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鴻鵬
《明萬歷乙酉科中式舉人從姪于陞墓志銘》,出土于山西省臨汾市,此墓志為青石石質(zhì),方形,寬54.5厘米,長58厘米,高15厘米??瑫?,27行,26列,共660余字,周邊刻有花紋,志石左上部分、右上部分和中間部分均有明顯殘缺。志文如下:
進士任陜西鳳翔府岐山縣知縣,從叔吉陽于邦棟撰。
嗚呼!陞姪,余宗族子姓中之英雋也,而何以至是耶?而何天予之,而復奪之耶?惟余宗自始祖而下,世業(yè)耕讀。其囗明經(jīng)薦科貢者,代不乏人。登歲貢者,若高大父海,叔大父憲。登鄉(xiāng)貢者,有若伯大父容,中正德庚午科鄉(xiāng)試。余叨中嘉靖乙卯科鄉(xiāng)試。繼囗陞姪中萬歷乙酉科鄉(xiāng)試。曩陞報捷時,余已屢躓春官,猶卒業(yè)山舍。囗婕至喜不自勝,乃呼兒囗,語之曰:吾焉用歿歿為哉?當以此志屬之囗子足矣。是歲冬,應隨計吏赴試,余適丁內(nèi)艱,不果與陞偕。明春丙戍囗月,禮闈榜開而陞姪亦不果中。余固訝之,且謂甲第可立待也,比給囗歸省,遂厭薄舉子業(yè),若心罔所事事,日惟談爛柯酣杜康,以是覯痻囗囗而逝,不能一言及后事?嗚呼異哉!嗚呼痛哉!夫以姪之美質(zhì)奇才,囗年登科,天之予之者不為不厚矣。而弗假之以年,俾得大售,其才奪囗,一何速哉。詎生于嘉靖四十年九月初十日,卒于萬歷十六年六月囗四日,以其數(shù)考之,僅二十有八歲耳。先是星者曰:日主大弱相者曰囗囗無光。豈術數(shù)之說自有真哉!抑值茲夢夢未定之天哉。姪諱陞,囗允升,別號鳴瑀。配陳氏,邑人陳九德女。生子男二,長夢麟,次兆麟。囗之日,余從兄近坡公傷悼劇甚,二子尚幼,其于相地送囗囗囗不盡為謀,以故窆居淺土,茲不幸近坡囗卒,二子從治命卜地于城東廓門外壩上之新阡。諏吉七月初二日,囗囗穴之東次而遷葬焉,先期泣乞余銘。嗚呼!余既銘吾兄矣,又何忍囗囗姪哉!情切感深,聊述吾姪生平始末,梗槩灑淚而為之銘囗囗。
囗囗囗有生兮,天予之良。惟姪之無生兮,天奪之藏。既予之而復奪之,囗囗囗為乎返常。淵有珠兮潛厥光,山有王兮含厥章。有子象賢兮囗囗囗囗衍余慶于吾門兮而熾而昌嗚天道兮果不于常。
囗囗囗囗歲次囗末七月初二不肖孤子囗麟 兆麟泣血銘石
根據(jù)志文可知,此志由墓主的叔叔撰寫,墓主于陞生于嘉靖四十九年,卒于萬歷十六年,于陞生前考中過萬歷年間乙酉科鄉(xiāng)試,去世時僅28歲,膝下有二子。
此碑契刻于明神宗萬歷年間,從志文推測,墓主地位在當時不是太高,因此書手水平在當時的社會地位與墓主人身份應相差無幾,其水平也不算太高,應該也是不知名的民間書手,但從此志文風格來看也深受當時流行于上層官僚書風的影響。而明朝正是臺閣體之泛濫時期,明代臺閣大臣是使用臺閣體的主要群體,因此在官方修書、科舉考試中都無不受其影響,以至于民間書手也會受到影響。正如黃惇先生在《中國書法史·元明卷》中所言:“臺閣體雖以中書舍人為主體,但卻蔓延至整個朝野,所以臺閣體書法,又并不只限于中書舍人們的書法。”因此此墓志具有臺閣體的大部分特征:大小相等、結(jié)構(gòu)緊密、俊美方正、狀如算子等。
此墓志風格表現(xiàn)出一種清秀、俊朗、典雅的氣息,整體給人一種筆畫端莊的視覺感受。并且用筆以方筆為主,棱角分明,字形偏長,應規(guī)入矩。大致有以下特點:一是結(jié)體穩(wěn)重,一反魏晉時期墓志所呈現(xiàn)出的欹側(cè)之態(tài);二是儀態(tài)瘦勁挺拔,給人一種方整之感;三是雙刀刻就,線條干凈流暢,流美之感撲面而來。四是碑文布局統(tǒng)一規(guī)整,字距較窄,行距較寬,點畫之間筆斷意連,但不免有刻板之疑。
劉濤先生《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中曾說過:“對于士族書家,書法在他們的人生中不算重要的事情,只是貴族生活的必要點綴,精神生活的娛樂項目……領導著書法潮流。而在下層書家眼中,他們以學書為業(yè),勤苦練習,希望以一手好字化為上升資本,所以書法對于他們來說是生存手段,必須要追隨上層書風?!弊晕簳x以來,當?shù)赖臅掖蠖际歉唛T一族,明朝善寫臺閣體的書家也同樣如此,譬如有楊士奇、楊榮、楊溥等人,這些人位高權(quán)重,把持了政府權(quán)柄,固然能夠輕易引領當時的書風。因而庶人書家為了考取功名、混跡仕途、光耀門庭,自然而然地去追隨當時的潮流,對彼時的士族書法進行描摩也就不足為奇,難免淪落為華貴之胄的附庸了。臺閣體也就從上至下地流傳開來,因此此墓志書風受到當時臺閣體的影響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筆者認為,當時明朝的臺閣體書風更甚于唐楷法度之嚴謹,缺少了魏碑之天真爛漫,限制了書法藝術的個性發(fā)展,嚴重阻礙了藝術的創(chuàng)造,個性的發(fā)揮。正如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所言:“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碧拼懈傻擉w,宋朝時出現(xiàn)了院體,明朝的臺閣體也不是空穴來風。筆者認為臺閣體雖然有不被人稱道的一面,但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書寫者那種對書法的虔誠、敬畏、一絲不茍的書寫態(tài)度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習書之路,道阻且長,面對博大精深的書法藝術,取其精華,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不也是我們應有的態(tài)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