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歸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將“原生家庭”問題擺在了國人面前。原生家庭矛盾,在重視親情、血緣,缺乏人際邊界和距離感的傳統(tǒng)中國家庭里,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jīng)”。我們往往習慣為了“家和萬事興”而回避矛盾,掩蓋矛盾,代際間的巨大差異也使得溝通和解決矛盾的成本非常大。
沒有絕對完美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決定著一個人的“出廠參數(shù)”,是后續(xù)校園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chǔ),是塑造性格、品質(zhì)、價值觀的第一站,自然極為重要。
心理學家弗里曼認為,人從家庭的經(jīng)歷中,不可能沒有情感未了的需要。也就是說,沒有絕對完美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不足,將成為一個人后續(xù)人生的索求和追逐。比如,來自沒安全感家庭的人,往往會想在配偶身上找到安全感。
在《都挺好》劇中,從小活在重男輕女陰影下的蘇明玉,雖然早早養(yǎng)成了獨立和勤奮的好習慣,但內(nèi)心深處極度缺愛,所以她用事業(yè)的忙碌來抵消內(nèi)心的孤獨,渴望被愛但又畏懼愛。她曾大齡單身、遠離愛情,但遇到愛情又那么不知所措、一發(fā)不可收拾。
正是母親的壓迫、父親的懦弱,讓蘇明玉對伴侶缺乏信任,她才遲遲不敢踏入愛河。倒是在她的伯樂和恩師、企業(yè)家老蒙身上,找到了父親的角色替代,因為這是一份難得的關(guān)心。所以,她愛事業(yè)勝過家庭。而從小被溺愛的“媽寶男”蘇明成,則好逸惡勞、自私自利,并把父母的偏愛視為理所當然。
可以說,原生家庭如果過于極端和強勢,有可能決定一個人的半生,甚至影響一生。為人父母,首先要明白,生下一個嬰兒并不是什么艱難的事情,把他(她)培育成人,才是一場真正的修行。
20歲前后應(yīng)進行自我塑造
弗洛伊德認為,成人的人格缺陷,往往來自于童年的不愉快。美國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卡倫·霍妮則直接歸納了來自父母的幾大“基本罪惡”,包括“冷漠”“不守承諾”“偏愛”“羞辱”等,這將對孩子產(chǎn)生嚴重的傷害和深刻的影響。
當然,也有人覺得,“原生家庭論”是偽心理學、非主流心理學。小偷家庭里,照樣可以成長出警察;文盲家庭里,照樣可以成長出高級知識分子。
比如,生活在同樣的家庭里、同樣為男孩,蘇明哲和蘇明成幾乎就是完全相反的性格,一個是斯坦福高材生,一個讀二本還托關(guān)系,蘇明成考不上好學校沒理由怨父母吧?
因此也需要看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不是絕對的,現(xiàn)代人大約20歲前后就會走出原生家庭,之后的自我塑造,更多的是在于自己。原生家庭可以作為一種提醒父母的警示,但不能成為一些人為自己推脫責任的擋箭牌。它是一面鏡子,可以映照出優(yōu)劣;但還不足以成為一把尺子,用以衡量一切。
除了原生家庭因素,我們同樣不能忽視來自社會環(huán)境和自我力量的影響。從公共立場上講,我們難以改善原生家庭,也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是我們可以盡可能地讓我們的周邊,讓我們的社會散發(fā)更多的善意、溫暖和光亮。(來源:中青評論,原文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