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濤
摘要:力學是高中物理教學中的一大難點,也是在生活中應用較為廣泛的一個知識點.熟練掌握力學解題技巧對于促進高中生物理綜合水平的提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詳細探討了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關于力學題目的一些常見的解題技巧,希望能夠為廣大物理教師提供一些教學上的借鑒.
關鍵詞:高中物理 力學題目 解題技巧 策略探討
與初中物理相比,高中物理知識的難度明顯上升了一個層次,加上物理學科本身的涉及面較廣、綜合性較強,與化學、數學等學科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因此,對于高中生來說,學習物理真的是既重要,又困難.力學題目在高考物理中占據著很大一部分,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予以足夠的重視.一方面,要緊扣教學大綱,完成基本的概念知識教學;另一方面,則應積極尋找可靠的教學方法,傳授給學生基本的力學解題技巧,切實提高他們的物理知識綜合應用能力.下面,本文將詳細地探討有關高中物理力學題目的一些主要的解題技巧.
一、巧妙運用基礎概念來構建物理思維模式
物理是一門以自然科學和實踐為基礎的課程,高中物理教材中包含了許多概念性和定理性的內容,教師在教學中如果不能夠及時地引導學生對這些內容加以消化理解和記憶,很容易導致他們在實際解題過程中出現各種錯誤,降低物理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例如,在力學教學模塊中,牛頓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雖只有一字之差,但兩者各自的概念內涵卻有著巨大的差別:牛頓第一定律是圍繞特定物體,對其運動狀態(tài)展開描述,也叫慣性定律;而牛頓第二定律則主要描述加速度與物體所受的力的關系.在實際解題過程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學會利用后者的加速度公式來解釋前者的運動狀態(tài),從而得出兩個及以上物理量之間的關系,便于解題思路的展開.
在講解力學題目時,首先,教師要明確指出該題中所涉及的基本知識點,強化學生對于相關概念的認知.然后,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靈活運用這些基本概念,尋找各個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初步構建起相應的物理模型,形成一定的解題思路.
二、利用發(fā)散性思維進行審題
發(fā)散性思維在高中物理力學解題中發(fā)揮著關鍵性的作用.一般情況下,力學題目大多包含較多的題干信息,有的信息設置的比較淺顯易見,而有的信息則需要學生進行深入的分析才能獲得.因此,教師在進行力學解題教學時,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能力,指導他們學會正確地畫受力分析圖,并且能清晰地標示出各個力之間的關系,找出解決問題的關鍵點,從而實現精準解題.
例如:已知如圖1所示的A,B兩個物體,共同受力F的作用,兩物體保持靜止狀態(tài),其中,B與地面之間的接觸面粗糙,試求A,B兩個物體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在講解這道題目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畫出A,B兩個物體各自的受力圖(如圖2 所示).通過對受力圖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在力F的作用下,物體A有向右運動的趨勢,而題目中說A靜止,則說明A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為F,方向與力F相反.同樣地,對于B來說,受到A對B向右的作用力,但卻保持靜止狀態(tài),則說明B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為F,方向相反.
三、聯系其他學科知識解題
在培養(yǎng)高中生力學解題技巧時,物理教師還可以適當地引入一些數學知識或數學思維技巧,如三角函數、數形結合等,全方位地提高高中生的力學解題能力.除了數學,物理與化學、生物等學科之間也有著一定的聯系,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靈活變通,結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幫助學生更加準確地理解題意,以得出正確的解題方法,從而有效促進高中生物理綜合應用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澍洺.高中物理力學三大解題技巧探究[J].科技資訊.2016(11).
[2]王鵬.高中物理力學解題技巧及應用實踐探索[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