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布衣
五代著名作家王仁裕的《玉堂閑話》里,有《南人捕雁》一節(jié)。評事張凝(估計是管理犯人一類的監(jiān)獄長),以自己親身捕雁的經(jīng)歷,告訴大家生動的過程。
捕雁,其實很簡單,我們只要觀察注意它的習(xí)性就行了。這些雁,晚上都棲息在江或者湖的岸邊。雁們喜歡群居。它們等級森嚴(yán),大雁居中間,它們身強力壯,別的雁見了都害怕的,外圍一圈一圈是其他個頭的雁。最外面的,是等級最低的雁,被稱為雁奴。雁奴負(fù)責(zé)警戒,保護雁群的安全。
什么時候捕雁成功率最高?我們往往會選擇天色陰暗,或者沒有月光的晚上。
出發(fā)前,一般要準(zhǔn)備幾樣?xùn)|西,一個瓦罐,幾根蠟燭,一根大木棒。先將蠟燭點燃,放到瓦罐中,然后屏住呼吸,悄悄地行走。接近雁群的時候,就略微舉一下蠟燭,然后立即藏起來,那擔(dān)任警戒的雁奴看見丁點火光,立即驚叫,全體雁群馬上醒來,過一會兒,見沒什么動靜,大雁才權(quán)威地發(fā)聲:沒事沒事,大家繼續(xù)安心睡覺吧。那什么,雁奴,你們一定要提高警惕,否則雁法從事!
我們等啊等,等雁群全都安定下來,這時,我們又舉起蠟燭反復(fù)幾下,那雁奴的警惕性還真是高,它們又一次尖叫:大家醒醒,有人!有人!接下來的場景,你們可以想象,那雁群定是大亂一陣,然后安靜,而大雁不高興了,大聲訓(xùn)斥:雁奴,別動不動就大驚小怪,還讓不讓我睡覺了!下回再這樣,我就不客氣了!
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差不多了,捕雁人再次舉起蠟燭,光明正大地向著雁群靠近。那雁奴,其實又看見火光了,也看見人了,還看見人握著木棒了,但是,它不敢叫了,它怕大雁處罰它,還是自己逃命吧,悄悄地溜掉。
捕雁人的大棒呼嘯著橫掃昏睡的雁群,雁們在驚醒中慘叫,失散,逃離,捕雁人大獲而歸。
2014年末,著名作家葉辛,和我談了他的新小說《問世間情》書名的來歷。
小說真實地刻畫了打工一族的“臨時夫妻”現(xiàn)象,交到出版社的書名叫《情為何物》。有幾個朋友說,哈,學(xué)瓊瑤??;咦,怎么用這個書名?
斟酌中,葉辛想到,讀小學(xué)時,母親每天要他習(xí)書法和背古詩詞。有次,背到元好問的《雁丘》,都一周了,還是背不下來。母親對他講:我給你講一個故事,故事講完,你就會背了。
元好問詞前的那個小序,被他母親演繹成了一個凄美故事。
公元1205年,金國少年詩人元好問,去太原考試途中,聽捕雁的人說到了一件親身經(jīng)歷:今天早上,我射殺了一只大雁,應(yīng)該是一只雄雁,沒想到的是,僥幸跑掉的雌雁,一直很悲傷地在空中盤旋,突然,它從高空直接俯沖到地,一頭撞死。唉,我是不是太殘酷了呀?
多情的少年詩人,向捕雁者懇求:這兩只雁,你拿到市場上也賣不了多少錢,不如把死雁賣給我。捕雁者答應(yīng)了。
隨后,詩人說,我們一起將它們葬到汾水河邊,用石頭壘成墳。這座特殊的墳,元詩人叫它“雁丘”。
“雁丘”,化作了元好問的淚水,激發(fā)了元好問的詩情,“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元好問的千古之問,成了我們對忠貞愛情的永久紀(jì)念。
葉辛說,母親的故事講完了,他確實就把《雁丘》背得流利得很。
世間情,物情,人情,要問的一定很多。我想,葉辛要問的則是,連那大雁都有如此的愛情,人類因為生存而生出的各種感情,應(yīng)該怎么去面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