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武警湖北省總隊醫(yī)院病理科 湖北 武漢 430061)
研究顯示,慢性萎縮性胃炎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該疾病的發(fā)生和患者飲食習慣、年齡具有密切相關性,而實施一項有效的診斷方式十分重要[1]。因此,本次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胃鏡下表現(xiàn)與病理診斷進行分析,見下文。
2015年2 月-2016年2月選取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200例,采取抽簽分組方式分為兩組,觀察組100例、對照組100例。分別實施胃鏡和病理診斷。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消化性潰瘍、消化道腫瘤、胃淋巴瘤、(2)伴有其他嚴重疾病。
納入標準:(1)符合慢性萎縮性胃炎診斷標準、(2)無精神疾病[2]。
觀察組100例患者;年齡30歲~71歲,平均年齡(50.21±1.15)歲,其中男性50例、女性患者50例。
對照組100例患者;年齡31歲~70歲,平均年齡(51.15±1.05)歲,其中男性49例、女性患者51例。
兩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100例均使用病理診斷。
取患者黏膜組織后,獲取后常規(guī)HE,由兩名病理科醫(yī)生進行診斷,將病理診斷結果詳細記錄。
觀察組100例均使用胃鏡診斷。
對患者采取胃鏡檢查,胃鏡檢查表現(xiàn)為胃黏膜皺裂平坦、可見局部血管組織,表現(xiàn)為假性息肉顆粒狀,部分黏膜位置具有灰色腸上皮化生結節(jié)情況[3]。
將兩組患者診斷結果詳細記錄。
對比兩組診斷符合率。
對比兩組誤診率、漏診率。
統(tǒng)計學數(shù)據(jù)處理采取SPSS25.0軟件,診斷符合率、誤診率、漏診率指標用[n(%)]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診斷符合率85.00%(其中陰性患者15例、所占比為15.00%;陽性患者85例、所占比85.00%)低于觀察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診斷符合率比較(例)
觀察組誤診率7.00%、漏診率8.00%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2。
表2 兩組誤診率、漏診率比較[n(%)]
據(jù)相關研究顯示,慢性萎縮性胃炎近年來發(fā)病率不斷增加,主要依靠實驗室檢查,隨著臨床影像學不斷發(fā)展,胃鏡和以往相比,圖像十分清晰,能觀察人體血管、胃黏膜的變化情況,能早期明確患者疾病,為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后期治療提供有利依據(jù)[4]。
本次通過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實施胃鏡檢查后,在胃鏡表現(xiàn)中患者血管清晰可見,黏膜皺裂變下直至消失,胃鏡檢查取得較高的檢出率,但是部分患者還具有一定的誤診率和漏診率,而在胃鏡檢查基礎上實施病理診斷,能顯著提高診斷準確性,能早期確診患者疾病,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后期治療提供有利依據(jù)[5-6]。
結果表明,觀察組診斷符合率85.00%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誤診率7.00%、漏診率8.00%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
綜上所述,通過對慢性萎縮性胃炎實施胃鏡診斷,取得顯著效果,但是診斷結果和病理診斷具有一定差異,而實施聯(lián)合診斷,能顯著提高檢出率,值得在臨床中推廣及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