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知遙
美與憂傷的氤氳交融,深情與哀婉的微妙轉(zhuǎn)換——無形中給容若點染神秘,輕披面紗。唯愿從一首首小詞中與其邂逅,窺探那如詩一股的生命年華。
冠禮之后不久,容若與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盧氏成婚。“十八年來墮世間。吹花嚼蕊弄冰弦”,那時,她才不過十八歲而已。
婚禮后的清晨,容若醒來,枕邊卻已空空。他推開木窗——青黛在薄霧中若隱若現(xiàn),仿佛水墨和銀布相織相染。非霧非煙,正是神女欲來時。一身大紅,一株金釵。她回眸,輕輕對上他的目光。影凄迷,望中疑。那是他第一次細細打量她,沒想到世上竟有如此紅顏——“相看好處卻無言”。她倏爾一笑,低頭。羞澀跑開。一串清脆的笑聲催遍身后的荼蘼漫山。
獨自生活了二十年,如今生活中突然多了一個她,平日里再尋常不過的事情都染上了一抹溫情?!白嫌疋O斜燈影背,紅綿粉冷枕函邊”,天還沒有大亮,容若點上一盞燈,就這樣靠在床頭看著妻子梳妝。那兩張枕頭斜倚在一起言說著,分外和諧。他走至青銅前為她畫眉,她起身為他系衣。閑來時,他們一起讀書品茶,評詩解詞;一起賞雨看花,吹簫撫琴?!叭魡柹脑菈?,除夢里,沒人知”,如果人生是一場美夢,那就永遠不要醒來。從此,他是她的滄海水,她是他的巫山云。
兩年后,容若進士及第,成為康熙皇帝的御前侍衛(wèi)。那一天,煙暖雨初收,他站在繁花落盡的幽幽小院中等待著她。腳步臨近,他卻還是沒有想好怎樣和她開口——從此片帆寄尺涯。只得摘來一雙紅豆,說著分攜淚暗流……紅豆生南國,她將它放在香囊中,時刻帶在身邊,因為——此物最相思。
“微云一抹遙峰,冷溶溶”。輕淡的云霞,如畫的春山,碧綠的湖水,是容若的滾滾相思伏脈。眼前再無關(guān)聯(lián)的事物都能讓他想起她——恰與個人清曉畫眉同。那一抹微云遠山像極了她曉辰畫的黛眉——不,遠不及她。她現(xiàn)在又在做些什么呢?“淚浥紅箋第幾行,喚人嬌鳥怕開窗”,是不是在遙寫信箋時淚水一次次偷零?是不是怕聽到窗外的鳥兒啼叫而不敢開窗?唉?!氨闶怯麣w歸未得,不如燕子還家”。此時此刻,他多么想化作一只燕,悄悄地落在她的疏窗,哪怕只看一眼,一眼就好。
煙絲欲裊,露光微泫,月明風(fēng)細,今夜偏佳?!爱嫶怂圃拢氂曷錀罨ā?。今夜,他們出現(xiàn)在彼此的夢境中,在一座看不見的城中相逢——伊人相會,共度春宵……這究竟是夢境還是現(xiàn)實?不解,他們只是落入了時空的網(wǎng)。
葬花天氣多半憂傷。正如蕭蕭墜葉,不經(jīng)意間就堆滿了疏窗,盜走了那一抹殘留的翠綠粉黛,也埋葬了一個似花的人。
五月暮春,年僅二十一歲的愛妻盧氏難產(chǎn)而死。“一宵冷雨葬名花”?;氐郊抑校瑳]有往昔的忍笑盤鴉,等待他的是一具冰冷的尸體。他們誰也沒有想到幸福的弦斷得如此之快,屈指算來,在一起的時光,不過三年而已。
“青衫濕遍,憑伊慰我,忍便相忘”。愛妻死后半個月,容若作下第一首悼亡詞。心情依舊無法平復(fù),眼淚如同落珠一般,任它浸透青衫,然而,淚咽卻無聲,他早已經(jīng)肝腸寸斷、氣若游絲。是怎樣的一種悲痛,讓容若連號啕大哭發(fā)泄的權(quán)利都沒有?只怕,早已傷入肌骨。一聲鳴啼,一株落紅,一片秋葉,一點白雪……一切的一切,觸緒還傷。再看到庭院池塘里盛開的并蒂蓮,他是否又憶起,那天雨夜,她執(zhí)一把油傘,拼命護花?“沉云乍黑,同夢寄瀟湘”——如何忘卻?
“憑仗丹青重省識,盈盈,一片傷心畫不成”。他拿起畫筆,試圖將她溫婉的容顏永遠定格,然而傷痛在眼前彌漫,他,無從下筆。憶起她的一顰一笑,憶起曾經(jīng)的賠書潑茶,憶起他們繡榻閑時.并吹紅雨,雕闌曲處,同倚斜陽。往昔的歡樂已逝,只得空留下一句“當時只道是尋?!薄唬瑦矍槭窍s。此時,他也終于明白她生前所說:世界上最悲情的抵不過一個“若”字——人生若只如初見。
物是人非,容若也明白在現(xiàn)實中相見已經(jīng)不復(fù)可能?!霸钢富曩庾R路,教尋夢也回廊”。從此,他讓她入住他的城,祈求彼此能夠在夢中相逢。那一晚,她姣容素服,宛如仙界下凡。一見落淚,再見斷腸。兩人執(zhí)手哽咽,徐徐道來,臨別有云:“銜恨愿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逝去,夢醒。他走至疏窗前,對著那一輪孤月予她最深沉的許諾——“不辭冰雪為卿熱”。冷煙和月,疏影橫窗。便人間天上.塵緣未斷,足矣。
盧氏逝去后遲遲沒有下葬,靈柩停放在雙林禪院中?!疤魺糇?,坐久憶年時”。容若就這樣坐著,陪著,陪了愛妻一年之久。一年之中,經(jīng)聲佛火兩凄迷。一部《楞伽經(jīng)》不知被讀了多少遍,抄了多少次。佛門說一個人悟道有三個階段:勘破、放下、自在。容若為自己取了一個別號:楞伽山人。
緣起即滅,緣生已空。
愛到刻骨,已然無心。
如此,甚好。
在盧氏逝去八年后,容若也在同一天離開了人世。不知是巧合,還是心有靈犀。
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凈。
二十一克的靈魂——是遠天的歸屬。
責(zé)任編校 鄧沫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