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聯(lián)合針灸治療風寒型周圍性面癱的效果探討

      2019-07-01 13:43劉鋒
      中國實用醫(yī)藥 2019年8期
      關鍵詞:針灸

      劉鋒

      【摘要】 目的 探討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聯(lián)合針灸治療風寒型周圍性面癱的效果。方法 76例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患者, 采用隨機分組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每組38例。兩組患者均行針灸治療, 研究組搭配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治療,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研究組患者痊愈31例、好轉4例、有效2例、無效1例, 疾病痊愈率為81.6%;對照組痊愈23例、好轉7例、有效5例、3例無效, 疾病痊愈率為60.5%, 研究組疾病痊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抬眉、閉目、鼓頰時間分別為(4.2±1.1)、(3.7±1.2)、(4.4±1.4)d均短于對照組的(4.9±1.3)、(4.4±1.0)、(5.1±1.5)d,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聯(lián)合針灸治療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效果佳、起效快, 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風寒型周圍性面癱;針灸;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8.086

      周圍性面癱患者經過治療后, 約有70%可完全恢復, 20%部分恢復, 10%恢復不佳, 可遺留面肌痙攣問題。究其病因:周圍性面癱多因風寒、病毒感染、自主神經功能不穩(wěn)所致, 其中以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最為常見, 中醫(yī)將該病病因視為正氣不足、脈絡空虛、勞累過度、風寒邪氣入侵導致面部經絡氣血運行不暢, 進而出現“口僻”。近幾年, 隨著中醫(yī)養(yǎng)生文化日漸興盛, 醫(yī)者推崇中醫(yī)治療以改善血液循環(huán), 消除神經炎癥水腫, 防治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獲得良好療效?,F中醫(yī)治療風寒型周圍性面癱以口服中藥湯劑、針刺療效最為確切, 本文旨在分析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聯(lián)合針灸治療風寒型周圍性面癱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月2月本院腦病科收治的76例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患者, 采用隨機分組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每組38例。本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審核通過, 所有參選者均簽署《患者知情同意書》, 根據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確診, 排除依從性差、精神異常、合并其他內科疾病及中途退出者。研究組男20例, 女18例;年齡23~67歲, 平均年齡為(45.6±8.7)歲;病程4~17 d, 平均年齡為(9.6±2.5)d。對照組男19例, 女19例;年齡21~69歲, 平均年齡為(45.8±8.5)歲;病程3~18 d, 平均年齡為(9.4±2.9)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研究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均接受針灸治療, 研究組輔之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治療, 具體操作如下:①針灸, 選取0.35 mm×25 mm針灸針, 取仰臥位, 常規(guī)消毒穿刺區(qū)域, 行平補平瀉手法, 進針得氣后均勻提插、捻轉, 留針30 min出針, 1次/d, 5次/周, 針刺太陽、陽白、地倉、翳風、迎香、四白、合谷、足三里、攢竹等穴位, 每次取3~5個穴位, 留針期間不得行針, 以局部酸脹感為宜, 10次為1個療程, 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②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治療:細辛3 g、麻黃6 g、附子9 g。肢冷、面色蒼白、語聲低微者加黃芪3 g、人參4 g,?咳嗽咳痰者加半夏3 g、杏仁5 g, 肢體酸痛者加蒼術3 g、獨活4 g, 加水煎熬, 先煮附子去上沫后煮諸藥去滓, 早、中、晚溫服, 連服1個月, 治療前改善飲食起居, 注意防寒保暖, 外出佩戴口罩, 咀嚼口香糖3次/d, 清淡飲食, 以易消化、高熱量、富含高維生素食物為主, 注意口腔及面部清潔, 同時輔之心理疏導, 幫助患者營造良好身心狀態(tài)。

      1. 3 觀察指標療效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療效判定標準:以House-Brackmann面神經功能分級標準為判定依據[1](Ⅰ級正常、Ⅱ級輕度面神經功能障礙、Ⅲ級中度障礙、Ⅳ級中重度障礙、Ⅴ級重度障礙、Ⅵ級完全麻痹)痊愈, 面神經功能達到Ⅰ級, 面部區(qū)域功能均恢復正常;好轉:面神經功能達Ⅱ級, 上下眼瞼可閉合, 口角輕度不對稱;有效:面神經功能恢復至Ⅲ級, 口角不對稱問題嚴重;無效:面神經功能達Ⅳ、Ⅴ、Ⅵ級, 病情未得到改善, 用力時眼睛可閉合, 仍需繼續(xù)治療。疾病痊愈率=痊愈例數/總例數×100%。②觀察并比較兩組癥狀改善時間:抬眉、閉目、鼓頰。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患者痊愈31例、好轉4例、有效2例、無效1例, 疾病痊愈率為81.6%;對照組患者痊愈23例、好轉7例、有效5例、3例無效, 疾病痊愈率60.5%。研究組疾病痊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研究組患者抬眉、閉目、鼓頰等動作改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周圍性面癱(facial palsy)又稱面神經炎, 指面部神經管內神經組織非特異性炎癥引發(fā)的周圍性面肌癱瘓, 作為臨床常見多發(fā)疾病, 以口眼歪斜、無法完成閉眼、抬眉及鼓嘴等動作為癥狀表現, 易加重患者精神壓力, 影響生活質量。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患者均有受寒著涼病史, 因面部血管受寒冷刺激痙攣導致神經組織缺血水腫而發(fā)病, 表現為一側面部神經麻痹, 口眼歪向健側、眼瞼擴大、嘴角閉合不全等, 屬于中醫(yī)“面癱”范疇, 多發(fā)在20~40歲, 起病急、進展快, 數小時或2 d面肌麻痹達到高峰。中醫(yī)治療因療效確切、見效快、安全性佳、費用少、后遺癥發(fā)病率低等優(yōu)勢, 現已成為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患者首選治療方案。中醫(yī)治療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方法較多, 以針灸、中醫(yī)湯藥、中藥外敷較為常見, 多數醫(yī)生推崇中醫(yī)湯藥和針灸療法以規(guī)避激素、抗病毒藥物及面部神經營養(yǎng)藥帶來的毒副作用[2], 改善近遠期療效, 并于實踐中得以證實。脫長宇等[3]于研究中指出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配合腕踝針治療周圍性面癱效果顯著, 證實中醫(yī)治療風寒型周圍性面癱的可行性。研究顯示, 研究組患者疾病痊愈率為81.6%高于對照組的60.5%,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抬眉、閉目、鼓頰時間分別為(4.2±1.1)、(3.7±1.2)、(4.4±1.4)d均短于對照組的(4.9±1.3)、(4.4±1.0)、(5.1±1.5)d,?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聯(lián)合針灸治療風寒型周圍性面癱可快速見效且效果理想[4, 5], 麻黃附子細辛湯作為解表劑可助陽解表, 驅逐體內寒氣, 加之針灸可疏通經絡、扶正祛邪、調和陰陽, 便于病癥改善, 可鞏固療效。

      麻黃附子細辛湯主治素體陽虛、外感風寒, 麻黃利水消腫、宣肺平喘、發(fā)汗解表, 多用于治療外感風寒引發(fā)的惡寒、發(fā)熱、多汗、渾身酸痛等病癥, 附子回陽救逆、散寒止痛、溫經助陽, 兩藥合用可溫散寒邪、恢復陽氣, 輔之細辛強化溫經止痛、宣通肺竅、發(fā)汗解表之功, 可調節(jié)微循環(huán), 營造良好生理環(huán)境, 進而促進康復[6-8]。麻黃能收縮血管、升高血壓, 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有明顯興奮作用;附子有顯著抗炎作用, 增強機體抗氧化能力;細辛可擴張血管、松弛平滑肌、增強脂質代謝作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具有抗炎、抗過敏及抗氧化多重功效, 根據患者病情給予對癥用藥可獲取最佳治療效果。針灸作為中醫(yī)經典療法, 通過針刺穴位, 疏通經絡, 可改善面部神經缺血和水腫問題, 加速血液循環(huán), 促進面部神經機能恢復, 縮短療程, 針刺太陽、陽白可清頭明目、疏風清熱;地倉能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翳風、迎香可散內瀉熱、聰耳通竅;四白散發(fā)脾熱;合谷清熱解表、通經活絡;足三里補中益氣、扶正祛邪;攢竹吸熱生氣, 針灸諸穴位可促進面部神經功能恢復[9, 10]。因此, 醫(yī)生可根據患者病情, 綜合多種中醫(yī)治療方法切實幫助患者改善病癥, 通過專業(yè)治療, 加速病情好轉, 減輕身心壓力。

      綜上所述, 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聯(lián)合針灸治療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效果顯著, 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劉桂林, 高慧. “五聯(lián)法”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時機與療效的評估研究. 針灸臨床雜志, 2016, 32(3):13-15.

      [2] 李蕾. 祛風化痰活血法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臨床研究. 中華中醫(yī)藥學刊, 2015, 33(2):464-466.

      [3] 脫長宇, 金黎軍, 脫建業(yè). 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配合腕踝針治療周圍性面癱45例. 中國傷殘醫(yī)學, 2014, 22(9):157-158.

      [4] 仇慧艷, 張彩萍. 分期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64例療效觀察. 中國民間療法, 2016, 24(4):38-39.

      [5] 李淑賢, 尹東武, 劉艷杰. 辨證分期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70例療效觀察. 河北中醫(yī), 2015, 37(11):1691-1693.

      [6] 任明彪. 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聯(lián)合火針治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寒濕痹阻證80例. 湖南中醫(yī)雜志, 2016, 32(5):61-62.

      [7] 熊培政, 馮雪梅, 王芳. 麻黃附子細辛湯臨床應用綜述. 實用中醫(yī)藥雜志, 2016, 32(2):195-196.

      [8] 蔣茂劍. 麻黃附子細辛湯臨床運用心得.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 2017, 17(12):175-176.

      [9] 劉春紅, 裴云芳, 侯媛媛. 麻黃附子細辛湯研究進展. 山東中醫(yī)雜志, 2016, 35(3):270-272.

      [10] 劉金星. 麻黃附子細辛湯證的主要癥狀辨析. 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 2016, 22(4):570-571.

      [收稿日期:2018-11-23]

      猜你喜歡
      針灸
      頸椎病采用針灸治療的效果分析
      針灸在輔助生殖促排方案中的應用探討
      中醫(yī)針灸推拿治療老年性便秘的應用效果分析
      針灸在腦梗死康復治療中的應用
      寧神湯結合針灸治療更年期失眠的效果探究
      針灸發(fā)展前景研究
      針灸
      對我省近年針灸發(fā)展狀況的分析
      針灸圍刺治療帶狀皰疹56例
      《中國針灸》雜志2000年總目錄
      兴业县| 昭通市| 镇赉县| 桑日县| 旬邑县| 淮北市| 望城县| 鄯善县| 宜川县| 囊谦县| 大庆市| 恭城| 延津县| 呼和浩特市| 洪雅县| 东海县| 桑日县| 安丘市| 正定县| 通江县| 麻阳| 黄石市| 类乌齐县| 阿合奇县| 仁布县| 嘉善县| 贞丰县| 嘉义市| 从化市| 江口县| 湘西| 西青区| 卢氏县| 玛多县| 台北县| 隆昌县| 鄂伦春自治旗| 兴义市| 从江县| 关岭| 嘉荫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