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欣怡
為了以最好的姿態(tài)去擁抱接下來的游學之旅,我破天荒地早起了一回,并認認真真地收拾好行囊和梳洗打扮了一番。這樣子做并不全是因為興奮,更多的原因是一種被稱作“儀式感”的東西。
《小王子》中,小王子在馴養(yǎng)狐貍的第二天去看望它?!澳忝刻熳詈迷谙嗤臅r間來,”狐貍說,“比如說你下午四點鐘來,那么從三點鐘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時間越臨近,我就越幸福。但如果你隨便什么時候來,我就不知道該在什么時候準備好我的心情……應當有一定儀式。”
于是小王子問儀式是什么。
“儀式就是使某一天某一時刻與其他日子,其他時刻不同。”狐貍說。
大多數時候,生活是平淡無奇的,而儀式感對于生活的意義就在于,用認真的態(tài)度去對待生活里看似無趣的事情,便能發(fā)現生活的樂趣。
初到華中科技大學,最先吸引我的不是景色,而是人們的精神面貌:無論是路上匆匆的行人,還是拿著機械設備的學生,亦或是交談甚歡的長者,他們或神情嚴肅,或陽光燦爛,或認真專注,都在以最好的姿態(tài)去對待一件事情,他們看似生活得忙碌,卻因儀式感而幸福。
華中科大物理學院院長陳相松教授在為我們作演講的時候,西裝革履,站姿挺拔,侃侃而談,以理動人。如果他不是以一種認真的態(tài)度去對待一場于他而言并不是很重要的演講,又怎么會給我們帶來如此震撼人心的內容,贏得天中所有師生的尊重和敬佩呢?
優(yōu)秀的人總是會在任何時刻都保持一種儀式感。華科大井然有序的交通,路旁高大整齊的梧桐樹,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的實驗樓……一切都讓人感到虔誠和寧靜,一所優(yōu)秀的學校,儀式感一定是會滲透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的。
儀式感如清澈的流水,能塑造一個高貴的靈魂,著名作家福樓拜在生活最落魄的時候,也會堅持每日早起,站在小屋的窗前看完整的日出。儀式感就像初生的朝陽,有著含蓄卻不黯淡的光芒。
晚上到武大賞夜櫻的時候,學姐告訴我櫻花大道旁的建筑其實是博士生的宿舍,這些博士生在游客最多的時候也很少抱怨什么——事實上他們用平和的態(tài)度去對待任何一件事,其中大部分的人還會堅持勸告來賞玩的游客們不要攀折櫻花。
人們需要儀式感來表達內心的莊重,在這一場盛大的儀式中,儀式感將會讓人認識到人生被賦予新的意義,告訴人們自己準備改變的時刻。
這一次游學或許不能改變什么,但它讓我更深刻地認識到,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不枉經歷世間所有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