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山西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冊田水庫位于山西省大同縣境內,屬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是桑干河干流上山西省出境處的控制性工程。冊田水庫下游為官廳水庫,壩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1.67萬km2,占官廳水庫以上總流域面積的38.5%。水庫設計總庫容5.8億m3,水庫樞紐工程由大壩、正常溢洪道、非常溢洪道、漿砌石重力壩等組成。水庫任務是供水、灌溉和防洪,水庫位于官廳水庫和北京市上游,位置十分重要,水庫的安危直接關系到北京市和下游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危。
冊田水庫工程于1958年開始修建,1970年進行二期擴建工程,至1976年完成了土壩和正常溢洪道的施工,擴建后壩頂高程達到961.5m,最大壩高為41.5m。水庫工程屬大(二)型,工程等別為Ⅱ等,主要建筑物大壩、正常溢洪道、非常溢洪道均為2級。由于運行多年,水庫各建筑物存在諸多問題,不滿足現(xiàn)行規(guī)范和運行要求,需要對冊田水庫進行除險加固。
溢洪道是洪水期間保證水庫安全的重要建筑物,當水庫水位超過安全限度時,水從溢洪道向下游泄出。因此,正常溢洪道的除險加固,是冊田水庫除險加固的重要部分。
水庫設計洪水位957.57m時,正常溢洪道的泄量為1659m3/s;校核洪水位960.04m時,正常溢洪道的泄量為1859m3/s。正常溢洪道泄槽泄流能力演算,按校核洪水位及其泄量進行。
正常溢洪道由閘前防滲段、閘室控制段、泄槽段、消能段組成。正常溢洪道的基礎為玄武巖地層,位于大壩左壩肩處,除險加固后全長492.7m(樁號0-111—0+381.7),其中:
閘前防滲段長18m(樁號0-111—0-093),寬度38.6m;
閘室控制段長28m(樁號0-093—0-065),總寬度38.6m。閘室設4孔帶胸墻的泄洪孔口,孔口寬8m,高6m,中墩厚2.2m。堰頂高程為943.3m,閘墩頂高程961.5m。閘孔由4扇8m×6m弧形工作門控制,工作門前設疊梁檢修門。
泄槽段長411.7m(樁號0-065—0+346.7),原設計寬度40.2m,除險加固后泄槽寬度調整為39.6m。
消能段長35m(樁號0+346.7—0+381.7),采用差動式挑流鼻坎消能,消能沖刷坑在玄武巖地層中,消能后入桑干河。
表1 正常溢洪道泄槽底坡統(tǒng)計表
正常溢洪道泄流方式,按折線型實用堰及寬頂堰閘孔(或胸墻)出流考慮,堰下收縮水深斷面,位于樁號0+002處。
收縮水深hc的計算參考《水力計算手冊》公式(4-2-1)進行。
式中:E0——以下游河床為基準面的泄水建筑物上游總水頭(下游河床高程為941.67m,閘前校核洪水位為960.04m,E0=18.37m);
q——收縮斷面處的單寬流量,q=1859/39.6=46.94m3/(s·m);
g——重力加速度9.8m/s2;
φ——流速系數(shù),參照《水力計算手冊》表4-2-1,折線型實用堰及寬頂堰閘孔(或胸墻)出流,取0.8。
經多次試算得:hc=3.429m
泄槽水面線推算參考《溢洪道設計規(guī)范》(SL 253),根據(jù)能量方程,用分段求和法計算。
泄槽水面線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ΔL——分段長度,m;
h1、h2——分段始末斷面水深,m;
θ——泄槽底坡角度;
α1、α2——流速分布不均勻系數(shù),取1.05;
v1、v2——分段始末斷面平均流速,m/s;
g——重力加速度9.8m/s2;
i——泄槽底坡;
Jˉ——分段內平均摩阻坡降;
n——泄槽槽身糙率系數(shù),取n=0.014;
起始計算斷面樁號為0+002,起始水深為收縮斷面水深,h1=3.429m,流量為1859m3/s,糙率n=0.014,泄槽寬B=39.6m。水面線推算結果見表2。
泄槽段水流摻氣水深可采用《溢洪道設計規(guī)范》中公式(A.3.2)
表2 正常溢洪道泄槽水面線推算結果表
式中:hb——摻氣后的水深(計算結果見表3),m;
ξ——修正系數(shù)(1.0~1.4s/m),計算取1.2s/m;
v——不摻氣情況下泄槽計算斷面的流速,m/s;
h——泄槽計算斷面的水深。
表3 計入摻氣后正常溢洪道泄槽水面線推算結果表
根據(jù)對正常溢洪道水面曲線推算出的摻氣后水深,加上1.0m的安全超高,計算出的側墻高度均低于除險加固后實際的側墻高度,正常溢洪道能泄掉校核洪水位時多余的水量,滿足現(xiàn)行規(guī)范要求,能保證水庫的安全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