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峰
1898年10月24日,在湖南省湘潭縣烏石村彭家圍子,家境貧困的彭民言家喜得一子,取名彭德懷。他就是后來被人們稱頌為“橫刀立馬、臨危受命,知難而進、勇為前驅(qū)”的開國元勛彭大將軍。彭德懷這一代有兄弟三人,老大彭德懷,也就是我的大外公;老二彭金華,即我的親外公;老三彭榮華,是我的三外公。彭德懷一生沒有子女,新中國成立后他關(guān)愛撫養(yǎng)了許多烈士后代及親屬,其中就有我母親彭梅魁。我母親既是彭德懷關(guān)愛撫養(yǎng)的人,也是盡兒女之責、孝順贍養(yǎng)外公的人,特別是在“文革”中,母親冒死給這位“反革命伯伯”很多照顧。出于這層關(guān)系,我一出生,就跟著母親住在大外公家,聽到許多關(guān)于他的故事,家人談?wù)撟疃嗟囊彩谴笸夤?,所以我一直把大外公彭德懷當作我的親外公。
披肝瀝膽 ?慷慨陳詞
1951年2月21日,外公彭德懷從朝鮮前線經(jīng)安東到北京西郊機場,一下飛機他就心急如焚地乘車來到玉泉山靜明園。當聽說毛主席正在午睡時,他推開阻攔他的警衛(wèi),直闖毛主席臥室,叫醒了毛主席。毛主席邊穿衣服邊說:“只有你彭老總才會在人家睡覺的時候闖進來?!?/p>
其實,我外公很尊敬毛主席,那他為什么會這樣十萬火急呢?原因是,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第三次戰(zhàn)役中,我軍雖然突破“三八線”,攻占了漢城,但傷亡也很大,兵員無法補充,而且綿延數(shù)百里的后方補給線受到敵機狂轟濫炸,糧食、彈藥、服裝、藥品等供給嚴重困難,敵人主力并沒有被殲滅,而是有序后撤,顯然是誘我南下,志愿軍處境十分危險。1951年1月8日,外公果斷下令停止進攻,結(jié)束了激戰(zhàn)九天的第三次戰(zhàn)役。
外公擔憂國家安危,心系戰(zhàn)場局勢,背負著巨大的壓力,希望早點向毛主席匯報,并盡快趕回朝鮮前線,這才打擾了毛主席的午睡。
緊接著,2月24日在中南海居仁堂周總理主持的研究支援朝鮮前線的會議上,因為有些部委領(lǐng)導強調(diào)困難過多,沒有拿出具體支援前線的計劃,直率的外公拍案而起,大聲說道:“你們到前線去看看,戰(zhàn)士們穿的什么,吃的什么,一線戰(zhàn)士凍死的,餓死的,艱苦程度甚至超過長征時期,他們?yōu)檎l流血?為誰犧牲?難道他們不愛國?”說到最后,他幾乎是吼起來了。
外公彭德懷之所以如此激動,是因為戰(zhàn)場形勢十分嚴峻。在居仁堂召開的會議上,在座的都是與外公并肩作戰(zhàn)多年的老戰(zhàn)友,他們早已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但想到正在激戰(zhàn)的朝鮮前線,想到前線戰(zhàn)士在流血、在犧牲,外公的心仿佛也在流血,這才拍案而起、慷慨陳詞,這正是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肝膽相照的光輝寫照。
無私無畏 ?勇為前驅(qū)
“橫刀立馬、臨危受命,知難而進、勇為前驅(qū)”,這是對外公征戰(zhàn)一生的評價,既體現(xiàn)了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無畏的斗爭精神、無私的奉獻精神,同時也體現(xiàn)了他忍辱負重的精神。
留守井岡山、保衛(wèi)延安和抗美援朝是外公三次著名的臨危受命。
從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到抗日戰(zhàn)爭,從解放戰(zhàn)爭到抗美援朝戰(zhàn)爭以及后來的國防建設(shè),每每發(fā)生爭議時,外公總是從大局出發(fā),考慮的是如何解決問題,而不是如何消除別人對自己的誤解。比如井岡山失守,有些人忘記了兵力懸殊、武器裝備劣勢、人地生疏等基本條件,忘記了井岡山還留有紅軍部隊堅持游擊戰(zhàn),不切實際地埋怨不應(yīng)丟失井岡山。對此,外公沒有強調(diào)客觀因素,也沒有強調(diào)柏露會議上有關(guān)“守山難”的共識,而是霸氣地以一句“我再打回去”回應(yīng),不僅化解了爭議,而且體現(xiàn)了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高風亮節(jié)。
“臨危受命、橫刀立馬”需要“知難而進、勇為前驅(qū)”的精神,而“知難而進、勇為前驅(qū)”有時則需要忍辱負重、不計較個人得失的胸懷,這讓我由衷地敬佩外公彭德懷。
外公的侄女、女兒、同志
外公一生沒有子女,但收養(yǎng)了許多烈士子女,如兩個弟弟的子女,包括我母親等四個姐弟。外公晚年的時候經(jīng)常會指著我母親彭梅魁對身邊的人說:“這是我的大侄女、我的女兒、我的同志?!比绾卫斫饽赣H在外公那里的“三重身份”呢?
“侄女”是輩分的稱呼。母親1928年出生,在北京的侄子、侄女中年齡最大。1947年,她給外公寫信,訴說想出來學習、參加革命的想法。1950年6月,母親和姐弟們第一次見到彭德懷,地點是北京飯店。面對熟悉的名字和陌生的伯父,母親激動不已,滿腦子要說的話被強忍的淚水攪亂。外公仔細端詳著她問:“你就是梅魁?”母親答:“是?!蓖夤珕枺骸澳銈兪窃趺瓷蟻淼难??”母親說:“一按就上來了?!蓖夤Φ溃骸澳墙须娞?。”這一問一答,拉近了兩人的距離,也撫慰著母親心靈的創(chuàng)傷。二人之間建立了深厚的、親如父女的感情。
“女兒”是親情的體現(xiàn)。1959年9月30日,外公搬出了中南海。10月2日早上5點,母親先到中南海,警衛(wèi)人員告訴她,外公已經(jīng)搬走了。她想起9月最后一次去中南海時,外公曾說過要搬到頤和園附近的清華大學那邊。于是,她就打聽去清華大學怎么走,坐一段車,走一段路,看見警察就問,就這樣一直找到101中學附近,最后在警察的幫助下,終于找到了掛甲屯吳家花園。四目相對,外公凝視著母親說:“沒看錯,是我的好侄女,我的好女兒。”
“同志”是升華的詮釋。1966年“文革”開始以后,母親只能給外公送東西,每次都有收條,但不能見面。1973年4月,外公因患直腸癌住進醫(yī)院,母親獲準去探視照顧。在專案組監(jiān)視人員疏忽的短暫間隙,她和外公通過手勢、眼神、表情、口型以及輕微簡單的話語進行著交流。外公告訴她,專案組一直在追查廬山會議上的“萬言書”和七千人大會后的“八萬言書”手稿的下落,并審查他和我母親的關(guān)系。母親也告訴伯父彭德懷,手稿保存得很好,她也受到造反派審查,并要求揭發(fā)批判外公……1974年11月29日14時52分,外公在301醫(yī)院14號病室5號病床上含冤離世。
我外公一生嚴于律己、一身正氣,從廬山蒙冤的那一天起,他就始終堅信歷史一定會給他一個公正的評價。15年的批判、8年的囚禁,他從沒有放棄對理想和信念的不懈追求,保持著威武不屈的崇高氣節(jié)。歷史是公正的。黨中央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認真落實黨的政策,給彭德懷同志作出了全面的、公正的評價,為他恢復了名譽。
巍巍起豐碑,耿耿是忠魂。外公一片丹心昭日月,一腔浩氣滿乾坤。外公的優(yōu)秀品質(zhì),值得后人去傳頌。
(摘自《百年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