(zhí)著,并且始終從我做起,讓大家真誠面對所有討論的焦點,不逃避,不勉強。
⑥2018年4月18日,學習Lesson 49的閱讀課時。非常滿意的兩節(jié)課,預設與生成都有驚喜。驚喜1:在討論到如何看待作者對使用傭人的態(tài)度時,同學們非??陀^地注意到了作者寫作的大概日期,分析了在不同年代人們對使用傭人的不同態(tài)度。驚喜2:在分析my aunt Harriet對傭人Bessie的評價時,有同學提到了遺憾多于憤怒——雖然Bessie的行為讓人很震驚但也解釋了這就是my Aunt Harriet為什么始終在尋找理想傭人的原因所在。結(jié)論是,好的課堂氛圍以及學生的積極參與、討論的環(huán)境會讓師生迸發(fā)更多的靈感。
⑦2018年5月22日,學習Lesson 52 閱讀理解課時。今天有兩個主要收獲:1)要求班上學生大聲朗讀課文的事實證明,朗讀和默讀相比,前者效果更好。2)課堂上臨時預設的請同學們自己出一道關于文本方面的閱讀理解題,生成非常意外,比教師帶領大家分析課文細節(jié)方面效果好很多。所以,教學方法的使用一定是選用最適合自己學生的,而非日前最流行的。
我的教學后記都不長。學校統(tǒng)一印發(fā)的教案備課紙上有近半頁的空間,我每次也只是寫到三分之二就結(jié)束了。但每天課后記錄下來的那些點滴,或是自己反思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或是分析學生出現(xiàn)某種情況的緣由,或是感慨于某個學生的某次發(fā)言,甚至是討論某個具體話題的精彩和遺憾…… 慢慢積累,回過頭來讀一讀,無疑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成長的一份見證。
記錄教學后記像寫即時貼,一定要及時,過去了可能就再也找不到當時問題所在以及感動所在。另外,記錄要言簡意賅,只要能突出重點,抓住亮點,切中要害即可。最重要的是能鍥而不舍、堅持不懈。我認為,持之以恒地記錄下每日教學過程中的收獲、感悟,甚至遺憾、失落,并且能夠時常拿出來“反芻”一下,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教學上的收獲聯(lián)系理論知識,進行探究,那就是真正的教學相長了。
蔣勛在《美,看不見的競爭力》一書中這樣寫道:“一個社會里面美的重要性,可能還不只在于它有多少個畫家、音樂家、舞蹈家、戲劇家,而更在于不同的行業(yè)、不同的領域,怎樣能夠把美作為一個向前發(fā)展的創(chuàng)作力,或者我們可以把美作為創(chuàng)造力的一個征兆。有人可能是搞機械的,有人可能是搞化學的,可平時在自己的領域工作時,一般是習以為常、原地踏步的狀況;但是當他感覺到美的時候,會促使他的專業(yè)從一個機械式的普通發(fā)展,提高成為一種產(chǎn)生創(chuàng)造力的狀況。”我想說的是,教學過程其實是教師帶領學生共同產(chǎn)生創(chuàng)造力的過程。而創(chuàng)造力的產(chǎn)生一定是對這個領域有了美的感受后才會有的。如果我們能在持之以恒地記錄教學后記中感受到教學的美,那么,總有一天會發(fā)現(xiàn),我們離自己夢想的職業(yè)要求就不遙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