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近日,奧特維遞交了招股書擬沖刺科創(chuàng)板,本次擬發(fā)行股份不超過2467萬股,募集資金7.66億元。
2016年3月,奧特維掛牌新三板,首次亮相資本市場,而后在2018年1月其終止了新三板之旅,開始備戰(zhàn)科創(chuàng)板。然而,再次亮相資本市場的奧特維,卻陷入了營收增長乏力的窘境之中;更尷尬的是,在上市前夕其估值出現(xiàn)大幅縮水;同時,招股書中披露的營收、采購與存貨數據也存在勾稽異常。這些或許會成為其上市路上的“絆腳石”。
奧特維主要從事高端智能裝備的研發(fā)、設計、生產和銷售,產品主要應用于晶體硅光伏行業(yè)和鋰動力電池行業(yè)。2016年至2018年,其實現(xiàn)的營業(yè)收入分別為4.4億元、5.66億元、5.86億元,營收增速分別為87.12%、28.71%、3.53%。由此經營數據不難看出,2018年的奧特維營收增長乏力,成長近乎停滯。
奧特維主要產品為光伏設備與鋰電設備,2018年其營收中光伏設備收入占比達87.94%,鋰電設備收入占比則僅有5.38%,顯然,奧特維的收入主要來自于光伏行業(yè)。然而,2018年國家發(fā)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聯(lián)合發(fā)布《關于2018年光伏發(fā)電有關事項的通知》(因落款日期為5月31日,業(yè)內稱為“5·31新政”),提出暫不安排2018年普通光伏電站建設規(guī)模,僅安排1000萬千瓦左右的分布式光伏建設規(guī)模,進一步降低光伏發(fā)電的補貼強度。光伏行業(yè)補貼退坡,使得當年光伏新增裝機容量下降了16.58%,這直接導致奧特維2018年營收增速驟降。2016年及2017年,組件設備是奧特維的主打產品,收入占比分別高達94.67%、83.43%,而到了2018年末,組件設備的收入占比卻急速下降到58.10%,收入金額較上期縮減了近三成,這也就意味著其主打產品正處于銷售萎靡的尷尬境地。
對此,奧特維在招股書中表示:“雖然2018年‘5·31新政使得光伏新增裝機容量下降,但光伏產品的大幅降價激活了海外市場,2018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容量增長3.33%,為公司營收增長創(chuàng)造了較好的經營環(huán)境?!卑雌渌?,海外市場的開拓將使其境外收入增加,可從奧特維的業(yè)績表現(xiàn)來看,情況卻并非如此,2018年境外收入不但沒有增加,反而縮水了17.37%。
2017年面對光伏設備業(yè)務增長放緩的現(xiàn)狀,奧特維開始瞄準了鋰電池設備業(yè)務,當年其鋰電設備營收增速高達519.57%;然而好景不長,僅過去一年時間,其鋰電設備業(yè)務便開始收縮,2018年該部分產品收入下滑了27.05%;更令人震驚的是,鋰電設備業(yè)務毛利率竟由2017年的35.12%下滑至2018年的-7.19%,這也就意味著鋰電設備業(yè)務僅盈利一年就進入賠本的狀態(tài)。
不僅產品銷售不給力,盈利能力欠佳,而且奧特維賬面上還存在著巨額未彌補的虧損。招股書顯示,2016年至2018年,其分別實現(xiàn)凈利潤-1.05億元、2662.98萬元、5027.06萬元。2016年的巨虧主要是由于股份支付費用,但這也使得其截止2018年末尚存的未彌補虧損金額高達8661.97萬元,也就意味著奧特維短期內將無法進行分紅。
此外,令人驚訝的是,奧特維在申請上市前夕,市值還出現(xiàn)了大幅縮水。
招股書顯示,2017年3月其完成了一次外部融資,向東證奧融等5名投資者發(fā)行736萬股股票,該次發(fā)行價格為20.25元/股,對應的投后估值約為14.99億元。在擬科創(chuàng)板上市前夕,其又經歷最近一次股權轉讓:2018年8月至2019年3月,股東潘敘先后將其持有的12.5萬股、9萬股、6.25萬股股份,分別轉讓給張志強、姜建海和朱潔紅,轉讓價格均為16元/股,對應的估值約為11.84億元。對比其前次融資時和其后股權轉讓時的估值情況來看,很明顯,奧特維在股權轉讓時的估值較融資時縮水了3.15億元。
奧特維不僅陷入了營收增長乏力的泥淖,《紅周刊》記者仔細研究其營收與相關財務數據的勾稽關系后發(fā)現(xiàn),其營業(yè)收入還存在虛增的嫌疑。
招股書披露,奧特維2018年營業(yè)收入總額達5.86億元(如表1),其中有1.24億元的境外收入,該部分實行免、抵、退稅政策,因此一般情況下不需要考慮增值稅的問題。境內收入的增值稅稅率自2018年5月起由17%下調為16%,因此1-4月按17%計算,5-12月按16%計算。經計算2018年含稅營業(yè)收入金額達6.62億元。
根據財務勾稽的原理,這個規(guī)模的含稅營業(yè)收入在財務報表中將體現(xiàn)為同等規(guī)模的現(xiàn)金流量流入和應收賬款及應收票據等經營性債權的增減。
合并現(xiàn)金流量表顯示,2018年奧特維“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xiàn)金”為3.62億元,剔除預收賬款的增加額4920.58萬元影響后,與營收相關的現(xiàn)金流入金額達3.13億元。將該金額與當期6.62億元的含稅營業(yè)收入對比,差額為3.48億元,這表明該公司當期有3.48億元的含稅收入未能收到現(xiàn)金,理論上,這將導致奧特維的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等經營性債權相應增加3.48億元。
再看其資產負債表,2018年奧特維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合計金額達 3.15億元,2017年該項目金額為2.69億元,因此可知本期該項增加了 4549.19萬元。此外,2018年其計提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的壞賬準備較上期增加了956.42萬元,考慮到這部分因素影響,其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實際增加金額應該為5505.61萬元,這與上述理論應增加額相較差了2.93億元。這也就意味著其有2.93億元的營業(yè)收入沒有收到現(xiàn)金,也沒有相應經營性債權的支持,而這部分或含“水分”的營業(yè)收入約占當期營收總額的五成,也就是說,奧特維有一半的營收存在虛增的嫌疑。
當然,其中的差異不排除是其使用應收票據背書或貼現(xiàn)導致,然而若真存在如此大額的背書貼現(xiàn),其為何在招股書中對此卻只字未提?這還需要公司給出合理的解釋。
不僅如此,同樣的方式計算奧特維2017年的營收數據,也存在巨額差異。2017年其營業(yè)收入為5.66億元,其中有1.5億元境外收入不考慮增值稅,境內收入則適用于17%的增值稅稅率,經計算其含稅營收達6.37億元。
同期“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xiàn)金”金額達2.75億元,而預收賬款減少額為3248.06萬元,因此,與當期營收相關的現(xiàn)金流入金額為3.07億元,該金額與當期含稅營收勾稽后相差3.3億元,理論上,該部分金額應當會導致當期經營性債權同等金額的增加。然而,2017年其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在剔除了壞賬準備影響后較上期僅增加了1.7億元,較理論應增加金額少了1.6億元,而這1.6億元沒有相關債權和現(xiàn)金流支持的營收占當年營收總額比例達28%。
除了營業(yè)收入數據存在種種疑點外,奧特維的采購數據也同樣出現(xiàn)巨額勾稽差異問題。
2018年,奧特維向前五大供應商采購金額達8041.75萬元(如表2),占比20.34%,由此推算出全年采購總額約3.95億元。由于當年增值稅稅率由17%下調為16%,因此經估算后,其含稅采購總額達4.6億元。
同期,其“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xiàn)金”金額達2.12億元,剔除27.43萬元預付賬款減少額的影響,再以之與當期含稅采購額相較,差異金額為2.48億元,這也就代表著本期有2.48億元的采購因未支付現(xiàn)金將導致其經營性債務相應增加。
然而,令人震驚的是,2018年奧特維的經營性債務卻不增反減。其應付票據及應付賬款較上期減少了3417.75萬元,一增一減下,這與理論應增加額相差2.82億元。這也就表明,奧特維披露的采購額中,有2.82億元不僅未支出現(xiàn)金,也沒有體現(xiàn)為相關債務的增加,那么,該部分采購額又從何而來呢?實在令人不解。
更令人擔憂的是,其2017年的采購數據也存在同樣的問題。招股書披露,2017年其向前五大供應商采購金額為9177.35萬元,占比24.59%,按此推算出全年采購總額達3.73億元,按17%的稅率計算其進項稅,則當期含稅采購額達4.37億元。
2017年,其“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xiàn)金”金額為1.48億元,剔除1332.80萬元預付賬款增加額影響后,再與含稅采購額相較差異達3.02億元,該差異將體現(xiàn)為經營性債務的增加。然而,同期,其應付票據及應付賬款較上年僅增加了1.44億元,與理論應增加額相較仍然相差1.58億元。
連續(xù)兩年,奧特維披露的大額采購數據都沒有相關負債及現(xiàn)金流的支持,其數據的真實性令人懷疑。
奧特維的采購數據不僅沒有相關負債及現(xiàn)金流的支撐,并且與其存貨及營業(yè)成本數據相互勾稽,也存在大額的差異,這也再次說明其采購數據的真實性存在很大疑問。
招股書披露,2018年奧特維主要原材料的采購總額為3.95億元(如表3),當期其營業(yè)成本中直接材料耗用金額達2.78億元,因此本期剩余的原材料金額為1.18億元,該部分剩余材料因未完成加工生產及對外銷售等環(huán)節(jié),將繼續(xù)留存在存貨項目中核算,導致相關材料項目同等金額的增加。那么,奧特維的存貨項目中材料的變化情況又如何呢?
具體來看,2018年其存貨中主要包含原材料、委托加工物資、自制半成品、在產品、庫存商品、發(fā)出商品。其中,2017年、2018年其原材料金額分別為5334.15萬元、6069.23萬元,2018年原材料相較上期增加了735.08萬元。
還需要考慮的是,存貨項目中委托加工物資、自制半成品、在產品、庫存商品、發(fā)出商品中也包含原材料,2018年該部分合計金額達3.36億元,較2017年增加了9578.28萬元。雖然招股書中未披露該部分中原材料的含量,但主營業(yè)務成本中直接材料的占比為71.99%,若按該比例大致推算,該部分中包含原材料的金額約為6895.18萬元,加之735.08萬元原材料增加額,則本期存貨中材料增加總金額為7630.26萬元,但這比上述1.18億元的理論應增加額少了4148.47萬元。倘若奧特維的存貨數據無誤的話,那么其招股書中披露的大額材料采購數據就存在虛增的嫌疑。
同樣的情況還發(fā)生在2017年,當年奧特維主要原材料的采購總額為 3.73億元,扣除本期結轉至營業(yè)成本中的2.61億元直接材料金額,剩余1.12億元將體現(xiàn)為本期存貨項目中材料的增加額。
再來看其2017年存貨項目變動情況,本期原材料金額較上期增加了1316.51萬元,此外,存貨項目中委托加工物資、自制半成品、在產品、庫存商品、發(fā)出商品合計增加了7946.06萬元,當期直接材料占主營業(yè)務成本比重為74.76%,故推算出該部分增加額中包含原材料金額約為5940.63萬元,與存貨中1316.51萬元原材料增加額合計后金額為7257.14萬元,這一結果與1.12億元理論應增加額相較,少了3936.57萬元。