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菊仙
【摘 ? 要】小學科學習題課旨在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高運用能力。教師可以在科技動態(tài)、情境素材等方面更新內容,通過角色互換、評價機制等手段創(chuàng)新形式,從而改變習題課乏味、低效的現狀,使習題課煥發(fā)新的活力與魅力。
【關鍵詞】習題課;內容;形式
習題課是學生在教師面對面的指導下,對指定的題目進行解題的教學形式。教師經常根據學生作業(yè)的實際情況上習題課,抑或鞏固課堂所學基礎知識,抑或幫助學生分析錯誤產生的原因,抑或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對教師而言,習題課“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真的很無聊。對會做的學生來說,習題課“不過是在兜兜轉轉”;對不會做的學生來說,習題課“邁不過的還是那道坎”,真的很無趣。
“抖音”是一款音樂創(chuàng)意短視頻APP,用戶可以通過這款軟件拍攝15秒的音樂短視頻。如果將“抖音”這種實現創(chuàng)意自我表達的意識運用到小學科學習題課教學中,變著法子讓學生過把“抖癮”,也許就能讓習題課煥發(fā)活力,讓練習課有趣又有效。
小學科學習題課的內容應側重學生對科學概念的領會,突出科學知識在生活中的簡單運用。
(一)科技動態(tài)抖一抖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提出,小學科學教學要引導學生關注科技新動態(tài)、新發(fā)展。因此,最新的科技動態(tài),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也可以成為習題課的重要題材。
例如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一時間,全國沸騰,各種關于港珠澳大橋的視頻引發(fā)了人們的關注熱情。于是,教師在執(zhí)教教科版《科學》六年級上冊“形狀與結構”單元時,就有意以此話題導入學習,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首先,教師請學生欣賞世界上最長的斜拉橋——港珠澳大橋的視頻,借助視頻向學生介紹引橋、橋塔、人工島、海底隧道等橋梁結構。然后,教師以港珠澳大橋為題材設計練習題,鞏固知識點。最后,教師提供港珠澳大橋的使用年限、抗震抗風等級等有關資料,使學生感受到這是中國工程師們智慧的體現,是人類對形狀和結構的巧妙利用,是建筑工程的一大創(chuàng)舉,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自豪感、成就感。
又如中國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載人潛水器“蛟龍?zhí)枴?,也可以作為“沉浮”單元練習題的素材。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二)情境素材抖一抖
STEM教育理念倡導跨界學習。因此,學生的日記、作文也能成為科學習題課的素材,用以創(chuàng)編習題情境。
例如,教師請學生從下面一段日記中找出“物質變化”的例子,并且進行分類。
周末,媽媽在家釀酒。我給籃球充足了氣,叫上小伙伴,一起去活動中心打籃球。一路上陽光燦爛,花香四溢,小草也長高了。可雨后的道路泥濘,鞋底都粘了不少泥塊,被我們帶到了球場。小青又出師不利,因跑得太快摔破了鏡片。小丁嚼著饅頭說:“這個籃球場太破舊了,籃球架銹跡斑斑的,我們還是回去吧?!?/p>
學生興趣盎然地從日記中發(fā)現釀酒、花香四溢、小草長高、嚼饅頭等都是一種物質變化,并根據是否產生新物質,將它們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見下表)。
又如“宇宙”單元,學習了《月相變化》一課后,教師設計了一個偵探故事,要求學生運用月相知識,從嫌疑人甲和乙的口供中發(fā)現破綻,偵破案件;學完了星座的內容后,可以讓學生從父子觀看星星時的對話中辨析正誤;等等。
將情境素材運用到科學習題中,能有效創(chuàng)設習題課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情境中開展學習。情境素材貼近學生的生活,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并能解決學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產生了學以致用的快樂。
習題課不僅要在練習內容上精選,還要在練習形式上有所“創(chuàng)新”,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角色互換抖一抖
習題課最忌教師滿堂講解或學生滿堂做題。一堂課下來,不是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頭暈眼花,就是教師不進行講解分析,只顧讓學生埋頭做題、校對答案。這兩種習題課的教學形式枯燥乏味,沒有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沒有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導致學生反復做、反復錯,學生仿佛成了做題的機器。
針對以上現象,教師不妨采取“小先生”的方法,讓學生自己當小老師,互學互助,突破練習難點。如針對六年級上冊“工具和機械”“形狀與結構”單元的習題課,教師出示了有關圖片(見下圖),請學生任選一幅圖,相互出題相互答題,然后兩人合作上臺展示交流。這時候,教師甚至可以讓出講臺,放棄命題權、評判權。角色互換,使學生成為習題課的主人,學生自己出題自己答,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擴大學生的參與面,加強命題的針對性。
因此在習題課教學中,教師始終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在形式多樣的解題過程中提高科學素養(yǎng)。
(二)評價機制抖一抖
在習題課中,學生解題可能會遇到障礙或出現錯誤,從而產生消極情緒,對學習失去興趣。因此,教師應在習題講評過程中,積極營造安全的心理氛圍,像新課教學那樣關注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
例如在“機械和工具”單元的習題課中,教師宣布:今天的練習是檢測大家的學習水平,習題難度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等級,由同桌合作完成。每通過一個等級,就在杠桿上掛一個鉤碼,同桌各掛一邊。這節(jié)習題課,不僅要比哪組學生掛的鉤碼個數多,更要比杠桿是否保持平衡(兩邊的鉤碼個數可以不相等)。單元習題課用有趣的評價機制,不僅讓學生快樂地復習、鞏固杠桿平衡的原理,還促使優(yōu)秀生主動去幫助潛力生,可謂一舉多得。
又如在男女生對抗比賽中,教師有意設置這樣一條規(guī)則:男生勝,罰女生;女生勝,罰男生;雙方平,罰老師。學生開始只想勝對方,后來一致認為打平手罰教師更有趣,教室頓時成了歡樂的海洋。因為在科學學習中,女生相對缺乏鉆研的熱情,動手能力也相對欠缺,所以需要更多的思考與練習,這樣才是教師設置該規(guī)則的目的。比賽中,男生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主動為女生講解;女生也被激發(fā)了斗志,主動參與,不停提問。
只要教師換一個思路,換一種形式,創(chuàng)新習題課的內容與形式,就能變枯燥單一為形象生動,變“獨唱”為“合唱”“輪唱”。這樣的習題課充滿“抖癮”,更有活力,更有魅力!
(浙江省龍游縣西門小學 ? 32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