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奏讞書》為對象簡要分析漢朝初期的司法狀況,第一部分界定《奏讞書》作為一種法律文獻與當時的其他史料記載是否相符,對其內容和分類進行研究。第二部分是對《奏讞書》中的法律問題的具體分析,細述其在具體制度中的運作,即奏讞制度是如何運行的,概述漢代司法程序主要包括的具體步驟,對比《奏讞書》和其他史料的記載來闡述。并以其為對象探究漢代司法官吏對案件事實是如何認定的,又是如何適用法律的。第三部分總結《奏讞書》中所反映出的法律思想及其對現(xiàn)代司法的意義。
關鍵詞:奏讞書;漢代司法;奏讞制度
1 《奏讞書》簡介及學界研究現(xiàn)狀
1.1 《奏讞書》簡介
1983年,在湖北省江陵張家山漢墓出土了大量的西漢初期竹簡,其中包括具有法律文獻性質的《奏讞書》。它作為漢初的司法文書,是漢代司法活動的直接記錄,能夠反應漢初司法制度的一般狀況。它的問世改變了研究漢代法律只能通過官方史料而沒有專業(yè)司法文獻的局面,彌補了漢代法律某些傳世文獻的空白,從而成為研究漢初司法制度最重要的文獻之一。從《奏讞書》中不但能看到規(guī)范的司法程序,還能體現(xiàn)出漢代法律的重要思想。
《奏讞書》具體的記載的是縣道官審判案例的情況,包括有案情的陳述、當事人的供述、舉證情況、案件總結、引用法律、疑案問題以及上級官員最后的判決等內容。一共包含22個春秋和西漢時期的案例,按照年代由近至遠的方式編排。西漢的案例在前,春秋時期的在后。除了兩個春秋時期的案例,大部分案例是完整的司法文書,是當時訴訟程序和司法文書的具體格式的完全記錄。其內容概括起來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案件情況的基本概述,包括奏讞的時間、奏讞人、案情陳述;第二部分是對案件審判的記錄;第三部分是奏讞的記述,首先是上報官員對于案件的意見、適用法律的引述,然后是上級官員對于該案的最后判決。
1.2 學界研究現(xiàn)狀
《奏讞書》最初問世時,其相關研究以考古學方面為主,而后逐漸轉向以研究司法制度為主的歷史學方向。李學勤在《張家山漢簡研究的幾個問題》一文中對《奏讞書》中的疑難字句進行了考證,對部分案例也進行了較為細致地介紹和解釋,而且還提供了有關歷史背景,這對于后期展開研究提供了基礎。李均明參加了張家山漢簡的整理,先后發(fā)表了《簡牘所反映的漢代訴訟關系》、《張家山漢簡所反映的適用刑法原則》兩篇文章。其中《簡贖所反映的漢代訴訟關系》以《二年律令》和《奏讞書》為研究對象,對漢代的訴訟程序做了考證,大致描繪出其原貌。這些對從法律角度研究《奏讞書》具有基礎性、啟發(fā)性意義。蔡萬進的《張家山漢簡〈奏讞書〉研究》作為一本專著對《奏讞書》進行了補正舉隅,考證了它的材料來源和編訂年代。通過與秦末漢初的歷史聯(lián)系具體分析奏讞制度,并評價《奏讞書》的法律地位。該書是目前學界唯一一本研究《奏讞書》的專著。
海外學者對《奏讞書》的關注度也較高。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截止2006年在日本共有30多篇論文直接以《奏讞書》為研究對象,研究范圍也涉及到各個方面。較為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學者池田雄一主編了《〈奏讞書〉——中國古代的審判記錄》一書,對《奏讞書》進行了解題、譯注及收錄相關研究論文和材料。全書由四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奏讞書》的譯注稿;第二部分是相關的論文,既有日本學者的,也收錄了中國學者的相關文章,如李學勤、彭浩的文章,還有張家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的《江陵張家山漢簡概述》等等。以上可以看出日本方面對《奏讞書》的相關研究也是比較全面并趨向成熟的。
2 《奏讞書》與漢代司法制度
漢初的法律載體主要有律、令、比三種。律在漢代是基本的立法形式,漢初高帝的《約法三章》是漢代最早的律。建國之初,蕭何根據(jù)秦律制定了《九章律》?!稄埣疑蕉曷闪睢肥菨h初另一部重要法律,列出了二十八種律名,內容涵蓋了刑事、民事、經(jīng)濟、行政、訴訟等所有法律活動。令在這一時期主要是皇帝的詔令,相對于現(xiàn)在來說皇帝享有最高司法權,導致令直接成為法律的根本依據(jù),法律效力也很高。比是指在廷尉府不裁決案件時,把應比照的法律列出,進行比附,請皇上裁量?!蹲嘧棔芳磁c比有著密切聯(lián)系。
通過分析《奏讞書》所記載的相關案例,可以將漢初的司法程序大致概括為:告劾、訊、鞫、論、報五個步驟。告劾是漢初司法程序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還是訴訟活動的啟動程序。訊相當于法庭調查,是審判的必經(jīng)程序。鞫,是案情總結。論在《奏讞書》中應是案件的判決,但不包括量刑。報,是最后的判決,通常其后有廷尉對于案件的定罪和量刑。此外在《奏讞書》中還出現(xiàn)的一些相關司法術語有:詰、問、診、當、讞等。詰,一般是盤問犯罪動因。問,是確認罪犯的基本情況。診,是核實詰問的內容。當,是判決術語。讞,是呈報疑案的專業(yè)術語。這些法律術語在《史記》、《漢書》等材料中也有所體現(xiàn)。
從以上分析來看,在漢初已形成了規(guī)范的訴訟程序,對《奏讞書》的研究不僅可以準確的探析漢初司法活動而且還能為現(xiàn)代司法程序的起訴、受理、偵查、審判、復審等程序找到歷史源頭,從而以古鑒今,以傳統(tǒng)司法來指導現(xiàn)代司法活動,解決具體實施中的歷史障礙。
3 《奏讞書》所體現(xiàn)的漢代法律思想
《奏讞書》作為一部判例集,是漢代具體訴訟制度的實際體現(xiàn),當中傳達的法律思想正好說明立法思想在實際操作中的貫徹情況。因此通過分析《奏讞書》中的案例,能更好的探明在實踐中哪些法律思想被采用。漢代立法思想的淵源的一種儒法融合的法律思想,,從《奏讞書》案例的司法程序來看體現(xiàn)出明刑慎罰的思想。首先奏讞制度逐級上報的程序就說明了統(tǒng)治者對待法律謹慎的態(tài)度,,審級劃分嚴格,分工明確。其次《奏讞書》中的每個案例對于罪犯最后的判決都有法律依據(jù)和出處。最后,《奏讞書》中的法律思想則表現(xiàn)在法的平等性上,統(tǒng)治者堅持刑無等級,對官吏犯罪甚至采取重治。
分析以上原因,漢初統(tǒng)治者親歷了秦末農(nóng)民起義,深知秦敗亡的根本原因。為了鞏固其統(tǒng)治,避免重蹈秦的覆轍,漢初統(tǒng)治者以秦“尚法而亡”為鑒,在思想上接受黃老學派的“無為而治”主張,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減輕租賦、興修水利、減緩刑罰。體現(xiàn)“慎刑”精神的奏讞制度,也就應運而生法制不夠完善,是兩漢奏讞制度得以存續(xù)的一個重要原因。漢律是早期封建法,法律體系繁蕪不成體系,以致“典者不能遍睹”。律條規(guī)制不全,執(zhí)法無所適從的情況較多。尤其是寒高祖時,在“捃摭秦律”的同時,又要革秦苛法,從而吏所“不敢決”或“不能決”的疑獄自然較多。為減少“人心不服”的冤錯案件,建立奏讞制度是必要的。
奏讞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冤獄,凡律條不明、過程疑雜的案件,通過奏讞程序可以達到相對公平公正的要求。奏讞制度是在普通司法程序之外,對疑獄難案設置的特別復審程序,是漢代復審制度的一大發(fā)展,對司法制度的完善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學勤.張家山漢簡研究的幾個問題[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6-8+17.
[2]黃山杉.從《奏讞書》看漢初法律適用[J].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13,26(6):33-39.
[3]羅鴻瑛.漢代奏讞制度考析[J].現(xiàn)代法學,1996(5):122-125.
[4]蔣素亭.論漢代奏讞制度[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3,26(3):165-166.
作者簡介
鄒越(1992-),漢族,湖北,蘇州大學博物館,江蘇蘇州,蘇州大學東校區(q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代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