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智予[湖南大學,長沙 410000]
有關“靈魂不死”的問題,在《斐德若》《斐多》都有提及。關于“靈魂不死”的問題,蘇格拉底是這樣論證的:因為身體出現靈魂才會活,靈魂是活的;因為萬物不接受與自己本質相反的事物,比如三是奇數,也就是非偶數,每個物體所是(本質)的定性都只有一種:“同樣,我們身上的渺小也不會愿意和成為高大,毋寧說,相反的東西中的任何一個都不會愿意既仍然是其曾是,同時又成為和是其相反的東西?!庇忠驗轭惐炔唤蛹{正義的稱為非正義,不接納死的稱為不死。所以,靈魂不死。柏拉圖認為,靈魂有一個基本屬性:有靈魂就有生命。柏拉圖所說的“生命”,應該是能夠思考或者正在思考的生命。只要有靈魂,就有思考的能力。沒有不能進行思考的靈魂,就像不存在不熱的火一樣,不能思考的心靈是不存在的。有思考能力是靈魂的基本屬性,靈魂本質上是有生命的,所以靈魂必然是活的。
綜上所述,關于柏拉圖對靈魂是否不死的討論,可以這樣概括:生命是靈魂的基本屬性。因此,靈魂是不死的。又因為任何不死的東西都不會死,所以靈魂不會死亡,是不可摧毀的,即靈魂不死。
但這個論證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不死的”這個概念有些模棱兩可。對于“不死”的理解可以有兩種:一是如果某物是不死的,那么它就不可能以死亡的形式存在,即靈魂不可能以死亡的形式存在,沒有一個靈魂在存在的同時又是死亡的。二是靈魂不可能被毀滅。如果是第一種有可能性,那么靈魂就是可以被毀滅的,就像火可以被撲滅一樣。柏拉圖試圖說服讀者相信的靈魂不死是第二種理解方式,即靈魂不可能被毀滅,但柏拉圖的整個論述都是基于第一種理解上的論述。所以,這個論證在筆者看來說服力有限。
此外柏拉圖用“回憶說”進一步補充論證靈魂在身體誕生之前就存在,身體死后靈魂脫離身體,回到哈德斯,所以靈魂是不死的觀點。柏拉圖認為,為了探討正義本身、美本身、善本身或者其他,我們必須先對“柏拉圖型相”有所了解,而現實世界不存在絕對的正義、美本身和善本身,所以只能是靈魂在身體誕生前就獲得了有關“柏拉圖型相”的印象。但是,即使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的公正、善本身和美本身,也不意味著對我們“為何可以把握正義本身”的合理解釋,就是這個現實世界的事物讓我們想起了曾經遇見的型相。對此事的解釋也可以是:當人們接觸到一些并非絕對公正、絕對美麗、絕對善良的東西,即遇到有缺陷的事物后,這些缺陷在某種程度上驅使人們開始去思考和認知柏拉圖型相。在思考和建構了柏拉圖型相后,這些型相會驅使人們的靈魂去理解柏拉圖型相,從而使人們知道什么是絕對的正義、絕對的美、絕對的善等型相。所以,如果后一種解釋成立,那么“靈魂一定先于肉體存在”這個前提就不成立,自然靈魂不死的結論也不成立。
那么后一種解釋有成立的可能嗎?筆者認為有。因為即使沒有見過絕對的公正、美和善,靈魂也可以建構起這些型相。想象是可能性的向導,比如人可以想象一個有龍存在的世界,但并不能證明龍真的存在。再比如,靈魂可以設想“3”這個抽象數字,但“3”這個數字是不存在于時空中的,它是柏拉圖式的抽象實體,所以靈魂可以構想柏拉圖式的抽象實體。同理,即使正義本身、美本身、善本身這些柏拉圖式的抽象實體不存在于現實世界中,靈魂也可以構想出這些型相。所以筆者認為靈魂不死的觀念存在爭議。
蘇格拉底在《斐德若》中談到靈魂是不朽的。因為靈魂自發(fā)運動永不停息,愛欲是靈魂驅使身體運動的開關,靈魂驅使身體不斷追求真正的智慧。靈魂作為一切運動的開端,既不能被消滅,也不能生成,所以靈魂不朽。但這個論點有問題。靈魂不朽的前提是:只有自我永動的東西,才可以永恒存在。而靈魂最接近神,神是不動的存在者,那么靈魂為何會動?靈魂因自身不完滿而在愛欲驅使下追求完滿,不斷運動,那么當它達到完滿狀態(tài)后,靈魂的運動就隨之終止。如果靈魂永遠達不到完滿狀態(tài),則會一直運動下去。但這并不能證明靈魂是不朽的。因為存在靈魂達到完滿狀態(tài),運動停止的可能性。
筆者認為要證明靈魂不朽,就必須證明靈魂是不會被分解、不會被毀滅、不會消亡的。從蘇格拉底在《斐多篇》談話中可以概括出以下推論。前提一:只有聚合而成的事物才能被摧毀?!半y道不是聚合起來的東西,憑自然聚合而成的東西,才會逐漸經受消散,亦即怎樣聚合也就怎樣分解?”前提二:只有會改變的事物才是聚合而成的?!澳敲?,情形豈不非常像是那些總保持自己這個樣子的東西是非聚合而成的東西,而那些一時這個樣、一時又另一個樣從而絕不會一個樣的東西,才是聚合而成的東西?”所以,只有會改變的事物才可以被摧毀。前提三:無形的事物不會改變?!安豢梢姷目偙3肿约哼@個樣子,看得見的從不保持自己這個樣子吧?”所以,無形的事物無法被摧毀。前提四:靈魂是無形的?!皩τ陟`魂,我們怎么說?看得見還是看不見?”“看不見?!膘`魂自體自根,總保持自己的樣子,所以靈魂不能被摧毀。但是這個論證是建立在靈魂是單一性這個前提的基礎上,一旦這個前提不成立,筆者就可以大膽推斷,靈魂不是不朽的。
在《斐德若》中,蘇格拉底在“飛馬喻”中談到人的靈魂有御馬者、好馬和劣馬三部分;在《王制》中柏拉圖也提到,人的靈魂至少分為三部分:有掌管推理的理性部分、類似意志的精神部分和掌管欲望的部分。所以,靈魂的單一性可以被質疑。蘇格拉底論證的“形象單一的東西,自體自根,總保持自己的樣子,是不朽的”這一論點就不能作為靈魂不朽的前提條件,因為靈魂不一定是單一的,靈魂也并非一成不變的。此外,無形的事物不一定不能被改變。所以,靈魂不一定是不朽的。
關于“無形的事物不會改變”這一前提是否成立,筆者認為存在爭議。比如西姆米阿斯就以和音為反例,提出質疑?!昂鸵簟币彩菬o形的,看不見的事物,但它可以因為琴弦的好壞產生變化,也會因為彈奏者的水平高低有所不同,所以無形的事物是可以改變的。但柏拉圖針對西姆米阿斯的觀點進行了反駁。
反駁一:和音不能先于豎琴的存在而存在,但靈魂先于身體而存在(靈魂在進入世人的型相和身體之前就已存在,而靈魂存在時卻是由尚不存在的東西組合而成的),所以,靈魂不同于和音。但基于“靈魂不死”這一觀點下的討論,筆者認為,柏拉圖默認“靈魂先于身體而存在”這一前提值得推敲。
反駁二:和音千變萬化,音調能以不同方式組成和諧的曲子,而且是不同程度的和諧,但靈魂看起來沒有程度之分,一個人的靈魂存在就是存在,不存在就是不存在。但在《斐德若》里,蘇格拉底談到靈魂有品類之分,并根據靈魂回憶的知識數量與內容,將靈魂分為九品,與九位繆斯對應。所以,筆者認為靈魂與和音一樣,也是有程度之分的。人的智力、創(chuàng)造力、推理和溝通能力等都有層次之分,因此筆者不贊同柏拉圖的反駁觀點。
反駁三:蘇格拉底談到,靈魂可以是善的,也可以是惡的。當靈魂是善的時候,即一個人精神氣很飽滿時,人們就說他的靈魂很和諧。假設靈魂之于肉體就像和音之于樂器,那么靈魂可以是和諧的,就可以說和音是和諧的。所以,正如人們可以談論靈魂的和諧一樣,人們也可以談論和音的和諧。但和音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和諧,無須再進行討論,所以將靈魂比作和音這個假定不正確。筆者不贊同柏拉圖的反駁。
反駁四:蘇格拉底談到,靈魂可以指導肉體、左右肉體甚至反抗肉體,但和音不能控制樂器。樂器發(fā)出的和音不能影響豎琴的物理性質和活動,但肉體和靈魂兩者相互作用。筆者認為,當人們說靈魂影響肉體的時候,其實是說肉體的某些功能在影響肉體,是指大腦控制著身體活動。所以,雖然人們說思想如何作用于肉體,其實是肉體的一部分影響另一部分而已。類比樂器與和音,一根琴弦的顫動同樣會引起其他弦的震顫,因此人們在彈出和音時往往也會產生一些弦外之音。所以,筆者不贊同柏拉圖的這一反駁。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靈魂不是不朽的,至少存在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