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益民
每到農(nóng)歷五月,我的腦海中便會浮現(xiàn)兒時過端午節(jié)的熱鬧場面,而印象最深的當數(shù)1956年的端午節(jié)。
在我的家鄉(xiāng),端午節(jié)前一周,也就是農(nóng)歷四月二十八日,是敲船日。記得1956年敲船日那天,大人們忙完了農(nóng)活,我也放學了,便和一群小伙伴跟隨我們村的一撥人去看他們敲船。這群人中,除一長者外,其余全是青壯年。長者是我的遠房叔叔,只見他手提一只大紅公雞,其他人則分別拿著香、紙、紅布、桐油、菜油、魚、肉等,浩浩蕩蕩地下到港溝河。他們沿著河邊走,看見河中停泊著一溜木船。這一行人指指點點,邊走邊瞧,只要看中了哪條船便停下議論一番。敲定后,我叔叔便上船向船主說明想借船作龍舟用的來意。船主聽后都是滿臉笑容,一口應允。那個年代,鄉(xiāng)風淳樸,凡有船的東家都認為自家船被選中作龍舟是件榮耀的事情,得到好彩頭,今后必將風調(diào)雨順,家人身心健康。船主應允后,我叔叔便將雄雞頭用一根紅繩系著掛在船首。幾乎就在同一時間,隨行的其他人開始燃香、點蠟、燒紙、放鞭炮。大家一起朝著香燭的方向躬身拜三下,隨后將帶來的物品全數(shù)交給船主,當作租金。
農(nóng)歷五月初五前幾天,每天都有龍舟進入桃湖汊。至初五那天,集結的龍舟不下二十艘。
端午節(jié)那天,一大早我父親就在前后門掛上菖蒲和艾草,母親則為午飯忙活著。我去學校上了半天課,下午學校放假。中午我匆匆忙忙趕回家,吃了粽子、咸蛋、土豆燒肉、莧菜,便想趕緊去湖邊看劃龍舟比賽。母親攔住我,說時間還早,然后開始給我擦雄黃酒。
擦完雄黃酒,我便約上幾個小伙伴飛奔桃湖汊。
端午節(jié)正值夏至節(jié)令前后,此時江南天氣已是酷熱難當,但鄉(xiāng)親們的熱情絲毫不減。等我到達桃湖汊的時候,觀看龍舟的人已站滿了港西大堤,湖汊灘涂,林蔭深處,盡現(xiàn)人影。人們或戴著草帽,或撐著陽傘,談笑風生。三五成群的姑娘小伙相互嬉笑,追逐打鬧。我和小伙伴們靈活地擠到了人群前面,占據(jù)了最有利的觀龍舟的位置。我們剛站定不久,就聽見鑼鼓聲大作,湖中龍舟已開始劃行,岸邊的人群頓時安靜了下來。
只見參賽的龍舟在湖心一字排開,選手們爭先恐后,劃向?qū)Π?,到達岸邊時,船上選手就奮力跳上岸,見岸上哪處有人放鞭炮、立竿掛紅布條,就徑直飛奔至那掛著紅布條的竹竿,扯下紅布條,喜滋滋地將其系在自家船的舵桿上。選手們每獲得一塊紅布條,人群中就會發(fā)出一陣歡呼聲,我和小伙伴們更是興奮得又叫又跳。立竹竿掛紅布條的都是個人自己掏錢買紅布及鞭炮。整個下午,龍舟上的選手們都在東奔西跑地爭奪紅布條,最后看哪條船舵桿上系的紅布條多,系得最多的即為冠軍。
那年端午節(jié)獲勝的隊伍是哪支我已記不清楚了,但選手們奮勇向前的勁頭、圍觀人群熱情的呼聲,我卻記憶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