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志翎
(山西省中醫(yī)院,山西 太原030012)
腎病綜合征是指血漿中膠體滲透壓和血容量降低,使大量蛋白尿經尿液流失,誘發(fā)低蛋白血癥的病證,多見于兒科疾病,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導致血漿中水分滲入組織間隙,誘發(fā)水腫,且水腫的嚴重程度與低蛋白血癥的關系密切[1]。同時,外界水分的滲入可降低有效血容量,激活血管腎素-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分泌大量的抗利尿激素,引起水鈉潴留,進一步加重水腫[2]。因此,在關注腎病綜合征水腫臨床治療的同時,還需重視治療過程中的護理措施。近年來中醫(yī)藥理論在臨床醫(yī)護工作中的應用廣泛,中藥貼敷是集穴位和藥物為一體的療法,為了探究其對腎病綜合征患者水腫的改善效果,筆者進行了本次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0月至2018年9月山西省中醫(yī)院收治的腎病綜合征患者65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常規(guī)組和聯(lián)合組。常規(guī)組32例,男19例,女13例;平均年齡(6.24±3.19)歲;水腫程度:輕度10例,中度15例,重度7例;平均病程(14.12±2.05)個月;病變類型: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5例,系膜毛細血管內增生性腎小球腎炎3例,膜性腎病13例,Ig A腎病9例,局灶節(jié)段硬化性腎小球腎炎2例。聯(lián)合組33例,男19例,女14例;平均年齡(6.21±3.23)歲;水腫程度:輕度11例,中度15例,重度7例;平均病程(14.12±2.05)個月;病變類型: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6例,系膜毛細血管內增生性腎小球腎炎3例,膜性腎病13例,Ig A腎病9例,局灶節(jié)段硬化性腎小球腎炎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 經實驗室檢驗確診,符合《腎臟病學》[3]和《第七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腎病學術會議紀要》[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患者充分了解并自愿參加本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系統(tǒng)性疾病和其他疾病引起的繼發(fā)性腎病綜合征者;心、肺、肝、腎功能嚴重障礙者;近兩個月行腎臟移植手術者;合并嚴重感染和惡性腫瘤者;合并精神疾病和研究相關藥物過敏者。
2.1 常規(guī)組 給予患者常規(guī)護理:①囑患者絕對臥床休息,2 h協(xié)助患者翻身1次,避免局部皮膚長時間受壓;②觀察患者顏面、肢體等處的水腫情況;③告知患者多進食熱量高、纖維素含量高、低鹽、優(yōu)質蛋白和易消化的食物,嚴格控制患者水的攝入量,并詳細記錄患者的出入量。治療14 d。
2.2 聯(lián)合組 在常規(guī)組護理基礎上給予患者中藥貼敷。即將黃芪、杜仲、續(xù)斷、生大黃、車前子、生牡蠣、淡附子、當歸、干益母草各30 g和炒枳殼10 g研成細末并均勻混合,每次用清水將5~10 g的藥末調和成糊狀平均分為3份,置于3個治療貼上,清潔雙側腎俞和神闕,揭掉治療貼上的保護膜,分別貼于穴位,10~16 h后取下,清潔皮膚,每日1次。治療14 d。
3.1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水腫開始消退時間、體質量和水腫積分變化。水腫評分標準:局限于顏面或足踝以下的水腫為Ⅰ度,計為1分;指凹性脛前水腫為Ⅱ度,計為2分;按之沒指的脛前水腫為Ⅲ度,計為3分;雙下肢合并雙上肢的明顯水腫為Ⅳ度,記為4分;漿膜腔出現(xiàn)積液為Ⅴ度,計為5分[5]。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處理和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3 結果
(1)水腫開始消退時間比較 聯(lián)合組患者水腫開始消退時間為(15.49±3.07)d,明顯短于常規(guī)組的(20.10±5.24)h,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體質量和水腫積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體質量和水腫積分均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且聯(lián)合組患者治療后的體質量和水腫積分均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腎病綜合征患者治療前后體質量和水腫積分比較(±s)
表1 兩組腎病綜合征患者治療前后體質量和水腫積分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常規(guī)組治療后比較,▲P<0.05
水腫積分(分)組別 例數(shù)體質量(kg)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聯(lián)合組 33 61.58±11.82 51.76±8.79△▲ 4.45±0.97 1.74±0.48△▲常規(guī)組 32 62.64±11.75 56.72±10.83△ 4.48±0.95 2.26±0.63△
中醫(yī)將腎病綜合征劃分為“水腫”“虛勞”等范疇,《靈樞》曰:“中氣不足,溲變?yōu)橹儭!薄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分兄赋觯骸爸T濕腫滿,皆屬于脾?!薄端貑枴に疅嵫ㄕ摗罚骸澳I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故其本在腎……皆積水也?!闭f明了水腫以脾腎虧虛為本[6],寒、濕、熱等外邪侵入機體、稟賦不足、飲食不節(jié)、久病體虛等形成瘀血為標,瘀血化水,引起水液潴留、泛溢皮膚,出現(xiàn)全身浮腫,以足部和下肢最為常見,故祛邪、扶正是治療腎病綜合征水腫的主要原則,臨床多采用發(fā)汗、利尿、活血化瘀、清熱利濕等祛邪法和補腎、健脾、益氣等扶正法。
中醫(yī)整體觀念認為,人體為有機整體,內有五臟六腑、外有四肢百骸和皮毛腠理,均通過經脈聯(lián)系在一起,故病邪可由表入里、由淺入深地進行傳變。穴位貼敷是以中醫(yī)理論為基礎,在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指導下,于經氣集中的腧穴或相應病變部位貼敷藥物,藥物通過肌膚毛竅吸收后可通過經絡的作用貫通全身以調節(jié)陰陽,調和氣血,祛除病邪。
本次研究中,中藥組方中黃芪益衛(wèi)固表,補氣升陽,利水消腫,與當歸和益母草配伍,可益氣補血、活血化瘀;杜仲、續(xù)斷補肝腎,強筋骨;生大黃、枳殼為佐藥,具有泄熱通便、行氣降濁的功效,且生大黃與附子配伍,具有寒熱并行、辛開苦降的特點,可發(fā)揮扶陽降濁的功效;車前子利水降濁,生牡蠣育陰潛陽,斂肝腎,二者用于此方中,還可制約附子溫熱之效。神闕為任脈上的腧穴,貼敷上述藥物后可調節(jié)十二正經之氣,發(fā)揮行氣利水祛濕的功效;腎俞穴為腎在大腸經的背腧穴,是治療腎病的常用穴。本研究中,聯(lián)合組患者水腫開始消退時間明顯短于常規(guī)組(P<0.05),患者治療后的體質量和水腫積分均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P<0.05),同時中藥貼敷避免了口服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和肝腎的毒副作用,減輕了胃腸道和肝臟的負擔。
綜上所述,常規(guī)護理聯(lián)合中藥貼敷作為改善腎病綜合征水腫的治療方案,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