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吳寬書法風格特征

      2019-07-02 12:10:58范琮瑜
      書法賞評 2019年2期
      關鍵詞:行書蘇軾書寫

      ■范琮瑜

      吳寬作為吳門書派先導之一,既是朝中重臣,又是館閣權威,然而他的書法能另辟蹊徑,在臺閣體盛行期,卻也在理論上能夠秉持“書宗魏晉,乃為善學”的書法觀,在現(xiàn)實中能以宋人,特別是蘇軾為模仿對象,擺脫了時風影響。蘇軾書法初受歐陽修的影響,少時觀摩羲、獻二人,中年時學習顏真卿,晚年更多關注李邕,對晉唐人的書風書理精熟于心,后來其自出新意。蘇軾認為書如人一樣,必有“神、氣、骨、肉、血”[1]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吳寬對“二王”的推崇,重視的是“二王”書透露的“風度”“氣韻”“意趣”,這樣的取向恰巧與蘇軾相合。[2]接下來將在吳寬與蘇軾的作品中選取特點鮮明的八件作品,成四組進行對照。以同種書體,有代表性的作品為基本參考,從而闡釋吳寬尚蘇風格不僅從外型上,更在用筆、結構及章法處細致精到地學習蘇軾的思路。

      一、筆法特征

      在吳寬的傳世書作中,《種竹詩卷》最著名。有凝重厚實之風。

      詩人敘述了半夏時節(jié)自己由城南護國寺分竹六莖種于自家庭院之事,細致地描寫了竹子的姿態(tài),暢想了與朋友一起聚會賞竹的情景,詩中引用了白居易和蘇軾對竹子的評價。竹乃賢士君子,勁節(jié)、虛空、挺拔,有著高尚的道德情操,自己豈敢把它視作尋常草木,又“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竹令人俗”“士俗不可醫(yī)”,可見其對蘇軾的推崇,對竹的高度評價。此詩記種竹之事,抒愛竹深情,揚交友之道,言高雅志趣。反映出其如竹般正直、清雅、隱逸、淡然的人生態(tài)度。

      蘇軾行書《次辯才韻詩帖》書于元祐五年(1090)庚午年十二月十九,55歲書。寫于蘇軾在杭州為官一年后,共20行,計188字。行書,紙本,29厘米×47.9厘米。

      辯才是蘇軾的知己,也是詩友,元祐四年(1089)蘇軾第二次來杭州的第二年,才與辯才相見,蘇軾晚年尤其念念不忘與辯才的昔日友情,按蘇軾自己的話說,是神交多于謀面。作品落筆沉著,從容,已沒有十年前書寫《黃州寒食詩》時的激宕。此帖是次辯才的詩韻而成。

      《次辯才韻詩帖》亦稱《過溪亭詩》《次韻辯才詩》《和辯才五谷并序》《辯才五谷并跋》。自書詩一首并序。自署書于元祐五年《書畫記》《大觀錄》《欽定石渠寶笈續(xù)編》《故宮書畫錄》等書著錄。摹刻于《墨妙軒法帖》《仁聚堂法帖》等帖。[3]《蘇東坡全集》正集卷十八收錄,題為《辯才老師退居龍井不復出入軾往見之常出至風篁嶺左右驚曰遠公復過虎溪矣辯才笑曰杜子美不云乎與子成二老來往亦風流因作亭嶺上名曰過溪亦曰二老謹次辯才韻賦詩一首》。[4]

      通過選擇吳寬《種竹詩卷》與蘇東坡《次辯才韻詩帖》作品對照,兩者都為行書墨跡本,先從(表1)中可以看到兩者之間的相似之處,從吳寬書法墨跡作品中《種竹詩卷》中挑出八個字來,同時從蘇軾相關書跡中找出相對應的字。

      表1 蘇軾選字上吳寬選字下筆法比較

      可以看出,從字的體勢到字的開合,有很多相同之處。與結字相比較,兩人用筆的相近度更為明顯,如“然”字字形上窄下寬,整體向右上抬起;“水”字最后一筆捺的處理方式,筆劃位置、形態(tài)及取勢,明顯相近,是吳寬對蘇軾書寫方式的了解與習得;“去”字的豎的起筆引帶,橫畫外連貫的折折形態(tài)也很一致。不同之處:蘇軾“我”重心在下;蘇軾“水”撇捺位置偏下,中軸線呈仰勢;蘇軾“井”字重心位置在下。

      可以通過上表看到,吳寬把蘇軾書寫特點中的字形扁,橫向空間緊密、長橫、重捺、肥鉤、重壓、重切、中段發(fā)力、方筆、鋪毫、折筆等用筆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從結構方面看:蘇軾字體取橫勢,筆畫偏肥,結體緊結。注重結字變化,或上重下輕,或左疏右密。從氣韻中可以感受到,吳寬力求運筆生動,強調自覺體現(xiàn)個人面貌,其字外柔內剛,容豪邁與細膩為一體。

      吳寬行書長卷《記園中草木詩卷》,紙本,一九五九年入藏故宮博物院?!妒汅湃帯分?,貯延春閣。卷書《記園中草木二十首》,見于吳寬《家藏集》卷十九。此書行氣錯落,氣勢連貫,字形欹側中見嚴正,用筆渾厚,逸遒,字字氣息連貫或筆斷意連,或絲牽縈帶,一任自然,如“雨過”二字中既有實聯(lián),也有虛連。氣息連貫筆筆精到,毫不含糊。

      蘇軾《榿木詩卷》圖1,又稱《書杜工部榿木詩卷帖》(杜甫堂成詩)原臺北蘭千山館藏,現(xiàn)寄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共7行56字。蘇軾跋文:共12行103字,說明榿木易長因而農家多栽植,此卷行書結字秀潤,姿態(tài)橫生,筆法遒勁。墨韻生動,為其中年時意蘊豐厚之杰作。蘇軾書杜甫詩,墨跡本,澄心堂紙本行書,19行,159字,此長卷縱72厘米,橫85.1厘米,全卷縱29厘米,橫337.4厘米。

      全卷無東坡名款,鈐有“乾隆御覽之寶”“三希堂精鑒寶”“嘉慶御覽之寶”“宣統(tǒng)御覽之寶”賈誼等印章48方(未計題跋者名章)有大德、至順、至正、洪武、永樂等年代的題跋八則。

      圖1 蘇軾《榿木詩卷》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

      此卷多用正鋒,精神凝聚,結構圓熟,字形勻稱,其墨法最有特點。在這幅作品中,蘇軾以其筆墨骨肉賦其形,以其才學品性灌注其神情生氣;吟物有所寓,詠詩有所悟,讀杜有所思,揮毫有神助,使后人“愛玩不忍舍”。下面進行兩件作品的簡要分析(表2):

      表2 蘇軾選字上吳寬選字下筆法比較

      “不”字:兩字起筆尖入,按壓轉筆撇出,向上環(huán)繞入筆寫豎筆,引帶向上再寫捺點,不同:吳寬字體更顯扁勢;

      “如”字:兩字起筆相同,“女”字旁中留白相近,使轉上開下合,空間一致,不同:筆畫末筆在吳寬書寫中為下一字引帶更長些;

      “穜”字:兩字點畫重入,橫畫方切,點畫游絲帶上聯(lián)接右半部分第一筆,不同:蘇軾書寫,左大右小,字體呈長勢;吳寬此帖,左瘦右扁,呈扁勢。

      “人”字:兩字撇畫方起輕收,捺劃重按,收筆,節(jié)奏一致。不同:兩字開合角度輕微差別。

      “落”字:上面兩點呼應,居于橫畫右上方,長斜橫,方筆起連向右上傾斜,下半部開合相宜。不同:兩字筆畫粗細不同,蘇軾字體中下半部瘦窄,吳寬字體下半部寬綽。

      “為”字:點畫尖入停頓,引帶后重新著力行筆,空間為開放,最后一筆引帶下一字體。

      二、結構特征

      吳寬《唐詩三首扇面》圖2,成化二十二年(1486),行書紙本,上海博物館藏。51歲作,其結字極緊,意態(tài)閑雅,奇正相宜,筆墨更為老健,豪宕中寓妍秀,集中反應了蘇軾書法風格的結體短肥。

      圖2吳寬 唐詩三首扇面 上海博物館

      蘇軾《人來得書帖》圖3,亦稱《人來札》《與季常書》 (人來得書)、《新歲展慶人來得書帖》 (原件與《新歲未獲展慶貼》合在一起)。行書。紙本,縱29.5厘米,橫45.1厘米。共19行,193字。其中正文行書16行,信札一則,書于元豐四年至元豐六年之間(1081-1083)。此書帖是蘇軾大約47歲時之作?!赌墔R觀錄》《大觀錄》等書著錄,摹刻于《快雪堂法書》《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等帖?,F(xiàn)藏故宮博物院,見于《中國古代書畫圖目》 (十九)。

      圖3 蘇軾《人來得書帖》 故宮博物院

      《人來得書帖》是在季常之兄伯誠死后蘇軾寫給季常的慰問信,帖后有董其昌跋,《人來得書帖》凝重,筆法流暢,為書牘杰作。

      舉出各種結構特征的字為例:

      獨體字:“不”橫撇兩筆形成空間和末尾點畫把右半部空白均分,“生”撇橫豎畫后向上引帶,豎畫垂直向下后翻筆鋒向右上使轉,最后橫畫收筆。筆法相同,結構相似;

      半包圍:“遠”與“遽”,字體呈右上斜勢,走之旁與主字內容空間都很分散;

      上下結構:“合”與“令”字,人字開合角度一致,下半部分小而聚收;

      左右結構:“斜”與“耶”字,左寬右窄,形成左右結構字形,豎畫成為長筆畫,都有抒情之意。

      三、章法特征

      吳寬《書游洞庭聯(lián)句詩》圖4,書于約成化十五年前后,行書紙本共四開,每開書心縱27.2厘米,橫16.4厘米,時吳氏四十五、六歲,所書字大如核桃般,點畫豐腴,筆墨酣暢,結字寬舒,用筆沉實有力,方圓兼施,以圓為主,運筆時抖落澀重,豎筆中鋒厚重,并常像左橫挑,捺筆微向右上,左傾有抬,略呈扁勢,雖取法蘇軾,但時有自家風貌,為吳氏精意佳構。詩中所言“貞伯”為李應禎,明季大書家。

      《中山松醪賦》圖5,亦稱《洞庭、中山二賦卷貼》,行書。白麻紙本,七張接裝,紙精墨佳,氣色如新,縱28.3厘米,橫306.3厘米。凡77行,共684字。其中前者行書32行,287字;后者行書35行,320;又有自題10行,85字,自作賦兩首,自署書于紹圣元年(1094)閏四月廿一日。為所見其傳世墨跡中字數(shù)最多者。《中山松醪賦》作於公元1093年,為蘇軾晚年所作,蘇軾貶往嶺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 (今河南睢縣)書此二賦述懷。自題云:“紹圣元年(1094)閏四月廿一日將適嶺表,遇大雨,留襄邑,書此?!睍r年已59歲。此時,蘇軾筆墨更為老健,結字極緊,意態(tài)閑雅,奇正得宜,豪宕中寓妍秀。 集中反映了蘇軾書法“結體短肥”的特點。

      兩帖真跡清初為安岐所藏,乾隆時入清內府,刻入《三希堂法帖》。溥儀遜位,被輾轉藏入長春偽帝宮,1945年散失民間。1982年12月上旬發(fā)現(xiàn)并入藏吉林省博物館。此卷前隔水、引首在散失時被人撕掉,造成殘損?!稄m州山人續(xù)稿》《古今法書苑》《書畫跋跋》《東圖玄覽編》《平生壯觀》《墨緣匯觀錄》《眼福編初集》《古芬閣書畫記》《校理中秘書畫錄》等書著錄。摹刻于《晚香堂蘇帖》《秋碧堂法書》《敬一堂帖》《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三希堂撫本》《雪浪齋蘇帖》《景蘇園帖》《壯陶閣續(xù)帖》等帖。現(xiàn)藏吉林省博物館,見于《中國古代書畫圖錄》 (十六)。

      圖4 吳寬《書游洞庭聯(lián)句詩》局部

      圖5蘇軾《中山松醪賦》局部

      兩件作品都為作者親自創(chuàng)作,《中山松醪賦》為蘇軾抄寫自作詩文,《書游洞庭聯(lián)句詩》是吳寬自作詩句,通過表3得出結論一、二、三,通過表4得出結論四、五。

      結論一字距:吳寬書寫字距較大,重心位置高。

      結論二行距:吳寬行距空間寬,呈擴展狀。

      結論三行氣:吳寬書寫中軸線為曲線。

      結論四連貫性:相連,相斷,筆斷意連。

      表5 蘇軾吳寬書作章法比較一

      1.相連:上下字之間游絲縈帶,筆筆相連。

      2.相斷:字與字之間筆畫獨立,字字起收相斷。

      3.筆斷意連:上下字之間雖無筆畫游絲相連,但筆意連接在字勢行筆當中。

      結論五節(jié)奏:1.字內節(jié)奏:“山”字第一筆為重筆,第二筆由輕漸重,末筆豎為重節(jié)奏?!岸础敝袃勺秩c水與“同”字中每筆輕重均不同,吳寬對字體書寫表達了自己的理解,但是輕重交替起伏不變。嶺字中“山”字頭第一筆重筆,“今”字撇畫延長慢收,“頁”字橫畫輕入回轉,兩點短而有力,橫折右側豎畫偏重,末筆捺點按住收筆。2.字外節(jié)奏:字與字之間的書寫表達不同,輕、中、重為節(jié)奏體現(xiàn)。吳寬書寫節(jié)奏為: (從上至下)重輕重中重、輕中重中;蘇軾書寫節(jié)奏為: (從上至下)中中輕重、重重輕重。

      作品令我們感到了吳寬在書寫時對蘇軾用筆上的透徹理解,也同時看到了在其尊崇蘇軾書寫意趣的基礎上略有新意的書寫方式。

      正是吳寬高潔、謙虛、博愛的人生態(tài)度,自然地與蘇軾的藝術格調相通,使他在看到四百年前的蘇軾時,有了一種默契與暗合。正是這樣的藝術追求,使他會不遺余力地去接觸蘇軾作品。除去蘇東坡,其他字體一概不涉。吳寬因深刻地理解了蘇軾,便積極主動地去用他的行動去表達蘇軾。也不枉是這種跨百年時空倆人依然能穿越在同一思想境界的智者。故在吳寬的人生選擇和處事態(tài)度的選擇上都是與蘇軾相似的。

      在蘇軾字中,他看到了文人士大夫不能言表的浩然正氣與灑脫;從蘇軾身上,他找到了其內心深處默然認可的大浪淘沙的取舍;看蘇軾為官,他得到了近千百年來不曾遇見的豁朗心境與情懷。千年后再品味兩人,吳寬與蘇軾是相同的人品貴重,相近的人生格局,不同的是留給了世人耐人回味的智慧啟迪。

      表4 蘇軾吳寬書作章法比較二

      結 論

      在吳寬與蘇軾墨跡本的比對中,找到了吳寬與蘇軾共通的人生哲學——無論從文化影響,詩文表達、書寫意味上。尊其心而通其意使吳寬“肆意”的享用著蘇軾這位師長給予的養(yǎng)分。使吳寬的一生得到了儒釋道的法理點撥,安然祥瑞。

      注釋

      [1]蘇軾:《東坡題跋》卷四,見《叢書集成初編》,第80頁。

      [2]何亞軍:《吳寬書學思想研究——以匏文家藏集書法題跋為中心》,2013年,24頁。

      [3]水賚佑:《蘇軾書法史料集》下,上海書畫出版社,201701,1474頁。

      [4]水賚佑:《蘇軾書法史料集》下,上海書畫出版社,201701,186頁。

      猜你喜歡
      行書蘇軾書寫
      行書納蘭性德《長相思》(35cm×35cm)
      關東學刊(2022年3期)2022-10-14 11:51:02
      Unwritten 尚未書寫
      行書釋函可《偶感》(70cm×45cm)
      關東學刊(2022年2期)2022-08-25 08:36:54
      用什么書寫呢?
      腳踏實地
      海燕(2021年7期)2021-07-02 08:38:32
      從善如流
      蘇軾“吞并六菜”
      蘇軾吟詩赴宴
      離婚起訴書寫好之后
      書畫
      辽源市| 南投县| 泉州市| 长武县| 尤溪县| 泗洪县| 克什克腾旗| 石景山区| 自贡市| 永修县| 油尖旺区| 漯河市| 仁化县| 桃园县| 古浪县| 五指山市| 苏州市| 曲松县| 漳州市| 揭阳市| 周至县| 临潭县| 西乡县| 松原市| 黄陵县| 枣阳市| 桐乡市| 固原市| 宜丰县| 建始县| 浮梁县| 巴青县| 隆回县| 贡嘎县| 巴林右旗| 丹东市| 老河口市| 株洲市| 耒阳市| 苏尼特左旗| 昔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