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芝蓮
山東省濰坊市濰城區(qū)實驗小學 山東 濰坊 261000
作為一名小學綜合實踐基層教育工作者,我在自身的綜合實踐活動教育實踐中積極引入了科學教育,致力于讓學生們從小接觸科學、感受科學,從而為其日后科學意識的形成以及科學能力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以下,僅結(jié)合個人教學實踐經(jīng)驗針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如何有效地對學生滲透科學教育發(fā)表個人認識與淺顯看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敝挥袑W生自己對所學的內(nèi)容充滿興趣,他們才能積極參與到學習之中。這一規(guī)律早已被大量的教育實踐所證明。因此,我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要想切實做好科學教育工作有必要且必須確保自身的科學教育內(nèi)容是充滿趣味的,是學生們感興趣的,這樣學生們才能在我們的帶領下更好地遨游在科學的奇妙世界里。
例如,我在某次的科學教育中為學生們設置了一個問題“用火燒紙,紙會怎么樣”,“紙會被燒掉”,學生們不約而同的給出了這樣的答案。見狀,我向?qū)W生們說道“今天,老師將帶領大家做一個有趣的科學小實驗,在這個實驗中我們會看到即使有火,紙卻不會被燒掉”。聽到我這么說,學生們紛紛表示不相信,因為平日生活中他們所見到的紙張,只要被火點燃很快就能被燒掉,也正因為如此,他們開始催促我盡快進行今天的科學小實驗:首先,用一張質(zhì)地較硬的紙張折成一個紙盒,用兩只回形針卡住紙盒的兩邊使其固定;隨后,取一根較粗的綿線,栓住回形針的上端,將紙盒懸掛在準備好的支架上;接下來慢慢將水注入制作好的紙盒中,水占滿紙盒的四分之三即可;最后,點燃酒精燈,其火焰不能過大,同時火焰應當位于紙盒底部的中央部位。在接下來的觀察時間中,學生們會發(fā)現(xiàn)原本應該被酒精燈的火焰燒掉的紙盒不但沒有被燒掉,反而其里面盛有的水被燒開了。這時,學生們一個個露出了疑惑的表情。趁勢,在學生們的疑問處我揭曉了本次實驗中所蘊含的科學原理:在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點是100℃,而紙的著火點是183℃;同時,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水可以從流動的液態(tài)變成水蒸氣的氣態(tài),這一過程被稱之為汽化,汽化的過程需要吸收熱量。在上述紙鍋燒水的實驗中,水要想從液態(tài)變成氣態(tài)就要不斷吸收熱量,如此一來,其本身的沸點就要比紙著火的沸點低出許多,再加上需要不斷吸收熱量,其就很難達到紙張著火的沸點,放在紙鍋下面的酒精燈火焰自然也不會將紙鍋點燃,只能將沸點較低的水燒開。由于之前的科學現(xiàn)象在前,學生們對這次的科學原理聆聽的格外認真,理解起來也更為輕松、簡單。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科學教育充滿趣味性的意義所在。
縱觀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日常教學,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相當一部分教師所組織與籌劃的活動難以操作,即學生們憑借已有的經(jīng)驗或者自身的能力難以完成。科學教育自然也不例外。試想,如此,又何談讓學生們的科學素養(yǎng)及其能力從中切實得到好的進步與發(fā)展呢?
也正是由此,我認為我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應當意識到我們的教學活動應具備可操作性,是小學階段學生們能真正完成的,科學教育相關活動亦然。我便將上述觀點積極、貫徹到了自身的教育實踐之中,效果頗豐。例如,某次我為學生們布置下了做酸堿實驗的小任務,但是這一任務與學生們的實際情況存在著較大的不符,即其所用到的試劑材料大多為實驗室中才有的,學生們難以完成;針對這一情況,我及時調(diào)整教學策略,改為引導學生們從家庭中常見的事物入手完成本次的酸堿實驗,主要用到的紫甘藍、水、白醋、玻璃杯都是學生們?nèi)粘I钪须S處可見的用品。這樣一來,就極大地提高了本次科學實驗的可操作性,學生們從日常資源入手按照既定的步驟很快就完成了酸堿中和的小實驗,具體步驟為:切下幾塊紫甘藍用力擠壓,將其汁盛放到提前準備好的玻璃杯中;隨后,往裝有紫甘藍汁的玻璃杯中加入少量的白水,搖晃玻璃杯使其均勻混合;最后,將家中廚房里有的白醋倒入幾滴在玻璃杯中,這時學生們會發(fā)現(xiàn)玻璃杯中的混合溶液慢慢呈現(xiàn)出了紅色的狀態(tài)。如此,借助生活中的素材及其資源,學生們既從中學到了科學知識,懂得了酸堿的化學原理,更是深刻意識到了科學就在身邊,與自身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這對于他們科學端正價值觀的形成將產(chǎn)生無以比擬的重要影響。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科學教育應充滿操作性的價值得到了有力論證。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越來越意識到了科學之于個人、社會發(fā)展所具有的重要意義。也正因為如此,科學教育也引發(fā)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身為一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我在日后的教育活動中將科學安排教學內(nèi)容,靈活組織教學形式,力求讓科學教育滲透于學生們的心田,讓學生們從小就能體會到科學學習的樂趣,從而更加熱愛科學、喜歡學習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