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江寒雪散文小輯

      2019-07-02 16:42
      西部散文選刊 2019年6期
      關鍵詞:范仲淹

      江寒雪,原名黃建南。先后在《奔流》《西部散文選刊》《參花》《解放日報》《新華日報》《太湖》《姑蘇晚報》等報刊發(fā)表詩歌、散文、散文詩、小說等文學作品60余萬字。出版有散文集《一川煙草》《落花人獨立》。曾獲全國第四屆“中華情”詩歌散文大賽金獎。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范仲淹研究會理事,蘇州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

      風水寶地

      姑蘇城內,觀前街西北約一里地開外的一條陋巷內,留存有一宅千年古跡,乃北宋名臣范仲淹的祖宅所在,如今則是一所著名的學校:景范中學。景范,乃敬仰范仲淹之意。范仲淹一生在政治、軍事、文化與教育等領域均有諸多建樹,可供敬仰之處頗多。正因如此,他逝世后,當時的仁宗皇帝賜予了他封建時代至高無上的榮譽:文正公。但作為景范人,恐怕所敬仰的還在于范仲淹舍家宅設義莊辦義學的這一千古義舉!

      北宋仁宗皇祐元年,即公元1049年深秋,已是重疴纏身的范仲淹正在杭州任上做他一生中的最后一任知州,也許是因為他年事已高愈發(fā)思念故鄉(xiāng)親人的緣故,也許是因為他自我預感大去之期將不遠而意欲最后一次造福桑梓的緣故,他修書一封委托范氏宗族長老,決定將位于姑蘇城中心臥龍街(現(xiàn)人民路)西側的祖宅捐出,設義莊辦義學以周濟、教化族眾,并于城外西郊天平山腳下購置千畝糧田,將田中產出充作義莊義學資費。其實,早在宋仁宗景祐二年,即公元1035年,范仲淹任故鄉(xiāng)蘇州知州時,他便在臥龍街西邊的南園(今蘇州中學),設立了蘇州州學,并聘請當時的名儒胡瑗為教授,掌管學校事務。但州學畢竟是官府辦學,屬于精英教育,普通庶民是無法企及的。現(xiàn)在有了義學,貧寒子弟也有了接受教育的機會,這不能不說是一樁功德無量的善舉!更為難能可貴的是,義學的施教對象后來還擴大到范氏以外的外姓貧寒子弟。

      每每讀到這段歷史,我常常會情不自禁地遐想:作為一名封建士大,范仲淹何以會有如此高古的情懷呢?這要從范仲淹的苦難童年說起了。范仲淹2歲喪父,因為是庶出,又為范家所不容,于是被迫隨母親改嫁到山東鄒平朱氏,大約到了他15歲那年,他在一次與朱氏兄弟的口角中無意間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于是憤然離開朱家前往河南澧泉寺發(fā)憤苦讀,從此走上了學優(yōu)而仕的道路,并最終認祖歸宗。都說人的童年經歷會影響其一生的發(fā)展,范仲淹童年的不幸經歷,便讓他擁有了一份顧念黎民蒼生的悲憫情懷。義田活族,義學化眾,這大概就是范仲淹對這些身處社會最底層民眾的最根本的人文關懷。范仲淹的這一義舉當時便得到了朝廷的肯定與褒獎,一時間,東南沿海一帶興學之風日盛,各種義學、書院如雨后春筍紛紛涌現(xiàn)。范氏義學影響之廣可見一斑。后來,雖經時代嬗變與歷史滄桑,但辦學之風在范義莊這方土地上卻薪火相傳,綿延不絕。史載最遲到元代初年,范義莊曾一度改名為文正書院,且規(guī)模大增。在范氏后人與地方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下,范義莊這塊風水寶地以后歷代均為辦學場所,從無移作他用。

      其實,義學也好,書院也罷,都是類似于私塾的一種民間教育機構或場所。我們姑且不論其教育內容如何,單就其教育形式而言,是無比靈動極富創(chuàng)意的:講會制度,討論形式:褒貶人物,臧否歷史;師生激辯,意氣風發(fā)。一言以蔽之,是一種思接千載、神游萬里、融通古今的“活”的教育。這對于班級授課制背景下弊端百出的當下的基礎教育,不能不說是極具啟迪意義的!教育的真諦不僅在于讓學生“知”,更在于讓他們“悟”;知道的都是別人的,悟到的才是自己的。瀏覽千年前蘇州州學與范義莊義學的相關史料,我的眼前仿佛還會浮現(xiàn)出一幕幕莘莘學子們體悟先賢圣者真知灼見的場景。他們的舉手投足、音容笑貌,栩栩如生,那么真切,有那么靈動!

      而我們的先祖對于辦學場所的選擇也是十分講究的。傳說當年范仲淹任蘇州知州時,曾有高人指點,說是南園與范義莊分別處于臥龍街這條神龍的龍首與龍腰,乃風水寶地,故建議范仲淹興建家宅,則可保世代興旺富貴。范仲淹聽罷,說:與其一家富貴,不如讓眾人共享富貴。于是,他便先后把這兩塊風水寶地劈為州學與義學。傳說的真?zhèn)喂们也徽摚吨傺偷那閼盐覀冇纱藙t可見一斑了。而且,只要對比下宋代的“平江圖”,便不難發(fā)現(xiàn)當年的州學與義莊義學所在地,襟帶胥江連通太湖,南望排闥青山,北依報恩寺塔,確為風水佳絕之處。

      木槿花開洗馬巷

      我供職的學校西面有一條巷子,名叫王洗馬巷。東頭起始于中街路,曲曲幽幽地向西邊逶迤而去,消失在一片人煙稠密的居民區(qū)里。

      最初被它吸引緣于巷口那一簇木槿花。九月的午后,一場新雨剛過,整個城市清清爽爽的;街道上一改往日的車水馬龍,出奇地安靜;空氣里彌漫者陣陣花葉的清香。我漫不經心地走著,來到了一個岔路口,正下意識地選擇著繼續(xù)前行的路徑。猛抬眼,巷口的風火墻腳跟,一簇木槿花開得正濃:墨綠色葉子密密匝匝的,葉面上還滾動著晶瑩的雨珠;艷麗的花朵探出葉叢,招搖著,白的素雅,紅的嬌羞,黃的鮮嫩。一時間,整個古城的俏麗仿佛都被它們詮釋得風情萬種了!我抬頭看看路牌:王洗馬巷。

      王洗馬巷?古代養(yǎng)馬的場所?抑或是哪位王姓的洗馬官的宅子所在?帶著疑惑,我信步走進巷子。巷子靜靜的,磚塊鋪地,寬約兩米;兩旁全是民居,彌漫著濃濃的市井氣息,跟古城別的什么尋常巷陌并無兩樣。巷子兩邊全是花花綠綠的草木,高高低低錯落有致地蔥郁著。最靈光的是緊挨著巷邊的那些個木槿了,它們有的擠擠挨挨地聚集成一堆,狀如少不更事的小姑娘,叫著鬧著,將一張張白皙皙紅粉粉黃燦燦的笑臉天真無邪地綻放;有的在人家的門前站成一圈,以自己修長的身子把那一方方城市中的田圃忠誠地護衛(wèi);也有的自由自在地逍遙于墻角,與別的花花草草相伴相親,盡情游樂,全不顧巷內的歲月流轉與巷外的是是非非。

      不知不覺間來到一座古建前,正門楣上赫然寫著“玄妙精舍”四個大字。極想進去探個究竟,只可惜大門緊閉著,一聲聲叩問換來的竟是一陣陣木然的失落。轉身在門前的一個小游園里坐定,但見一位七十來歲的老者正斜靠在一把藤椅里聽評彈,雙眼微閉,體態(tài)懶散,煞是專注,以至于老半天了也不見其呷一口面前石桌上那壺茶。而斷斷續(xù)續(xù)的弦索聲聲里,說書先生聲情并茂地演繹著的,仿佛是某一段前朝往事。待其一檔評彈欣賞完畢,我便挨過去搭訕。言語間,方知這是一位祖祖輩輩都居住于這條巷子的老蘇州,如今兒女們都四散了,只有他和老伴依然廝守于此。向他打聽巷名的由來,他告訴我,此巷是古城為數(shù)不多的最古老的巷子之一。當年吳王伐越,把西施占為己有,讓越王勾踐當了自己的馬夫。傳說勾踐當時就被看守居住在這條巷子里,每當吳王要騎馬從古城西門金門出城,勾踐便在前面牽馬而行。后來,這條巷子便被后人命名為“王先馬巷”,意為在吳王前面牽馬先行?!跋取迸c“洗”古為同音同義詞,再后來,此巷便叫做“王洗馬巷”了。

      老者言之鑿鑿,我是感慨萬千。遙想勾踐當年因國小勢弱不幸淪為吳王夫差的階下之囚,受盡屈辱;此后被吳王釋放回國,臥薪嘗膽勵精圖治,若干年后竟把吳王夫差給滅了,悉洗前恥。這又不禁讓人想起了木槿花,木槿經秋而冬,花落葉衰,看似殘枝枯??;但一到來年春天便又神奇地翠葉青青,繁花茂密,而且由春而夏,歷夏而秋,蓬蓬勃勃地蔥蘢個酣暢淋漓,讓人嘆為觀止!這木槿的意志之堅韌、生命力之頑強與意態(tài)之淡定,與勾踐是何等地相似哪!

      回顧周遭,木槿花開。

      恍惚覺得,這看似平凡的花兒從遙遠的春秋一直開到現(xiàn)在,生生不息。

      城隍春申君

      周日的午后,在家閑得發(fā)悶,夫人提議去城隍廟看看。

      出觀前街往西,跨過人民路,沿景德路走上十多分鐘的路程,右手邊便是城隍廟了。廟宇三進三間,煞是宏大氣派。里面冷冷清清的,全沒想象中的熱鬧;大概要到廟會的辰光,才會如電視熒屏中所見的那般鬧猛吧?循序往里走去,每個殿堂里,所見的都是歷代蘇州各處的土地或城隍老爺們,一個個正經跪坐。其次便是道教知識的宣講了,圖文并茂,輔之以實物佐證。

      夫人是位信女,對著面前的每一位尊神都雙手合十地膜拜,舉止極為虔誠。我卻難免心生狐疑:城隍城隍,所祭祀的應該是本城的神主??少即髠€蘇州城,悠悠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怎么就沒有一位主城隍呢?向坐在二進享殿門角邊閉目養(yǎng)神的老道討教,老道沉思良久,淡淡地說:以前好像有一位的,就是春申君,廟宇就在西邊的湯家巷里。

      我和夫人來了興致,決定去那邊一探究竟。

      告別城隍廟,沿著景得路繼續(xù)往西,過環(huán)秀山莊,向北便折進了湯家巷。這是一條充滿市井氣息的巷子,窄小、喧囂而有點雜亂。興許是周末的緣故吧,兩邊臨巷的店鋪熱鬧非凡,小飯館、理發(fā)店、雜貨鋪、水果坊——林林總總地敞開著,不斷地吸納、傾吐著來來往往的人流。我們側著身子,小心翼翼地在人流中穿行,并一路打聽;最后在一位老蘇州的指點下,終于在此巷與王洗馬巷的交界處,覓得了春申君廟。

      站在門口,仔細打量它的形制,整個建筑黃墻黛石基礎,保存完好,雖沒有城隍廟那般的氣宇軒昂,卻也不失凜凜然的王者風范。只是原本的三個大門如今只剩中間一個敞開著,左右兩個已被改造成了窗戶,我們站在門口,似乎聽到里面?zhèn)鱽砹艘魂囮囇b修的聲響,還有兩三個進進出出的工人。我暗自高興:看來這廟宇正作內部修葺呢!穿過門廊徑直走到大殿前的天井,除了一口大缸和一鼎碩大的銅香爐與東面墻角一帶的一壇花草樹木,幾乎空無一物,大殿里也是空落落的,只有一位道士模樣的老人在打理著里面零碎的物件。上前打聽方才得知,這是要搬遷呢。我疑惑了,問:

      “是翻修后回遷嗎?”

      “不回來了。這里要騰出來出租了。”老道幽幽地回答。

      我向老道詳細詢問緣由,方知老道原來是玄妙觀的,五年前蘇州城隍廟由此地正式搬遷至景德路之際,因為自覺年事已高而又不堪那邊的喧鬧,便主動要求來此地做看護的。誰知近期此地不知怎么地竟被哪家公司看中了,說是要做什么經營場所,就只能離開了。這不,他還沒搬遷完畢呢,外間已經在裝修了。說話間,老道一臉的失落與無奈。

      聽罷老人的訴說,我更是失落加憤懣了!春申君何許人呀?稱他為我們這座擁有兩千五百年歷史古城的再生父母一點也不為過!遙想春秋戰(zhàn)國之交,越亡吳,楚又滅越,數(shù)百年間兵戈殺伐,闔閭大城幾成廢墟。后來楚王封吳地給春申君,地域之廣涵蓋如今的浙北、蘇南以及上海等地區(qū)。可春申君不是來接受封地享樂的,他是個心念蒼生的郡王,他用畢生的精力疏浚河道,重建城池,終于使闔閭大城再現(xiàn)昔日的風采,就連司馬遷到達吳地后也不禁感嘆道:“盛矣!”正因如此,歷代吳地民眾立廟祭奠他,把他當作這座城市的城隍老爺。甚至還以地名、江河名來永遠懷念他,郊外的黃埭古鎮(zhèn)、上海的黃浦江便是最好的例證。而如今有人居然要將這座城市留給他的唯一的一點念想給“出租”了,這是何等讓人不堪與揪心的行徑哪!

      返回到大門前,兩棵八百多年高齡的銀杏古樹依然繁茂蒼翠,仿佛是高聳著的這座城市對先賢的濃濃的思念。夫人因為無處膜拜,便對著這兩棵古樹雙手合十,默默禱告。

      “莼鱸之思”的人生智慧

      夜讀《世說新語》,得其“識鑒”篇載曰:“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俄而齊王敗,時人皆為見機?!?/p>

      想來,這便是莼鱸之思的出典吧?但印象中,自古以來為歷代文人墨客所津津樂道的莼鱸之思從來都是思鄉(xiāng)之情的代名詞;而劉義慶在此處卻是編入“識鑒”篇中的,意思是這是個供有識之士作借鑒的故事。那么,張季鷹的“見識”表現(xiàn)在何處呢?

      原來這張季鷹便是張翰,蘇州吳江人士,為西晉時掌握朝廷實權的齊王司馬炯的幕僚,并深得齊王重用。一個深秋的午后,身居京城洛陽的張翰正端坐自家宅第的書房讀書,忽見敞開的南窗吱呀一聲自動關閉。他以為是丫環(huán)怕他受涼特地關上的,并沒有在意;可過了一會兒,窗戶卻又嘭的一聲自動打開了。詫異之余,他踱到窗前想一探究竟,卻見窗外風聲四起,整個庭院樹木蕭蕭,落葉滿地。于是,他索性放下書本,徑自來到庭院漫無目的地踱起步來。只見他走走停停,又停停走走,時而極目四望,時而低頭沉思,良久,口中念念有詞道:

      秋風起兮佳景時,吳江水兮鱸魚肥。

      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得兮仰天悲。

      這便是著名的《思吳江歌》了。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風蕭瑟,讓羈宦京洛多年的張翰不禁悲從中來,此刻,她想起了家鄉(xiāng)吳江的溫山柔水,想起了四野滿地金黃稻熟豐收的景象,想起了太湖碧綠滑膩的莼菜、潔白鮮嫩的茭白和活蹦亂跳的鱸魚,還有那溫情脈脈的慈愛父母、兄弟姐妹與故交知己。秋風肅殺,更讓宦海沉浮的張翰有一種不祥的預感,他隱隱覺得一場血雨腥風即將降臨。自己所依附的齊王獨斷朝綱、專橫跋扈,其他郡王個個蠢蠢欲動、暗藏殺機,血腥的殺伐隨時都可能發(fā)生。想自己當年也曾躊躇滿,奮力攀爬,經過層層察舉,終于躋身政壇。本想大展宏圖,兼濟天下,造福黎民;怎奈君王暗弱,朝臣弄權,軍閥割據(jù),全然不顧民生疾苦。如此惡劣的環(huán)境,讓微如草芥的自己如之奈何?也罷也罷,不如及早引退,另作他圖!想到這里,他轉身返回書房,立馬揮毫草就一紙辭呈,又當即差人送至齊王案頭。第二天,張翰便輕車簡從,帶著妻兒逃也似地返回了家鄉(xiāng)吳江。

      不到一月時間,果真從京洛傳來了齊王兵敗被殺,其親戚屬僚悉遭株連殺戮的消息。僻居家鄉(xiāng)吳江的張翰驚恐之余,不禁暗自慶幸自己當初的明智之舉。此后,張翰不問政治,利用其名門望族的聲望在家鄉(xiāng)幫助鄉(xiāng)親修水利、事農桑、修橋補路,閑暇之余便吟詩作賦,直至終老。

      作為西晉名人的張翰的這一舉動,對后世官宦文人,尤其是蘇州士子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東晉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掛印辭官,隱居廬山南麓,種豆賞菊;盛唐王摩吉亦官亦隱,逍遙終南山中,與清泉松竹為伴;南宋范成大自號石湖居士,遁跡太湖之濱,過著漁樵生活——他們秉持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人生信念,居廟堂之高就為民請命,造福蒼生:處江湖之遠,就修身養(yǎng)性,鉤深致遠??梢哉f,儒家的積極入世,建功立業(yè)是他們人生的前庭,道家的趨利避害、怡情山水則是他們生活的后院。蒼茫塵世間,人生路途上,他們悠游自如,進退有度。他們儒道兼修,是生活的智者!

      而這方面的杰出代表,當數(shù)同為蘇州人的明代大學生王鏊。王鏊是洞庭東山陸巷村人,他從小聰穎異常,8歲能讀經史,12歲能作詩。明成化十年(1474),王鏊在鄉(xiāng)試中取得第一名“解元”。翌年,會試又取得第一名“會元”。一時盛名天下。他歷任侍講學士、少詹事。正德元年(1506)擢吏部右侍郎、累進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次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明世宗時,宦官劉謹弄權,大批忠良慘遭誣陷,作為當朝宰相的王鏊憑借自己的威望與智慧從中周旋,巧妙地保護了大批忠臣良將。同時,他又不停地向世宗進諫,并試圖規(guī)勸劉謹,均無果而終。失望之余,王鏊毅然稱病歸隱故鄉(xiāng)洞庭東山。當時的東山還是茫茫太湖中的孤島,山民與外界的聯(lián)系必須依賴水運。王大學士便帶領家鄉(xiāng)父老修山路,筑碼頭,建村莊,授蒙童,澤被鄉(xiāng)里,深得鄉(xiāng)親愛戴。晚年,他還著書立說,計有有《姑蘇志》、《震澤集》、《震澤長語》等多部作品。就連他的同代同鄉(xiāng)性情孤傲的唐伯虎也贊美他道:“天下文章第一,山中宰相無雙?!?/p>

      人生貴有智,進退皆自如。其實,進也罷,退也罷,我們的先賢們,都在以不同的方式造福民眾,奉獻社會;因而他們的人生總是熠熠生輝的。

      來生愿做一棵樹

      老人將自己拋置于一方山旮旯里。

      兩間瓦房是祖上的遺產,一棵老櫸樹已有數(shù)百年高齡。瓦房依山,雖幾經修葺卻依然保持著粉墻黛瓦的蘇式風味;老櫸樹矗立于門前的青磚場地,枝柯交錯,濃蔭遮蔽。一條土路從場地的西南角拋出,彎彎繞繞地纏系于山腳下,將山峰那一頭的村莊連起。

      老人,老屋,老樹,一副離群索居的意態(tài);卻又與世俗生活又保持著若即若離的聯(lián)系。

      深秋了。老櫸樹葉枯黃了,有一搭沒一搭地飄落下來,如老人的思緒。樹下,一張青山石桌,橢圓;上放一盞碧螺春茶,清香。桌邊,端坐一人,乃老人?,F(xiàn)在是午后,老人勞作之余的小憩辰光。山腳下墾荒辟地,蒔種蔬果,鋤草松土施肥收割,老人自食其力,從不停歇。在老人看來,勞作是其退休生活的一部分。環(huán)視青山,呼吸新鮮空氣,飲食時鮮蔬果,看天光云影流轉,賞四時佳景嬗變,實乃人生之大幸。

      老人少年離開山村,外出求學謀生,娶妻生子,輾轉數(shù)地,一輩子干的都是教書育人的行當。如今他退休了,厭倦了四處漂泊,厭倦了都市喧囂,終于說服子女,安頓老伴,只身回到生養(yǎng)自己的山村,收拾廢置多年的老屋,恢復了自己大山兒子的身份。老人剛回老屋的那天是一個秋日的黃昏,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那種黃昏,老人緊緊抱住了門前的那棵老櫸樹,然后便是一遍又一遍的撫摸,一次又一次的端詳,當他發(fā)現(xiàn)老樹還是那樣粗粗壯壯似乎跟童年記憶中情形一模一樣,而自己卻已由當年天真爛漫的少年變成了一位耄耋老人時,不禁感慨萬千,悲從中來。老人終于明白,與樹相比,人生是何等的短暫與渺小?。?/p>

      其實,老屋門前原本有三棵老櫸樹的,據(jù)說是老人的曾祖父種下的。老人還有兩個哥哥,和他一樣都少年外出求學謀生,在山外的都市安了家,從此沒有回來過。老人至今還清晰地記得,當年自己的父親曾指著門前的三棵老櫸樹對他們兄弟三人說:自西向東,由大到小,每人一棵。如今,其它兩棵因為長得樹干挺拔,被山外的綠化隊看中了去,成了不知什么城市什么地方的景觀樹,就像老人的兩個哥哥。但讓老人心疼的是,它們被移走的時候全都被砍枝削葉剁根須的,還五花大綁,弄得已經不成樹樣。更讓老人傷心的是,其中一棵居然于移栽兩年后莫名地枯死了。而唯獨這棵因為不成材,又全身長滿結痂,如同老人身上的肉贅,依然扎根于故土。老人真為它感到慶幸,因為老人堅信,樹和人一樣,都是依戀故土的。因為無才而幸免于難,這個道理讓老人咀嚼了良久。

      幾乎不時地有朋友到山里來探望老人,而且全都眾口一詞地稱贊老人是老樹的主人。老人卻說,才不呢,這老樹才是自己真正的主人呀!生年不滿百,與老屋老樹相比,人才能活多久呀?老樹送走了自己的曾祖父、祖父與父親,不久的將來必將把自己也送走呢!這一代又一代的生命,全在老樹身邊悲歡離合地活,悄無聲息地走,老樹卻不驚不躁。更何況,這老樹不爭不強,端正安詳?shù)鼗?,恬淡從容地活。熬罷四時,坐斷紅塵,活出了一派生命的大美氣概!

      所以,老人說,來生愿做一棵樹,永遠活在這山間,活它個地老天荒!

      十全街

      秋風乍起,梧桐樹葉瑟瑟飄零,飄零成金黃一地。黃昏幽暗的天光里,它們如同天國降臨的精靈,翩翩起舞,為十全街又一天的盛裝晚會作著曼妙的預熱。

      街燈亮起來了。十全街睜開迷離的睡眼,打著哈欠,伸著懶腰,舒活舒活腿腳筋骨,終于從白天的沉睡中蘇醒了過來。緊接著,商家店鋪門楣上、頭頂上的霓虹燈也次第綻放起來了,紅澄澄、黃燦燦、綠瑩瑩——整個的是一片熒光閃爍的燈?;▍?。而幾乎就在同時,樓上樓下店堂內的燈火也全部亮了起來。站在葑門口望去,此時的十全街就像一位盛裝而出的女子,娉娉婷婷,笑意盈盈,光彩照人。

      光彩照人的佳麗從來都是魅力四射,招引著八方高朋??矗袄县惪恕辈艔暮]喩习叮愦掖亿s來與睽違已九的老友“摩根”敘舊,他們端坐于巴臺前,在叮當作響的碰杯聲里,將一瓶瓶威士忌化作海天風雨中的談資唾沫,那爽朗的笑聲伴隨著粗獷的音樂,在整條街面上四處飛濺?!皝y世佳人”定是剛從硝煙彌漫的中東地區(qū)逃遁而至,左顧右盼的秋波里潛藏著深沉的憂郁,期盼著能在這人間天堂的溫柔鄉(xiāng)里尋覓些許慰藉。歸隱山林的“布依侯”大概塵緣未了,今晚居然也趕熱鬧來了。你看他一襲青布衫,長須飄飄,才吃完“老蘇州私家菜”,又踱進“水天堂”,與三五知己共敘“小城故事”。一對舊日戀人在鞋巴“偶遇”,“伊人”依舊,“紅酥手”依舊,只是青春不再,世事滄桑,不禁悲喜交加,感慨萬千。新潮的美眉們永遠是“羅曼蒂克”的天使,她們從“女人星”做完美容,便急忙趕去與心中的白馬王子“八分鐘約會”——

      更多的是平頭百姓,普通顧客。街面上摩肩接踵,熙來攘往。人們自由自在地閑逛著,沒有什么目的,也就是隨意走走,散心消遣而已。恩恩愛愛的小夫妻,和和美美的三口子,勾頸搭背的哥幾個,三五成群的小姐妹。時裝店挑挑揀揀,鞋襪店看看試試,首飾行盤亙徘徊。渴了乏了去茶座,懈了倦了喝咖啡。手里拎著大包小包,臉上掛著心滿意足。

      不覺已是意興慵懶,燈火闌珊。

      燈火闌珊處,網(wǎng)獅園似一位滄桑老者,靜靜地佇立著,日復一日,寒來暑往。自前清而民國,從民國到現(xiàn)在,在這位老者眼里,十全街儼然是一位青春永駐的姑蘇女子,端莊而風情萬種,優(yōu)雅又深諳世故,含蓄卻盡顯喜怒哀樂。她笑似牡丹盛開,哭如杏花帶雨,幽怨成深巷丁香。

      光陰荏苒,流走的是匆匆過客,不老的是十全街。

      水鄉(xiāng)的橋

      江南水鄉(xiāng)多橋。條石壘的,塊磚砌的,木板架的,千姿百態(tài),橫跨于水鄉(xiāng)縱縱橫橫的河流上,而且大多沒名沒姓,樸實平凡得讓你幾乎忘卻了它們的存在。但細細想來,它們又無處不在,構成了江南水鄉(xiāng)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水鄉(xiāng)的房屋全都依水而筑,隔河相望。河水潺湲地流去,兩岸的街道也就迤邐地延伸,小則為村巷,大則成集鎮(zhèn)。連接兩岸的橋往往坐落在村巷或集鎮(zhèn)的中心。條石壘砌,高高地橫跨在河道上,像一張拉滿弦的弓,給人一種渾厚凝重的的感覺。橋的一頭是街面,從橋堍向兩邊分開,碎石路面發(fā)出幽暗的年九日深光亮,讓人想起它與這鎮(zhèn)這橋同樣悠久的歷史。銅鐵鋪的叮當聲,綢緞莊、雜貨店的熙來攘往聲,更把小鎮(zhèn)寧靜平凡的日子捶打叫鬧得有聲有色。橋的另一頭是民居。一個個油鹽醬醋的日子,實實在在地堆疊起一戶乎粉墻黛瓦的人家。裊裊炊煙飄逸起溫馨的感覺,花卉庭院敞開著安逸的情懷;家長里短的話題夾雜著如詩如畫的傳說,更在老婆婆的絮叨里、老爺爺?shù)臒煻分袕浡v,融入水鄉(xiāng)數(shù)千年氤氳不散的水氣煙嵐里。

      橋頭的社廟背水而立。社廟門前有片很大的場地。中央照例婆娑著兩棵古銀杏,枝干粗壯,盤曲嶙峋地遮蔽著整片場地。

      平日里,它是一個天然的農貿市場,方圓數(shù)十里的鄉(xiāng)親們都來此設攤趕集做買賣。一到農閑的晚上,它又成了一處理想的露天電影放映場。放映機架在場地中央,白幕布掛于兩棵古銀杏之間,天一擦黑,電影就開始了。場地里早已擠滿了人,晚到的只能踮起腳遠遠地站在場外觀看,也有的干脆蹬到幕布背面的橋欄上,看起“反電影”來。

      幾個調皮的孩子覺得這樣看挺有趣,便忍不住從場地里鉆出,也擠到橋欄上來;看著看著,一不小心掉進了河里,把岸上的人們急得直跺腳喊救命。誰知他卻一個猛子竄到水邊,從河灘上爬起,蹬在一邊沒事一般照舊看他的電影。映畢人散已是月懸中天,小鎮(zhèn)的一切復歸于寧靜。朗月流瀉,將水面照成白亮亮的一片,石橋的拱形倒映在水里,與水上一半連接成一圈月洞門,亦真亦幻,仙境一般。此時,遠處的河面上有一葉小舟正悠悠蕩蕩地飄過來,飄過來,終于飄進了這仙境一般迷人的境界里——

      磚砌的拱橋大多坐落在鄉(xiāng)村的通衢大道上,連接著前村后巷,比石橋要小巧得多,也平直得多。料作全是上好的青磚,呈水灰顏色,與附近的村舍、兩岸的田野和諧成一體。夏日的午后冗長煩悶,熱辣辣的日頭烤得人燠熱難忍,村頭老樹下的石條上,房前屋后的通風口,全都橫七豎八第躺著袒胸露背的鄉(xiāng)親們。

      更有幾個別出心裁的,將吊床在村后河邊的粗樹枝上一掛,便坦然享受起水中的那點涼氣來。一群八九歲光景的孩子,像是受著誰的統(tǒng)一指揮似的,個個赤身光腚,井然有序地排在橋頭挨次學跳水練水性,把夏日的午后攪鬧得歡聲四濺。膩了乏了也渴了,他們便哄進橋頭老爺爺?shù)墓吓飪?,纏著看瓜的老爺爺給他們摘瓜解饞。如果碰上個小氣固執(zhí)的,他們便設圈做套,先派幾個進瓜棚瞎攀談套近乎迷惑老人,而后派幾個膽大的去田間偷瓜。等到老人回過神來,則早有幾個大西瓜浸泡在橋下的水里了。

      最常見的是那些木板小橋,它們散見于村頭巷尾和原野的小溪上。水面不寬,只消在河心插上兩根木樁,用木板兩頭一擱就成了。那木板大都是耐磨耐腐的水杉,厚實而有韌性。但比起石橋磚橋來,畢竟太簡陋太窄小了,走在上面顫巍巍的缺乏安全感。好在水鄉(xiāng)的人們成年累月踩著它們來來往往過日子,也習慣了。霉雨汛期,河道泛濫,暴漲的河水常常一夜之間將它們沖得片甲不留??傻诙?,鄉(xiāng)親們都會不約而同地自愿扛出家中的木柱木板,把他們重新架設起來。

      水鄉(xiāng)的橋是普通而平凡的,它們年年歲歲默守于河道上,以其堅毅之軀支撐起那份矢志不渝的忠貞。唯其如此,世世代代水鄉(xiāng)人們的路才越走越通暢,越走越平坦。

      故園場井

      離鄉(xiāng)背井的滋味總是讓人痛楚的,而故園的那口場井卻更多地給我以溫馨的回憶。

      場井敞豁于村頭的空地上。這本是鄉(xiāng)野小廟玉佛庵廟場,文革時庵毀僧散,惟有這一口清泉明鏡似地清澄著,映照著日月天光,仿佛作著世事滄桑的見證。井邊屹立著一株千年古杏,粗粗壯壯,虬枝交錯,將場井籠罩住。一旁還青翠著幾竿篁竹,蕭蕭地搖曳出幾分清幽的情致。周圍是一片場地,碎石鋪就,零亂中現(xiàn)出整飭。場地外面是一望無際的綠野和彎彎的小溪,以及零星的村落和鑲嵌于天邊的一帶遠山,勾畫出場井恬靜祥和的背景。

      高高的青石井欄光潔如玉,欄圈被歲月的繩索磨勒出一道道深深的印痕。井壁為一色的青磚疊砌而成,罅隙里蔓生出苔蘚、青草,一年四季都綠茵茵的。也許就是因為這山青水秀原野綠的緣故吧,那井水終年都是滿盈盈的,且清洌甘甜,惠澤著一村鄉(xiāng)民。

      全村就那么一口井,自然地場井就成了公井。鄉(xiāng)親們每天都要去擔水。記憶中,他們擔水的時間總是在出工前或收工后。一條青竹扁擔,挑起兩只盛滿井水的油亮木桶,在他們的肩頭顫悠著、跳躍著,不時地跳出一串吱嘎吱嘎極富節(jié)奏的聲音來。他們一手輕撫著扁擔,一手便隨著沉穩(wěn)的腳步揮甩著。這時候,他們的身影或隱在早晨的濃霧中,或融入傍晚的霞光里,有一種如夢似幻的感覺。如果擔水的人多,便需要等待。而此時,鄉(xiāng)親們大都是謙和地你推我讓的。實在推讓不過,那率先汲水的則會將身邊一只只的水桶都灌滿了,才往自家的桶里倒。許多年后,每當我看到售票窗口或購物鋪前那種吵吵嚷嚷你搶我奪的場面,便會不由自主懷想起這故園場井旁鄉(xiāng)親們汲水的情景來。

      冬晨,農閑了的鄉(xiāng)親們再也不必像平日里那樣急急匆匆地下地忙活了。老人們拖著凳椅到井場上曬太陽,婆婆媳婦們端盆拎桶,意態(tài)悠閑地來到場井旁,錯錯落落地擺開,然后汲出一桶桶冒著溫熱煙氣的井水,淘米洗菜漂衣被;一邊還品評些村里的是非長短。有時也信口開開或葷或素的玩笑,沒遮沒攔的聲音在井口蕩來撞去,旋即羽化成無數(shù)快樂的鳥兒,在場井上空,在曠野里盤旋回蕩——

      夏夜的場井則是另一番景象。被毒辣辣的日頭炙烤了一天的大地,此刻依然燠熱難忍。晚飯過后,鄉(xiāng)親們便陸陸續(xù)續(xù)地來到了井場上,或坐或站或蹲,都想感受些井口逸出的絲絲涼意。有的干脆從家里端出長桌,將蚊帳在銀杏樹上一掛,倒頭睡下。不知不覺夜已過半,流螢穿梭,仿佛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星星;連知了的嘶鳴,也如同被場井的涼意浸濕了似的,若斷若續(xù),一切都進入了恬靜而安逸的夢鄉(xiāng)。

      故園的場井,曾是鄉(xiāng)親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灌滿過鄉(xiāng)親們一個個或酸或甜的日子,緩釋過鄉(xiāng)親們酷暑嚴寒的生活。而它的清澈明凈,更像一面鏡子,時時映照著我的靈魂,讓我在滾滾紅塵中不至于迷失自己。

      ——選自中國西部散文網(wǎng)

      猜你喜歡
      范仲淹
      范仲淹畫粥苦讀
      范仲淹的赤子之心
      貧窮累人
      憂國憂民的范仲淹
      范仲淹燒信
      范仲淹“忍窮”
      范仲淹的赤子之心
      范仲淹苦讀軼事
      范仲淹“持節(jié)”自掏腰包
      范仲淹燒信
      白沙| 洛阳市| 冀州市| 洪洞县| 潼关县| 玉林市| 师宗县| 望谟县| 桃江县| 和平县| 甘肃省| 自治县| 新蔡县| 南乐县| 于都县| 洪泽县| 东乡族自治县| 赤峰市| 元阳县| 方正县| 奎屯市| 汝城县| 巴彦县| 阿鲁科尔沁旗| 攀枝花市| 津南区| 抚松县| 古丈县| 沁水县| 屏南县| 永登县| 雷波县| 徐汇区| 三亚市| 禄劝| 临邑县| 雷山县| 崇州市| 全州县| 鹤庆县| 华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