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侖
公司里的一個年輕人說,“馮叔,我聽你們說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總覺得以自己現(xiàn)在的人生階段和境界學不來,因為你們這些看法往往是超越了物質的,而我還在為衣食住行奔波?!?/p>
聽了他的疑問,我也在想,為什么總是有人認為“是你擺脫了財務壓力,所以才能說得風輕云淡,把成功的理由說得跟心靈雞湯一樣”,卻沒有多少人愿意相信,事實是這些人正是因為想清楚了一些道理,并以此為依據做事情,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不僅自己做好,還能得到別人的幫助,甚至得到意想不到的機會,然后才有錢的。
舉個例子。上世紀90年代,我在海南碰到過一個人。那時候我們公司成立不久,有個老板開一家新餐館,我們去捧場。吃飯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餐館里有一個人干活特別勤快,招呼客人也非常熱情。
我就問餐館的一個人,“那位是你們公司什么人?這么玩命地干活,不光玩命干活,干活時怎么還這么高興?”對方回答說,“就是個流浪的?!?/p>
之后我就把這人叫到一邊聊天,我說,“他們說你是個流浪的,我看你不像。”他說,“我呢,看到改革開放了,就想旅游。但是我沒錢,怎么辦呢?我就一邊走一邊給人干活。每到一個地方,我都找餐館,只要人家管我一口飯吃,晚上給我一個地方睡覺,我就好好干。不問報酬,不計較苦臟。就這樣,我已經走了十幾個省了?!?/p>
我覺得這人挺有意思,留了個聯(lián)系方式。后來,他自己也辦了一家非常好的餐飲店,他成功了。
我覺得他的成功帶有某種必然性。為什么?他不計較,干活多少無所謂,臟累也無所謂,對他來說,重要的是他剛好來到海南了,這里有一家新開張的餐館,給了他活干,他就把這個活干好。要是在飯店干活的時候,他斤斤計較干完活自己得拿多少錢,一天洗刷多少個盤子、送幾回菜就能管吃管住,他肯定不可能走遍十幾個省。
其實我們都知道人生就是這樣,如果做事斤斤計較,一筆一筆地非要算清楚,這樣的人只會是目光短淺、不能成大事的人。有的人總是計算結果,反而是非非常多;有的人不計較眼前的利益,往往能收獲更大的成功。
特別有意思的是,大家認為做得不錯的一些人,在生命中總有一點跟人不一樣。這點不一樣,集中起來就是處理利害、得失的方式不太一樣。因為處理得不一樣,才得到了機會,得到了朋友的幫助,得到了感動,最后慢慢有了成就。
就像我以前講的,人一生要經歷無數的比較。二十多歲的時候比機會、比平臺、比家庭背景、比起點,四五十歲的時候比規(guī)模,六七十歲比自在,八十歲以后比子孫。都在比,但每個階段的參照系不一樣。所以,對年輕人來說,現(xiàn)在最重要的是比起點、比機會。機會怎么來?不是爭來的。很多時候,你讓別人感覺跟你在一起很開心,別人就會不斷給你機會。
我認識一個很成功的商人,曾經是一個球場的球童。他撿球撿得很好,服務也很好,還不要小費。滿場人都要小費,都在爭,就他不要。由于他不要小費,引起了一個客人的好奇。
這個客人是個大老板,就問他,“你為什么不要小費?”他說,“這點小費并不能改變我什么,我覺得無所謂。但是我服務好了,大家都開心?!崩习鍙摹斑@點小費并不能改變我什么”這句話里知道這個家伙野心挺大,想改變命運,并且人也聰明,老板就幫他,最后他成功了。
再比如馬云。當年幾個大漢在路上撬井蓋,別人都不管,他就敢管。他就是因為先有那樣的狀態(tài),所以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這些故事其實都說明,在二十多歲,哪怕身無分文的時候,就要把這些道理搞明白,然后把事情處理好。也許二十多歲你這樣處理的時候,不一定會說;但到五六十歲,經過體驗、反省,并因為這樣的處理不斷獲益的時候,你才會說,其實是因為做對了這些事,所以獲得成功;而不是因為成功,才總結出那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